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的“人才焦虑”,工程师的“资本疲倦”

车企的“人才焦虑”,工程师的“资本疲倦”
2021年07月28日 09:26 汽车头条APP

当智能化转型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政治正确时,自动驾驶研发、智能座舱设计等方面的人才争夺已经成了一场明面上的战争。

2021年以来,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抢人大战”还未至终章,巨头官宣造车的消息却又纷至沓来。百度、小米、滴滴先后进场,即便是再三喊话不造车的华为,也给自己留下了赛力斯、ARCFOX的伏笔。

资本瞄准了智能汽车这一片“未来蓝海”,可人才储备却“不争气”地留在了现实当中。

存量难以挖掘,增量却又不符预期

和曾经的互联网一样,人才的发展很难跟上产业变革的速度。

国家教育部等三部门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曾预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人才总量在2020年达到85万人,缺口68万人;2025年,这两项数据将进一步放大,达到120万人。

事实也恰是如此,猎聘网此前发布的《2021Q1中高端人才市场春招跳槽数据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是国内新发职位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新发职位同比大增103.54%。2021年,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企业招聘岗位数量、求职者关注热度持续攀升,自动驾驶研发、智能座舱设计、软件工程师、销售、用户运营等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超1.8倍。

企业需求高速增长,可人才却并非是短时间培养而来。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讲,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崛起,而涌现的电池、电机和电控相关人才,另一类则是目前智能汽车所需要的,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细分领域的人才。 

前者已经伴随产业链的成熟而不再紧俏,后者,则成为了现阶段各大主机厂商的香饽饽。 “智能化工程师非常不好聊,因为他们的选择会很多”,经历过互联网时代,猎头们早已适应了这样的“稀缺”市场。尽管如此,“对不起,暂时不需要”的口头禅,依然是他们每天说的最多的词汇。 

脉脉数据研究院今年6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启示录》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布最多的是感知算法专家等技术研发类岗位,而求职者投递最多的则是项目管理、运营类岗位。

人才供需错位、企业与人才背道而驰,这样的现状使“高精尖人才稀缺”依然是招聘难题。

存量难以挖掘,而增量又不符合预期,正如当下的汽车市场一样,焦灼的行业走势显然在所难免。

“粥多僧少”,工程师的“资本疲倦”

人才缺口早已是新能源汽车亦或是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标配,但形成各大企业“人才焦虑”的根本原因,却是资本市场中的“热钱”作祟。

新势力“蔚小理”融资不断,恒大“一车未见”却秒获260亿港元战投,连濒临破产的FF都拿到了10亿美元的“上市合同”。据不完全统计,仅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企业合计融资额度就已超过500亿元。

资本市场的火热,为新造车企业带来了挖人的“金锄头”,而特斯拉“跑通”的自研模式,更是给了金主们砸钱的信心。

BOSS直聘数据显示,造车新势力给出的平均月薪同期上涨21.6%,已经达到了15367元,与自动驾驶算法相关的职位,年薪甚至可以达到百万以上。

数万元的月薪配合股权激励,财务增值是打工人一朝一夕奋斗的回报,却未必是打动每个人的心动指标。 

“变革”、“创新”、“公平晋升”是新势力们吸引人才的标签,但996、高压、折腾与年龄歧视,也是不少传统汽车人的担忧。

就像高薪私企与公务员的百年争论一样,“企业文化、新概念、风口”这些虚无缥缈的概念,反倒成为了一些求职者的负担,“这些会让我感觉很心累。我这个年纪,更愿意去干一些自己干得了、能看懂的事情,互联网只是一种实现手段而已,没必要把进互联网企业当成人生目标”,“身边也有朋友去新势力车企,确实涨薪了,但没有身价翻番,而且比在原来的传统企业累多了。

与外界关心的薪资待遇不同,通过对脉脉App站内新能源汽车人才讨论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各大企业的轮番叫价已然带来了“资本疲惫”,影响新能源汽车人才“落槌”的反而是行业热点和企业口碑。

某新势力高级产品经理曾在采访中坦言:“纯互联网背景的造车企业可能会给我开出更高的薪水,但我不会对这类企业产生向往,因为我不相信纯互联网公司能把车造好。”

在造车的赛道上,高薪未必就是抢夺人才的制胜法宝,“粥多僧少”的大环境下,企业持续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雇主口碑或许更为重要。

身处风口未必安分,企业诱惑需“常读常新”

跨界新造车企业给出的高薪和股权并非能把人才抽干,即使如此,如何长期留住跳过来的优质人才也是很多车企HR苦恼的新问题。

《新能源汽车人才启示录》显示,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活跃度已经赶超“古典互联网”,表现出较高的求职意向。新能源汽车虽然是经济热区,但身处风口的人才们,不安分程度也相对较高。

转行的难度随着产业融合而减少,进入车企的人才却不一定安心留在汽车行业。

这些“汽车人”不仅关注“理想、蔚来”等头部新能源车企,“字节跳动、华为、美团”等科技企业也是他们的重点关注对象。跨界引才已成常态,对于车企和互联网巨头来说,激烈的抢人大战都需要重研新的打法。 

一篇《致阿里》的文章疯传,见证着曾经股权激励时代的隐没,“感谢小马哥”的声响,被大小周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所掩盖。

一个行业新势力的发展,最密集的人才群体通常是年轻人。可相比长达数年、还要看公司业绩“脸色”的股权激励,这些中流砥柱们更关心自己的发展前景,和当下肉眼可见的物质回馈。

社会发展到今天,很多年轻人意识到自己不是“工作机器”。“在工作以外,这个世界有太多美好的风景、事情和情感需要去体验”,“每次看到拿着稍高一些薪水的同龄人猝死的新闻,我都去提醒自己,无论如何,生理和心理健康是最重要的”。

归根结底,这是一场关于汽车制造业组织架构和薪酬体系的考验。“拥抱变化”不仅仅是产业、行业下的主题,如何调整价值观的传达方式、如何让自己的激励方式持续行之有效,也许才是争夺人才的必要法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