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进水却不给保修,手机防水真成了鸡肋?

iPhone进水却不给保修,手机防水真成了鸡肋?
2024年09月18日 16:54 雷科技

近日,苹果又被集体诉讼了,诉讼者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名律师Joey Zukran,其指控苹果在广告中宣传 iPhone 的防水功能,却在保修条款中不承担进水损坏的责任。

事件起因是这样的:一名19岁的学生在墨西哥旅行时,iPhone不慎落入泳池中,尽管苹果在广告中宣称iPhone可承受一定深度的清水浸泡,但她的iPhone在接触水后却无法使用。当她将手机送至苹果售后服务中心时,却被告知无法保修。

好巧不巧,前段时间雷科技团建去清远漂流时,有位小伙伴的iPhone 15 Pro也进水了。当时他用了一款低质的防水手机袋,漂流结束才发现手机袋有个大洞,当时已不知道手机在水里泡了多久。他立即关机,并用“祖传秘方”——米缸来对手机进行了一晚上的吸水,然而一切已无力回天,这台 iPhone 无法拍照、无法充电,拿去广州天环的Apple Store,同样被告知:进水不保修。自费维修,报价则高达5000多元。

在数码领域,有这样一句“话糙理不糙”的名言——防水溅不防“手贱”。

只不过这句话刚刚出现时,手机防水的工艺还比较原始,大多数手机的“防水设计”无非就是用防水塞把手机的各个开孔堵住,再用防水胶条把手机后盖密封起来。也因为大家对手机的防水性能基本不抱任何期望,再加上当时还不像现在这样“机不离手”,几乎没有人会真的挑战手机的防水性能。

图片来源:Motorola

但2024年的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了,不带手机寸步难行已成常态。当iPhone不能真正保证手机防水,我们的手机该如何自保?

手机进水后,如何科学止损?

1、永远不要第一时间尝试开机,不要存侥幸心理。

很显然,第一时间“尝试开机”是手机进水后最不应该做的事情。手机进水后,内部电路板可能已经受潮,开机会导致电路短路,进一步损坏手机。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关闭手机,避免水分在电路板上形成短路,最好是迅速将手机擦干表面水分。

图片来源:京东

2、小心翼翼擦干肉眼可见的所有水分后,对手机进行晾干处理。

处理手机表面水分后,拔除所有可以拆卸的部分,比如 SIM 卡槽,用纸巾或棉签吸干所有可见的内部水分。然后将手机放在干燥、通风处进行进一步的晾干。有条件的话,可以使用电子防潮箱,或用密封袋将手机和衣柜除湿剂包起来,以辅助手机自然干燥。

3、使用吹风机对着手机吹干能否快速解决问题?

不能。尽管有些反直觉,但手机进水后最好不要使用吹风机直接对着手机吹干。虽然热风可能会加速水分的蒸发,但也可能将水分吹入手机的深层部位,特别是像扬声器、充电口等位置,高温还可能对手机内部的元件造成损坏。因此,更好的选择是将手机自然风干,或使用干燥剂来吸走水分。

4、如果手机掉进水里后自动关机,里面的资料还有救吗?

这个问题需要分情况讨论。手机自动关机可能是因为水进入了电路板,导致了短路或其他问题。当然也只是屏幕坏掉了,“看起来”像是关机。有些人会在进水后第一时间转移内部资料,认为是在“抢时间”。

但实际上会影响手机数据的损坏在进水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发生。从受损情况来说,手机进液受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1、通电状态下进水导致的直接短路。

阶段2、手机内高湿环境引起的腐蚀、氧化。

这两个阶段分别对应手机的短期和长期损坏,其中短路损坏的持续时间一般是从进水到关机,而长期损坏一般要到一周左右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如果手机进水后闪存没有第一时间损坏,在干燥后内部的数据高概率是可以存取的。但如果手机在一开始就坏了,即使你第一时间转移数据,对应的硬件可能也已经损坏。

与其在手机干燥之前就带着湿气通电,倒不如等手机彻底干燥之后再安全处理。要知道对于大多数不需要写入屏幕固件的手机,即使手机屏幕或数据接口“烧了”,也可以通过换件的方式读出内部数据。没有开启硬件加密的 Android 手机也可以通过“搬板”来存取数据,真的没必要急那一两小时。

5、手机进水后,可以充电“加热”,帮助干燥吗?

图片来源:Apple

绝对不行。手机进水后,如果内部还没有完全干燥,插入充电器充电极有可能导致短路,进一步损坏手机,甚至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务必在确认手机完全干燥后,才可以尝试充电。

6、IP67 的手机到底怕不怕水?

很遗憾,事情没有这么简单。IP67 和 IP68 代表着手机在特定条件下具有防水功能,例如短时间的浅水浸泡。但现在的智能手机普遍通过防水胶、防水涂层来抵御液体入侵,但长时间浸水、高水压环境都会超出手机的防水能力。另外,高温(长时间打游戏)、化学侵蚀(泳池、温泉、海水)或长期使用带来的日常磨损也会“损耗”手机的防水胶和防水涂层,影响最终的防水能力。

手机防水只是宣传噱头?

正因“防水手机”背后存在诸多限制,绝大多数通过了 IP68 认证的智能手机都有自己的“免责声明”,一句话来说就是:手机刚出厂时可以不让水跑进去,但如果真的有水跑进去了,我们不保修。

但问题是,这样的手机还能被称之为“防水手机”吗?

其实近年来不少品牌也都关注到“防水手机不防水”这个问题,但可惜的是,这些品牌没有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以某国内手机品牌上半年发布的旗舰手机为例,该品牌直接移除了所有关于“防水”的表述,改用了相对模糊的“防尘抗水”“防溅抗水防尘”。在产品介绍中,也提到:

防溅、抗水、防尘功能并非永久有效,防护性能可能会因日常磨损而下降。

像这样选择改用“抗水”、用小字注释的品牌其实不在少数,某高价国际智能手机品牌也是用了相同的描述。在小雷印象中,明确使用“防水”字样、强调“防水等级”,并在进水后依旧提供一次免费维修的品牌,好像只有在三防手机领域默默耕耘多年的 AGM。

图片来源:AGM

至于其他品牌,一旦检测到手机内部的浸液标识变红,通常就会直接将这台手机列入“人为损坏”的拒保清单中,有的品牌会为这设备提供原厂的高价维修服务,有些则直接拒绝提供服务。比如开头提到的小雷朋友的进水 iPhone,Apple 在经过检测后就给出了超过 5000 元的“维修价格”。从价格上看,这一维修应该是过保修后的“整机维修”,本质上和换一台手机没什么区别。

有人可能会说 Apple 过度宣传手机的防水表现,但实际上在 iPhone 12 后,Apple 就开始追随国家标准,用“抗水”取代“防水”的表述。甚至在宣传图片中,也移除了将整台手机泡进水里的图片。非要从欺骗用户的角度来分析问题,那读音更接近的“智驾”与“自驾”显然更像是文字游戏。

当然了,根据网上的反馈,Apple 确实有所谓“高级客服”之类的特殊通道,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介入门店或其他渠道的售后案例,并提供无附加条件的免费售后服务。另外 Apple Store 的负责人也可以同特殊案例的方式对设备提供特殊售后。甚至不同地区、不同门店的工作人员对手机超过保修范围的判定也有“灵活”的空间,针对特殊案例可以申请特殊售后授权,对进水手机提供售后服务。

但归根结底,这些始终是“特殊渠道”,至于员工的“自由裁量权限这几年也一直在收紧,且在 Apple 的售后体系中,售后案例都具有不可复制性质。员工一时好意放宽标准不会也不应被列入标准流程。

 没有保障,手机防水成了鸡肋?

回顾智能手机的发展史,防水功能的引入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特别是在 IP67 防水等级普及后,手机逐渐从脆弱的电子设备转变为能够应对复杂环境的耐用品。但问题是,既然 IP67、IP68 并不能为用户提供“相对长期”的使用保障,甚至连智能手机的软件生命周期都覆盖不了,我们还有必要追求 IP67 认证吗?

或者说,防水真的是手机的刚需吗?

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之前,防水功能更多见于一些特种设备,如工业用通讯工具。然而,随着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厂商们开始将防水功能作为提高产品耐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图片来源:Apple

随着技术的进步,IP68 甚至更高的防水标准逐渐成为高端手机的标配。而防水功能的不断提升,也推动了手机整体质量的进化。

但问题在于,除了 AGM 这样的专业三防手机之外,没有多少品牌敢提供真正不带引号的防水手机。在卖点中提及 IP67,更多的还是给消费者提供“心理价值”。只不过对手机品牌来说,通过 IP67 认证意味着额外的硬件和测试成本。而额外的成本也将体现在最终的产品价格上。

正因如此,过去曾有手机品牌尝试“去 IP67”化。简单来说就是为手机提供一定的防水设计,加入密封胶圈和抗水涂层,让手机拥有“类似高阶防护”的能力,但不参与 IP 测试,也不宣传手机的“防水”性能。

图片来源:一加手机

比如在一加 7 系列的宣传片中,一加就直接将手机丢入一个装满水的水桶,并用字幕补充:

产品未经 IP 认证。抗水效果在特定条件下实现。一加不对手机的抗水、抗液效果负责。液体损坏不在保修范围内。

反正真进水了也不保修,一加当年的这种做法,在我看来其实符合消费者的预期。

不可否认的是,手机防水功能的演进,既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需求推动的必然趋势。随着材料科学和密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手机的防水性能有望达到更高的水平,甚至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防水”。

但与此同时,消费者也应更加理性地看待防水功能,不盲目依赖,并在日常使用中养成良好的手机保养习惯。毕竟对于绝大多数有进水风险的环境来说,一个10元不到的手机防水套就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