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直答接入DeepSeek-R1!能否在生态驱动中找寻自己的答案?

知乎直答接入DeepSeek-R1!能否在生态驱动中找寻自己的答案?
2025年02月13日 11:55 TMT之家

2月11日,知乎宣布旗下AI搜索产品“知乎直答”接入“满血版”DeepSeek-R1。近期,Deepseek爆火后,从云服务商到各类应用端都在纷纷接入DeepSeek开源大模型,试图接住这泼天的富贵。这一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ChatGPT3.5初次亮相时的盛况,只不过这次,从算力基础设施到应用生态系统,每个齿轮都烙着中文代码的印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新兴内容平台如小红书、B站、抖音等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用户。这些平台以其独特的内容形式和用户互动方式,在社交媒体和内容创作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相比之下,知乎,这个曾经以高质量问答内容著称的平台,似乎逐渐走向“没落”。

知乎接入DeepSeek-R1模型消息发布后,其港股(02390.HK)股价收盘大涨15.01%,美股(ZH.US)前一个交易日也录得15.51%的涨幅,知乎能否抓住此次AI浪潮的契机,实现弯道超车呢?

图片来源:同花顺

“小而美”精英问答社区演变成“泛娱乐化”知识社交平台

“发现更大的世界”,是知乎在成立之初的口号。在成立前两年,知乎并没有对外完全开放,而是采用“邀请制”完成了200位原始种子用户的积累,其中包含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等知名企业家,在知乎发展前40天里,也正是这批精英用户创造了8000个问题及2万个回答,为知乎奠定了坚实的口碑基础。

两年之后,2013年3月,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并提出了新的口号“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这一变革带来了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短短一年时间知乎注册用户从40万跃升至400万。

知乎创立的前五年,不仅是内容深度积累的阶段,也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目光。自2011年1月1日获得创新工场15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起,至2015年9月,知乎相继完成了四轮融资,直至上市前,知乎共获得了九轮融资,背靠创新工场、赛富投资、腾讯投资、搜狗、今日资本、华兴资本、快手、百度、阿里巴巴等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及互联网公司。

图1 知乎融资历程

图片来源:天眼查、TMT之家

提及首轮来自创新工场的融资,知乎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周源曾表示“当时是先有了用户的关系,然后才有了投资的关系。我见到开复、汪华前,他们已经是知乎的用户了,我们在知乎上都有过很多的交流。”

图中人物系 知乎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周源

或许是来自资本的压力,知乎于2016年推出了广告投放项目,开启了商业变现之路。作为一个知识社区交流平台,知乎在追求商业化盈利的同时,广告数量的激增却逐渐稀释了用户所需的内容,进而损害了用户体验,背刺着平台的老用户。到2017年,这一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300名知乎大V选择离开,入驻悟空问答。

知乎平台的定位也从最初的“小而美”精英问答社区逐渐演变成“泛娱乐化”的知识社交平台。或许也是意识到这一点,在2018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周源强调“今天的互联网不需要更多的流量,而需要更好的质量”。同年知乎再次更新口号为“有问题,上知乎”,试图重申其作为问答社区的核心功能初衷。

然而,遗憾的是,这一愿景在知乎平台上似乎并未得以实现。随着知乎连年亏损的业绩压力,平台上的广告数量仍在不断增加。为了吸引流量,知乎商业模式不再局限于广告,而是从单一的知识付费向更多元化的会员经济迈进,开始涉足好物推荐、在线教育以及盐选会员等业务。这些业务看似降低知乎的“下沉成本”,但也导致了其内容质量的严重下滑,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内容优势。

图片来源:Wind

牺牲收入增长换取利润与用户活跃度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碎片化信息的泛滥,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转向更加便捷即时社交平台,如抖音、B站、小红书。同时,知乎的内容质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部分用户开始抱怨知乎上的内容变得越来越浮躁和功利化。小红书凭借“种拔草”契合当下社会潮流,抖音通过“算法推荐”和“短平快”视频内容风靡全国,B站则依靠独特的“弹幕文化”维持高热度。相比之下,知乎似乎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

早在2018年,知乎推出了视频专区,主打3-5分钟的短视频,让用户可以通过视频回答问题。然而,由于用户习惯尚未形成,最终被迫下线。2019年初,知乎推出了一款名为“即影”的短视频App,定位为简化日常生活记录方式,并帮助用户快速制作风格独特的视频内容,遗憾的是,这款App在内部测试后便再无音讯。2021年,知乎重启“短视频战略”,但在尝试一年后,发现这对平台生态造成了冲击,于是选择了撤退。到了2022年,知乎提出“生态第一”的战略,但2023年又转向“短内容战略”,结果同样发现这与平台生态难以融合,最终也宣告失败。

从最初的小众精英聚集地,到如今的大众化社交平台,知乎已经走过了14年光阴。知乎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公司的商业模式。知乎与市场上许多免费平台一样,起初都以高质量内容为卖点,在扩张期坚持免费策略,收支不平衡时便试图通过广告盈利。然而,面向下沉市场的扩张带来的娱乐化、快餐化、碎片化信息,却背离了原有的核心用户群体。因此,知乎走向衰落似乎又是一种必然。

正如知乎创始人周源所言“知乎内容品类在非常早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但知乎最有价值和一直所追求的是:能不能帮助每个人更高质量思考,获得高质量信息。围绕这个泛化,是知乎真正想做的。而不是把它变成聚合流量的平台。”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知乎当前的营收结构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约34%来自依赖广告的营销服务,49%源自付费会员服务,以及14%来自职业培训服务。然而,这三项业务在内容定位上似乎存在矛盾。广告业务需要泛娱乐内容提高曝光度,付费会员服务依赖深度知识场景,而职业培训业务又要求垂直化专业内容。这种多元化“混合模式”定位导致知乎既难复制抖音的流量变现效率,又无法像B站构建纯粹的知识社区。

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知乎实现了营业收入8.45亿元,相较于2023年同期的10.222亿元,同比下降17.33%。其中,营销服务收入为2.57亿元,,2023年同期为3.83亿元,同比下降32.99%;付费会员收入略有下滑,从2023年同期的4.67亿元减少至4.59亿元;职业培训收入为1.05亿元,2023年同期为1.45亿元,同比下降27.44%。

图2 知乎营业收入增速及构成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而周源对第三季度的业绩表示满意,并强调知乎在减亏和用户活跃度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果。知乎在第三季度月平均活跃用户数达到8110万,相较于上一季度的8060万,实现了环比增长。同时,平均订阅会员数也达到了1650万,与第二季度的1470万相比,增长了12.24%。这一增长不仅代表平台对提升用户体验和内容质量所做出的努力,也体现了知乎在用户吸引与留存策略上取得初步成效。

此外,截至第三季度末,知乎平台上的累计内容创作量已达到8.55亿,同比增长14.9%,内容创作者的总数也增加至7770万,同比增长11.6%。这些数据的增长显示了知乎在社区生态建设方面的积极进展。

加大AI研发投入转型生态驱动模式

自2022年ChatGPT引领全球生成式AI浪以来,AI技术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的研发重点。阿里、腾讯等巨头公司均不惜重金投入其中。

作为问答社区的知乎,创始人周源密切关注大模型技术。早在2023年4月知乎上线其首个自研大模型“知海图AI”;2024年6月,进一步推出AI搜索产品“知乎直答”,集合了优质内容语料优势和搜索结果的强溯源能力,同年10月底,知乎直答增设“专业搜索”功能,引用维普等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以专业内容源,将大模型应用场景拓展至工作流。

周源在接受腾讯新闻潜望采访时曾阐述道,“这和规模驱动的增长很不一样。规模驱动更数字导向,约等于预算驱动;而生态驱动需要更长时间,它就像一块土地价值,需要培育。”

近年来,知乎已不再单纯追求流量增长,而是加大了对AI研发的投入。财报数据显示,知乎2020年-2023年研发支出从3.3亿元增至9.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9.8%,同时研发人员占比也从12%提升至18%。尽管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受行业环境影响同比下降9.6%,但对AI技术的投入逆势增长,研发费用占比高达21.39%。

目前,DeepSeek-R1模型能力已经在知乎直答网页和知乎App双端集成上线。用户在知乎直答通用搜索和专业搜索两项功能中,均可选择使用DeepSeek-R1模型完成搜索和问答交互,这标志着知乎从传统内容社区的运营模式向“AI+知识服务”的智能化生态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然而,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对市场趋势的深刻洞察和对自身定位的精准把握。在社交领域,微信凭借其强大的通讯功能,构建了庞大的社交网络;而抖音则凭借短视频的娱乐属性,迅速俘获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心。相比之下,知乎的优势在于其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专业的用户群体。然而,这也使得知乎在变现模式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知识付费虽然为知乎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但要真正下沉到用户并实现大规模转换,仍需探索更多元化的变现途径。

尽管AI转型带来资本市场的短暂喝彩,知乎的商业化困境仍未破局。在这场转型中,知乎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迭代速度,而在于如何在算法效率与人文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热潮总会退去,最终能留住多少用户才是大平台的关键。正如知乎在迈入十周年之际所推出的新口号——“有问题,就会有答案”。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知乎对自身能否持续为用户提供满意答案的深刻反思与期许。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