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段永平旗下H&HInternationalInvestment基金公开了其最新的持股情况,四季度对投资组合进行了调整,减持苹果与谷歌股票,却继续大幅加仓拼多多。与之相对的,高瓴资本旗下的二级市场投资基金管理平台HHLRAdvisors也发布了其美股持仓数据,在四季度较大幅度减持了阿里巴巴和拼多多的股票。
关于拼多多持仓,H&HInternational Investment与HHLRAdvisors之间存在较大分歧。值得一提的是,拼多多自2022年9月推出跨境电商平台Temu,主攻北美市场,凭借低价策略迅速扩张,并取得了不菲成绩,但不过相较于其业务的全球化拓展,其整体增速却开始放缓。
据拼多多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该季度营业收入达到993.5亿元,同比增长44%,净利润为249.8亿元,同比增长61%,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为274.6亿元,同比增长同样为61%。虽然这“双位数”增速在电商领域颇为亮眼,但与拼多多之前的增速相比,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例如,拼多多前四个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94%、123%、131%和86%,市场纷纷质疑拼多多的营收是否已趋近天花板?
资本市场对这份财报的反应也相对平淡。财报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拼多多就录得-10.64%的跌幅,随后股价步入震荡走势。尽管2023年拼多多市值一度超越阿里巴巴,成为国内电商领域市值最高的公司,但和大部分投资者印象中的“大牛股”不同的是,拼多多股价已从高峰值的212.597美元/股下滑至日前的124.16美元/股,跌幅已经高达41.6%,投资者在这个区间中想要获利,并非易事。
除了资本市场的挑战外,拼多多面临着业务上的困境,其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速度都在放缓。更为棘手的是,拼多多平台上假货与盗版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与信任度。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中,淘宝与京东构成的竞争压力持续加剧,使得拼多多在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夹击下艰难前行。
高歌猛进后开始增速换挡
拼多多由黄峥创立于2015年4月,面对淘宝和京东的强大竞争,拼多多以农产品零售平台“拼好货”为起点,通过微信渠道进行拼团模式,提供优惠的农产品,并逐步扩展至更多商品类别。仅用一年多时间,2017年拼多多的用户数量就突破了1亿,GMV超过千亿元,这一迅猛增长态势也吸引了众多投资机构的青睐,腾讯、红杉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参与其B轮融资。在充实资金实力后,拼多多更有底气实施补贴与低价策略,随后于2018年7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市值一度接近240亿美元。
近年来,拼多多营收规模从2020年594.92亿元增长至2024年三季度末的2832.26亿元,期间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97.37%、57.92%、38.97%、89.68%、78.40%,然而,最新财报显示,拼多多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率已下滑至44%,呈现出逐季放缓的趋势。

而拼多多净利润的增速情况也类似,在2020年录得71.8亿元的亏损之后,旋即在2021年开始扭亏为盈,并开始高增长。2021年到2024年三季度末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05.96%、208.2%、90.33%、131.28%,然而,最新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也仅为61%,显示出增速的放缓。

虽然拼多多在2022年一季度后就没有再逐季披露季度MAU、季度累计活跃买家情况,但是从每季度交易服务收入、在线销售服务和其他收入等指标或许可以窥透其实际业务情况。拼多多交易服务收入主要为佣金、物流、商家促销活动等与买卖双方相关的业务收入,而在线营销服务收入则主要来源于商家为提升商品曝光和销量所支付的广告及推广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的交易服务收入增长速度也在趋于平缓,近一年来基本维持在450亿元左右的水平,而在线营销服务和其他收入的业务情况更具有代表性,因为其客户是针对商家群体,而该业务在近几个季度中已经开始出现震荡的态势,未能继续保持持续增长。这两个关键数据指标似乎透露着,拼多多的业务活跃度已经趋于稳定。

面对第三季度未达市场预期的业绩表现,拼多多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中主要归因于季节性因素,并提及了一系列补贴措施,如减免商家交易服务费、西部地区的运费补贴等。然而,从财务数据来看,第三季度的总营业成本为397.1亿元,同比增长48%,而总营业费用为353.5亿元,同比增长39%,同时营销和销售费用304.8亿元,同比增长40%,尽管这些成本的增长速度并未超过营收和利润的增长速度,但这样的解释似乎难以完全令人信服。
此外,成本端的快速增长也反映出拼多多所在的电商行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经历了流量市场的激烈竞争后,行业再次迎来了更为严峻的竞争态势。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消费者认可,拼多多不得不通过增加补贴来吸引商家和买家。这种做法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有助于提升市场份额和消费者心智,但长期而言,如何平衡成本增长与业务发展,将是拼多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假货盗版风波未平、淘宝京东竞争又起
拼多多在业内以操作简便著称,其入驻门槛低、运营要求简化,使得商家能更专注于商品本身,而非复杂的平台规则。商家在淘宝平台上传一个商品大约需要15分钟,相比之下,拼多多只需三个步骤五分钟上线一个产品。然而,这种宽松的政策也带来了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和低价竞争的问题。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也曾公开批评“互联网平台让价格体系下降,尤其是拼多多这样的价格体系,对中国品牌、对中国产业是一种巨大伤害”。
与淘宝天猫不同的是,对于同一类商品,拼多多倾向于优先将流量导向这类商品中价格最低的商品,而非广告位出价最高的商家。此外,对于售价过高的商品也会进行一定权重的限流,并优先向买家推荐参与“百亿补贴”和其它拼多多补贴活动中的商品。这种策略迅速吸引了价格敏感的下沉市场用户,但也增加了商家的经营难度。若商品利润微薄,商家可能铤而走险通过售假来获取流量。
五粮液去年在官网发布《致消费者告知书》,其在11月份鉴定的线上平台148支产品中有18支是假货,这18支假货中有14支是来自于某大型电商平台“百亿补贴”频道中的店铺,占假冒产品总额的77%。
一些细心的网友根据五粮液官方提供的电商销售渠道信息,推测出这一大型电商平台很可能是拼多多。如果这一推测属实,那么这些商家利用低价策略获得了拼多多的流量补贴,但销售的却是假货,这一行为对平台和消费者都造成了损害。

无独有偶,除了对假货监管不利,让假货流通于拼多多“百亿补贴”之中,拼多多还存在不注重知识产权、售卖盗版产品的现象。2024年11月11日,知名作家六神磊磊在其微信公众号发文揭露拼多多平台上售卖其盗版作品的现象,令人震惊的是,这位作家作品尚未在市面上市,盗版产品就已经可以在拼多多平台上预售,等到正品发行后可以同步发货。

截至2025年2月16日统计数据显示,在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关于拼多多的投诉总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546,369条。进一步细分这些投诉内容,当搜索关键词为“拼多多假货”“拼多多盗版”时,相关的投诉数量分别为56,332条、4,001条。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拼多多在商品质量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也凸显了消费者对于拼多多假货问题、侵权行为的强烈不满。

面对假货和盗版泛滥的问题,拼多多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成为其模式中的重大短板。与此同时,淘宝和京东也推出了对标拼多多的策略。如淘宝推出的“淘工厂平台”,专注于C2M模式,直接连接中小型工厂与消费者,主打低价白牌商品。相较于拼多多,淘工厂是工厂直供,无中间商加价,相比较之下环节更少,产品质量更有保障,如果这类模式做到了规模经济,那对于拼多多一系列白牌品类会产生较大的冲击。而京东推出“京喜”平台主打下沉市场,通过社交裂变和低价策略吸引用户,同时共享京东物流与仓储体系,保障配送效率,更适合对物流有更高需求的用户,也利于退换货不便的大型商品销售。
拼多多在最新的三季报中出现了增速换挡,反映出电商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面对淘宝、京东等平台的夹击之势,拼多多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同时,其原有业务中也存在因模式问题导致的假货和盗版产品泛滥的情况,仍需要逐步解决。后续身处内忧外患的拼多多如何加强业务实力,在电商新竞争中更具竞争力,TMT之家将持续关注。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1102288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