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很热,风很冷。
餐企老板内参 张心笛 | 文
消亡与重组
“轻食一世”退出舞台
成立23年的Wagas(沃歌斯),正式易主。
昨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安宏资本宣布,已从Wagas创始人John Christensen手中收购 60% 的股权。
收购成功后,Wagas 创始人将继续管理集团日常工作。
事实上,在本次交易尘埃落定之前,Wagas已经被多次传出“卖身”消息。自去年10月,Wagas被爆出计划出售后,百胜中国、快乐蜂、汉堡王母公司等都被传对其表现出了收购意向。
1999年,丹麦小哥John Christensen发现在上海很难找到可口的三明治、沙拉,于是大胆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打算“教育一下市场”。
就这样,Wagas第一家门店在上海开业。
成立23年至今,Wagas已经由最初的一家咖啡馆逐渐发展成轻食简餐连锁,所售产品包括沙拉、意大利面、三明治、果汁和咖啡等。
与此同时,在后续发展中,Wagas集团还陆续推出了多个餐饮子品牌。比如上海武康路的“头牌”网红餐厅LOKAL,安福路网红斑马线连接的FUNK&KALE,以及被称为“法国饱满街头感”的BAKER&SPICE。
上海之外,Wagas门店近两年持续扩张,目前已经入驻北京、深圳、杭州等11个城市,根据官网信息显示,Wagas品牌旗下门店现有160家,而根据相关媒体此前报道,Wagas全国门店已经达到250家。
随着Wagas变卖事件被正式敲定,同赛道中另一位“先驱”——新元素,也再次被拉到台前。
同样作为出身于上海的网红轻食鼻祖,20岁的新元素在扩张步伐上稍慢一些。2009年新元素才首次跨出上海,进军北京,而后几年陆续扩张至广州、深圳、南京等地。
巅峰时期,新元素全国拥有约50家连锁门店,年营业额超过2亿元。
但相较于前者被收购的“善终”,破产清算的新元素远没有这么轻松。
去年底的一封“破产清算”通知写尽了新元素的心酸苦楚,其在通知中称,自从2020年1月起,公司运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门店经营遭受严重影响。目前公司已经处在出现严重经营亏损和陷入资金链断裂状态,现在按照相关国家法律规定,进入破产清算流程。
而如今,2022年上半年还在逆势扩张,开出30余家门店的Wagas宣布被收购;已有20年沉淀持续盈利的新元素,在量年的疫情的打击下最终走向破产...
两个“一代品牌”的消亡与重组,不禁让人对轻食赛道产生了新的思考。
“吃草经济”被抛弃
网红轻食店们何去何从?
在轻食赛道中,一直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Wagas和新元素这两个品牌,基本上承担着对中国消费者的轻食简餐赛道的教育作用,也为中国培育了第一批轻食简餐的消费者。
中国的轻食经济潮流自2013年席卷大众消费市场,十年间,轻食赛道经历了几次浮沉,但仍然吸引着大批国内创业者及资本大佬入局。
轻食市场,入局门槛低,同时在消费主流经济的迁移下,赛道可预见性地前景广阔。根据内参此前整理,我国现存“轻食”相关企业超过1.3万家,2021年新增相关企业超过6000家,同比增长75.87%。
疫情三年中,轻食赛道是为数不多依然维持增长的品类之一。
但今年以来,除了破产的新元素、被收购的Wagas外,还有更多轻食小店正面临着“小破产”。毕竟,随着“头牌”的倒下,后续的品牌要在消费者心智占领和市场推广上,也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内参君的减脂同事近几天陷入了悲伤情绪无法自拔,了解情况后发现,他最爱的一家轻食小店在社群中宣布永久闭店,并解散了社群。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拥有同样悲伤情绪的消费者还有很多,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身边的轻食店变少了。
归根结底,利润率、复购率双低导致的回报周期短,市场认知不够,消费者普遍认为花高价“吃草”性价比低,以及食品安全、同质化严重、营销动作费用占比高等等问题,都是轻食品牌最终走向落寞的成因。
轻食还能往哪儿去?
市面上剩余的主流轻食玩家,要么是门店较小的纯外卖店铺,要么试图在“中式轻食”的领域寻求突破。
2016年起,轻资产加盟扩张的轻食沙拉类外卖开始崛起,相关订单的同期增速高达16倍,是外卖大盘增速的5.3倍。而根据《美团轻食餐饮发展指南》调研结果显示,对于轻食,93%的人群会选择线上订餐。
“中式轻食”也正在受到更多关注,选用中式食材、蒸、煮、炖、焖、拌,在中餐中寻找符合轻食的餐品。比起西式轻食产品,更适合中国人的胃,也更能激发购买欲。
不过争议依然存在,比如,轻食沙拉外卖是否真的能做到规模化,是否拥有统一并严格执行的模式和商品标准,以及强大稳定的供应链。中式轻食究竟是真需求,还是伪概念,是否能把好热量关的同时,做到营养的适量、均衡。
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吃草经济”的道路依然艰辛,风口会持续热,但并非吹到每个人身上都还是热的。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