艺术家遇到技术咖,他们如何讨论AI

艺术家遇到技术咖,他们如何讨论AI
2024年04月19日 19:52 澎湃新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不久前,Open AI推出的Sora发布了一系列AI视频并震惊全球,影视行业更是为之震动。随后,各大影视公司相继宣布相关布局计划,Open AI高层前往好莱坞等新闻也频频吸引公众目光。AI技术在影视行业的现状正在逐步显现,正在为行业带来全新的变革和发展机遇。

4月17日,万合天宜、三次元影业、NOVATECH、微软极客天团、微软Reactor携手带来“从AI到银幕”深度对话,中国著名导演黄建新与微软CTO韦青在上海举行了一场主题为“AI如何重塑影视行业新格局”的对话。

黄建新
韦青

毫无疑问,AI技术为影视制作提供了更高效、更精准的工具。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AI能够自动生成高质量的视觉效果、音效和场景设计,大大缩短了制作周期,降低了成本。同时,AI还可以协助导演和制片人进行剧本分析和角色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反馈,从而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水平。

与此同时,技术发展不可避免带来行业的阵痛,人如何在机器的“降维打击”之下发现并找到自己的新的位置,也成为对话聚焦的话题。

人工智能,让电影神圣的时刻消失?

活动开场,科普博主晓涵播放了一段完全运用AI应用完成了“科幻短片”——地球上AI的不断发展引发了人类之间的矛盾,战争爆发导致地球危在旦夕。走投无路的人类只好求助AI重生之法,经过精密的计算,AI以毁灭地球的方式重启了新的地球。

画面中原本独属科幻大片的场景经由Midjourney、Runway等主流AI软件完成,对白由人工智能语音工具Eleven Labs制作,音乐则来自Sono。身为“导演”的晓涵介绍,整部短片从这个创意到制作完成大概用了一周的时间。

担任对话嘉宾的两位大咖,一个来自文艺界,是多部重磅作品加身的大导演;一位出身技术,是历经和推动社会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专家。

黄建新以刚刚在美国推出的首部AI电影《Our T2 Remake》举例,“50个人、3个月完成了600个人一年半的工作,这引起很大的震动。”

一直关注科技发展动态的黄建新谈到,“AI的提法已经出现很久了,只是过去没有触动到电影界,没有进入到我们工作生活的边界。”而当这个变革真的到来的时候,“电影行业的人是极为敏感的。”

黄建新认为,之所以值得讨论,是因为“AI的出现会替代传统电影工业中被认为神圣的那一部分”——“过去我们认为神圣的,摄影机、录音机消失,它也可以迅速写出电影剧本策划案。”人工智能不仅仅取代机械的劳作,还可能赋予新的可能性。

他分享了一次自己与AI的对话:

“我问过AI,你知道拍摄电影现场有多么微妙吗?当一个导演面对着演员跟他一起探讨的时候,进入一个幻觉状态,演员突然出现的表演状态,是超越了剧本、超越了预想,超越了所有,大家看着这个演员太好了!就这种微妙,你怎么完成?你现在的数据和统计学习都是已知的,未知的这个艺术部分你怎么办?”

AI给黄建新的回答是——“我很敬仰或者崇拜具有独特创造力的人类思维习惯”,“但它问我,你是那个百万分之一吗?”黄建新感慨,是在那一刻,“我发现它是有智能的,我本以为它只是库存。这是对我的警醒。”

韦青作为技术领域专家,以一种更理性的角度,分享了对于人工智能的哲思。通过探讨了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应用,韦青强调人工智能是一种被人类用数据培训出来的机器能力,其表现形式是模拟人的方式,将动作行为转化为电信号,再表征成光或震动信号,从而让人看到。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涉及了信号的生成、滤波、转换等环节,并指出了人工智能的本质是通过模拟人的方式进行的,而非仅仅通过感官感知。

“这些对象被感知到,背后蕴含的是人的意愿,通过机器能力,被接收完后,理解成为了一种‘所指’, 而我们常常容易被表象所误。”因此,韦青强调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重要性,人工智能归根到底仍是一种工具,表征成艺术形式,它本身的表征方式仍是一种技术。

对于影视的冲击,AI发展可能带来某种加速,但影视行业自身从来都在浪潮之中。疫情之后,观众的线下观影习惯被颠覆,短视频大量侵占人们的娱乐时间。大量影院关闭,创作者也投入流媒体、竖屏剧的制作中。“电影被逼成了小众,目前它保留的特征,是‘场’的意识,几百人坐在一起看电影,这数百人有共情的感染会形成一个‘场’,这是电影的魅力。”而AI能够助力电影制作水准达到更好的视听,“会使这种体验更加分。”黄建新说。

活动现场

AI是高效工具,人类还可以选择“吵架喝酒拥抱”

活动中,穿插播放的一段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发人深省。工业时代机器代替了人的劳作,有声电影的发明也让一代默片大师就此沉寂。结合当日的主题,历史的相似性让现场的每一个与会者心领神会,而艺术作品穿越时代的魅力又似乎是人类智识的某种作证。

黄建新并不避讳AI可能带来的影响——“电影投资者会很高兴,因为它能让制作成本变低,但也会让数十万人失业。”

对话现场,微软展示了目前可用于拍摄电影的AI应用工具Agent,利用这个AI集合体,可以直接组建一个电影的团队,导演、编剧等AI角色都可以直接创建出来,每一个AI角色各司其职。输入方向和要求,10秒不到的时间,AI编剧就生成了一个剧本;根据剧本,人物角色的定妆,场景氛围效果图的绘制,AI美术又在短短不到10秒的时间里完成了。

这样的演示,还可延伸到影视制作的各个方面,但这并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完成他的工作。韦青谈到,上述智能体所做的事,其实是基于技术的成熟,通过任务的理解、拆解、规划、序列化,完成执行动作,“本来都是基于人类现有一些旧有的知识体系。”而未来如果这样的应用大规模铺开,产生的结果是,“机器会在你的知识上去代替你做事,但需要得有你的知识沉淀成一种算法。而有了这样的知识数据沉淀成算法的人,就会有很多智能体帮他解决繁琐的不想干的活,而最终目的是让人去干想干的活。”

被问及接下来的工作中是否会考虑使用AI,黄建新并不抗拒。但他同时也意识到,这种高效必然会让电影失去了些什么。“少了创作过程中的那种吵架、对立、喝酒、拥抱……我们常常各部门讨论会意见不一样,吵了个乱七八糟,拍桌子碰撞完了到晚上一顿酒喝得又流眼泪又拥抱。我想出一个绝的东西,大家会很兴奋地说。跟AI合作,就没有生命流动中的很多快乐。”黄建新相信,即便AI发展得多么完善,人有七情六欲,依然需要有选择。“人会坚持一种东西,这叫选择。AI只是一种选择,但人类还有多向的选择。”

黄建新

时代更迭来临时,唯有与时俱进

身为一个电影人,黄建新历经从胶片到数字的转变,这次AI即将给行业带来的变革他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说它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那AI带来的变化一定比蒸汽机大得多。”毫无疑问,人工智能的潜能,学习能力、记忆力、搜索能力都远远优于人类,“在感知和认知上,我们会输于AI。”但同时他强调,“具体的人和AI的关系,和人类与AI的关系是不同的,具体的人可能因为AI失业,但对于人类来说,AI是推动人类进入向上的一个步伐。”

看待AI与人的关系,韦青赞同黄建新的说法,要把作为个体的个人和作为群体的人类分别对待,“社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进步冲击的是既得利益者。我们可能是前一时代的既得利益者,但在时代变更时只有一种选择,就是与时俱进。”

韦青对于AI发展是乐观的,“过去人被异化成了机器,未来让机器解放了人,人才可能去做人可能做的。”虽然眼下,大家对于AI总是有着许多的担忧,韦青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经验体会,“一想都是问题,一做都是答案。”真正身体力行的人远远少于言之凿凿的人,但真正参与其中,会发现AI的现有能力还存在种种限制,让它将人的工作取而代之为时尚早。但韦青认为,“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它短期的能力,又低估它长期的能力。”

虽然当天的对话在电影人和科技专家之间展开,但其中所探讨的问题同样指向社会的各行各业。韦青指出,今天更吸引眼球的是AIGC博得了大众更多的关注,但如果将目光投向“AI for 科学、天文学、生物学、量子力学、材料学……这些基础科学未来都可能因为这一变革的发生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韦青表示,“当我们感知到这些,可能就会发现,原来不是机器多厉害,是人要升华人类自己。机器的能力是工具,将会代替那些没有被升华的人类,我觉得这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Chat-GPT到Sora,AI是近年来的热词,但人工智能的概念已经存在多年了,黄建新感慨,“人类智慧积累到今天爆发,它是集合了人类多少智慧的结晶。你作为具体的人,被替代会觉得灰心丧气;但站在人类的角度,你不得不感慨它的伟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