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沦为白菜价,对“中国制造”是福是祸?

高科技沦为白菜价,对“中国制造”是福是祸?
2019年10月20日 08:10 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当你朝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的环境转移时,发展速度就会跳跃成一种指数级的增长,性价比将会每1-2年翻一番。

——雷·库兹维尔

口述 / 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1965年,后来的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趋势: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每年(后修改为每两年)会增加一倍,芯片的性能也会随之翻一番。后人将此发现称为“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的发现,见证了计算机性价比半个世纪以来势不可挡的翻倍成长。

那么几十年过去了,摩尔定律是否依然有效?事实上,它不但有效,而且一直在“加速”。

这里必须提到美国的发明家、预言家雷·库兹维尔。

在《奇点临近》一书中,他发现了技术的一项极其重要且根本的属性:当你朝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的环境转移时,发展速度就会跳跃成一种指数级的增长,性价比将会每1-2年翻一番。

所以,库兹维尔将摩尔定律延伸了出去,称为“加速回报定律”。过去在计算机领域的高速变化,如今正以同样的效应出现在其他技术上。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了,目的是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这个计划需耗时15年,耗资60亿美元左右。7年后,仅有1%的人类基因组完成了测序,照这么算,想完成整个计划,大概需要700年。

正当所有人都在沮丧时,库兹维尔发现了一个细节:每年完成的测序量都在成倍增长。1%翻了七番,就超过了100%。

事实证明,该计划在2001年就提前完成了,耗资27亿美元,不到预算的一半。

而进入21世纪后,由于计算机、传感器和新的测量技术加速发展,基因测序的成本变化已达到了摩尔定律的5倍。

2011年,完成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只需要花10万美元。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五年后的2016年,同样的基因测序,价格已经下降到1000美元。在未来,完成一次基因测序可能会“比刷自家马桶还要简便”。

而在其他领域,我们也能看到成本直线下降的现象。

比如3D打印技术,在2007年的时候,生产一台3D打印机需耗资4万美元,到了2018年不到100美元,11年内成本下降至1/400。

一个传感器在2009年是2万美元,2014年下降到了79美元,五年成本下降至1/250。

一架无人机在2007年制造成本为10万美元,2013年下降到了700美元,现在,消费者只要花上不到200美元就能买到一架无人机。而在30年前,无人机使用的陀螺仪,航天工程师得花1亿美元才能造出来。

以信息为基础的新范式加速了整个世界的新陈代谢,而它带来了指数级的生产成本的下降,对于所有依赖技术的创新公司而言,既充满了诱惑,又意味着巨大的威胁。

今天科创板上的企业,它们在未来很可能有着爆发性的市值增长,也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

同时对于那些传统制造业企业,这种指数性的技术变革意味着什么?

比如柔性生产,如何在一条生产线上制造出满足不同需求的产品,实现定制化,就需要运用到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和3D打印技术等等。

在十多年前,这些技术的成本非常高,对于一般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来说遥不可及。但是在今天,随着元器件成本的大幅下降,改造一条家电生产线、服装生产线或者家居生产线的成本,可能只是十年前的1/10或者1/5。

2005年,如果中国的服装企业想在国内找到能够完成定制化生产的工厂,掰着手指头算也找不到五家。然而在今天,一家无法满足不同需求、没有柔性生产能力的服装公司,几乎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自己的研究中曾经得出一个结论:过去100年里,美国经济增长的80%是技术变革带来的,只有20%来自投资。

在中国我找不到一个相关的数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发展和成长大部分来自投资和需求爆发的外延式因素。

但是在今天,随着需求不足时代的到来,投资不再成为企业成长最重要的因素,取而代之的则是技术。

所有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们都需要知道一个事实:曾经3D打印、机器人、传感器这些高不可攀的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便宜,这些技术必须成为企业成长的基本核心要素之一。

库兹维尔也曾说过:“在过去几十年的进步中,中国经济的根基依然是制造业。这就意味着在10年内,中国经济可能会遭到3D打印技术的严重威胁。

颠覆性的突破总是发生在不同领域出现交集的时候,就像水力与纺织机的结合引发了工业革命。只有拥抱技术的变化,企业才有可能出现指数级而非线性的迭代。

而企业迭代的前提是我们企业家的知识迭代。不断地去了解、运用这些新知识,中国的制造业就能赶上这一轮的硬核科技浪潮。

今天,这篇文章的话题来自“每天听见吴晓波”的音频。【点击此处,立即收听】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