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遭小米放弃!HUD是什么鬼?

惨遭小米放弃!HUD是什么鬼?
2024年06月17日 21:47 雷科技

前段时间,小通在研究小米SU7不同版本配置时发现了一些“端倪”。小米SU7的三个配置中,只有顶配车型,也就是小米SU7 Max才配备HUD,其余两款则并无标配,甚至无法选装。

小通会注意到这一点的原因是,自己在年初购买的极氪007在HUD这项配置上较为大方,最开始是除了最低配其余配置均有标配,后来最低配升级配置后变成了全系标配。

而现在回头一看,似乎“吝啬”的不只是小米,越来越多中低端新能源车开始取消标配HUD,转为提供选装甚至直接取消。最近留意到的例子是,智界S7无论是去年上市的版本还是今年重新上市的版本均为全系不支持HUD,而另一款“华为系”新车问界新M7 Ultra则是将HUD放到科技选装包中,变成了付费选项。

曾几何时,HUD被视为智能座舱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显示手段,也是最能体现座舱整体科技感的配置之一。在一些用户观点中,HUD的重要性甚至要比驾驶仪表屏更高,或者有一天HUD会彻底取代仪表屏成为主要的行驶信息显示手段。

不过就这样的趋势来看,HUD这一配置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

不新鲜的弄潮儿

HUD也称“抬头显示”,最早是上世纪60年代应用在航空领域的技术,并在80年代末开始由通用引入到汽车中。无论是应用于航空还是汽车场景,HUD最主要的作用还是补充显示重要信息,比如在汽车上驾驶员无需低头观察仪表盘也能了解当前行驶时速,能让驾驶更加安全。

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信息量越来越多,体现在HUD上也是一样。

随着时间发展,HUD从一开始的单色、单信息显示向彩色、多信息显示演变,1997年通用汽车将车载HUD从单色升级为彩色,2003年电装公司开发出了能同时显示时速和夜视成像信息的HUD系统,2012年,首个集成导航界面的HUD系统由先锋公司推出。

来到所谓的“智能车时代”,HUD的角色一度从“配角”变为“主角”,显示的任务更重,内容也更多。

首先,HUD可显示的内容进一步增多,在一些新能源车产品上基本和仪表屏达成同步。以目前20万元左右主流的车型作为参照,HUD所能显示的内容包括SR环境建模、导航信息、时速和交通灯等道路信息和部分娱乐信息,如当前播放歌曲等。

有意思的是,由于当下HUD可显示的信息数量过多,有些厂商担心密度过高会让驾驶员分心,而提供了自定义开关,来让消费者选择显示哪些信息。以小通自己为例,我一般只会让HUD显示行驶时速和地图导航,反而是SR道路模型这些放在HUD上的确会有阻挡视野的感觉。

话虽如此,厂商们并不能满足于当前的状态,还想着继续在HUD上添加新的内容,比如导航地图也进一步升级为车道级导航,等于将属于中控大屏上的部分显示信息都搬到了HUD上,造成显示信息过饱和。

其次,HUD演化的另一个特征是融合更多全新的显示技术,比如奔驰在2020年率先应用的AR-HUD就颇有代表性。和常规的投影式W-HUD不同,AR-HUD利用了所谓的AR,也就是“增强现实”技术来将路面和HUD结合到一起,比如在开启导航时HUD上会在路面位置出现目标箭头,提醒驾驶员在哪个路口需要转弯、该行驶在哪个车道上。

华为智能车解决方案公布的“乾崑XHUD-AR”技术也是AR-HUD的一种,除了支持融合路面信息的导航指南外,还新增了前车距离识别、加塞预警等功能,让HUD的使用观感更接近于电子游戏中的图形界面。

在玩法上AR-HUD也不再仅限于常规的行车信息投影,而是深度融合了多种显示技术,丰富车载娱乐体验。包括华阳科技、华为智能车解决方案等都推出了大尺寸的AR-HUD产品,在驻车的情况下可以充当大尺寸投影屏幕,用以观看电影、视频。

总体来说,HUD作为一项相对高端的车载功能,在应用的三十余年间均有着不错的用户口碑,而且随着技术力的提升、显示效果的增强,HUD已经成为广大驾驶员离不开的重要配置。但回到当下的趋势中可以见到,HUD经历了“高端-亲民-高端”这样的发展曲线,或是因为实用价值或是因为成本原因,HUD和一般用户的距离又变得忽远忽近。

“好用的配置”却无法标配

从装车量来看,HUD的确处于逐年走高的状态,单纯就中国市场而言,2021年装车量为116万台、2022年为150万台、2023年225万台,前装渗透率也首次突破10%大关。

HUD的装车量处于上升期和“20多万元中变得少见”似乎是一对矛盾,但其实也有逻辑可言。当下HUD的主流形式可分为W-HUD和AR-HUD两种,目前最大的区别在于显示信息的密度差异,其中W-HUD多见于低端产品、高端燃油车上,而AR-HUD更常见于新势力、新能源车上。

HUD系统逐渐下探甚至开始覆盖10万元车型是事实,但也要看到这些低端车所用的HUD其实是功能简陋、显示信息不多的W-HUD,而非我们预期中能够显示各种信息甚至充当大屏幕的AR-HUD。

现在很多十万出头的国产车型都配备了HUD(W-HUD),对此小通也咨询过一些车主的想法。总体而言,购买这个价位车型的车主们对HUD的功能体验不太在意,也不太会因为某一款车型配备HUD而多看几眼。

对车企来说他们不得不面对两个事实:W-HUD无法带来太多正面的用户反馈,因为只能显示时速等基本信息,意味着W-HUD已经是“可有可无”的痒点配置;AR-HUD口碑好但成本高,在行业大打价格战、利润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中端产品可能只能舍弃AR-HUD。

从数据来看,AR-HUD的普及的确带来了均价的上升,中国平安的分析报告预测,到2025年HUD的均价将从2022年的1113元上涨至1247元,中端车型当前的利润空间可能难以支撑其大量标配AR-HUD。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包括华为等供应链厂商正在加大力度开发HUD产品,整合更多的能力,体验也越趋高端化。先不说未来是否有可能推动高端产品平民化,但在当前的考量中,高端的HUD自然是为高端产品准备的。根据统计数据,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有着更高的HUD贡献率,47.34%的产品搭载HUD远超其他价位车型,且前装率27.16%也远超均值。

综合这些因素,我认为HUD行业的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功能丰富、体验好的AR-HUD会继续堆料变得更高端。换言之,HUD行业已经变成了“漏斗”的状态,上下两头的产品各有受众和发展空间,但中端产品却难有市场。

对供应商来说自然要面临两难的抉择:做低端产品没有利润,做高端产品没有技术,行业发展变得两极分化。

忐忑的供应链

从整个局势来看,海外Tier1企业一直都是HUD的供应主力,比如我们熟知的德国博世、德国大陆、日本精机、日本电装和韩国LG等,组成了HUD供应的“半壁江山”。然而,在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的带动下,HUD中国企业快速捕捉到市场需求而进行产品创新,2024年5月实现了中国HUD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反超,达到了52%。

目前国内头部的HUD供应商分别有水晶光电、怡利电子、华阳多媒体、利龙中宝、弗迪、疆程、智云谷和华为等,其中又以未来黑科技、华阳多媒体、华为等备受瞩目,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AR-HUD这些高阶产品上有着相当亮眼的表现。

未来黑科技这边,目前的主力产品是全场景AR-HUD和光场AR-HUD,其三维虚像显示器为完全自研,能够投射超高亮度、超远距离、超大画面、多重景深甚至连续景深的三维光场全息影像。

华阳集团作为国内的老牌Tier1企业,拥有百余项HUD专利技术,覆盖TFT、DLP和LCoS等多种成像技术,并开始研发所谓的AR-HUD3.0产品,希望通过技术布局推动HUD向“全景式HUD”演进,并展示了VPD虚拟全景显示新品。

今年4月,华为智能车解决方案BU发布了乾崑XHUD 2.0产品,其中LCoS芯片、成像模组和AR构图引擎均为华为自研,全新的XHUD 2.0产品拥有行业中罕见的超高亮度(15000尼特)、超高对比度(2500:1)等特性。

小通认为,这些头部厂商的产品布局就充分说明了当下整个HUD行业的发展趋势,研发高端HUD产品、抢占技术高地变得尤为重要。但对大多数的供应商来说这或许也是难题所在,高端HUD产品天然存在技术壁垒,头部企业尚能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获得优势、筑起技术高墙,中下游企业由于起步时间、技术储备等原因,一时半刻估计还无法参与到竞争之中。

而留给他们的市场机会似乎就只有技术难度低但利润空间也低的W-HUD,只不过入门市场竞争也同样激烈,一方面新能源车市场大打价格战,OEM寻求降本向供应链施加压力,入门产品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另一方面,有不少上市公司级的Tier1企业加入战局,如经纬恒润、德赛西威等,也给行业竞争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FUTURUS未来黑科技创始人、CEO徐俊峰曾在采访中表示,“在新旧交替的变革期,对标、模仿、抄袭,都没有办法取得成功,只有超越客户、关注用户潜在的真实需求,才有可能创造差异化创新,满足终端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实现商业上的成功”。对于HUD行业来说,显然中国新能源车的爆发、用户需求的变化都指向了高端化、关注个性需求这样的路线,换言之研发AR-HUD这样的产品才是中国供应商取得突破的关键。

就目前来看,HUD行业存在的变数还有很多,但总体的趋势就是拥有较可观的增量,在漫长的汽车供应链中有着相对不错的前景。另一方面,从渗透率来看市场竞争还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刻,甚至产品形态的进化也未到稳定阶段,这场淘汰赛甚至还没进入到高潮阶段,最终哪家企业能够成为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HUD之王”,还有待观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