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骚动的“不眠之城”

吴晓波:骚动的“不眠之城”
2022年01月09日 08:00 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文 / 吴晓波

01

1999年开年之后,杭州市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政府突然派出了很多支装修队,把他们居住的楼房都刷了一遍新。这些房子大多建于20世纪70年代,有的甚至更老,经过这么一粉饰,陡然变得崭新了起来,整个城市就如同换上了一件新衣服。决定做这个事情的人是刚刚担任市长的仇保兴,市民们戏称他为“旧包新”。

“旧包新”干了两年多就升迁到北京,去当建设部副部长了,跟他搭档的市委书记王国平则一直干到了2010年。

我觉得,很多年后,杭州人应该还会记得王国平,就如同他们记得为杭州做出过贡献的钱镠、白居易和苏东坡等人一样。他是一个地道的杭州人,父亲王平夷是华野干部,1949年随军到杭州,第二年就生了个大胖儿子,起名王国平,取“国家太平”的意思,王平夷曾担任杭州的市委书记,一直干到“文革”爆发。

在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这样的岗位上“子承父业”,是一件罕见的事情。王国平整整干足了十年,他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家园来治理。他的公文包里常年有一张杭州地图,可以让他随时随地摊开来“指手画脚”。

这是一位个性鲜明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在他的治理下,环西湖的政府机构几乎被全数拆迁,实现了“还湖于民”。通过大规模的排淤治理工程,西湖面积扩大了一倍多。2002年,倒塌了78年的雷峰塔重建,人们没有找到白娘子,却意外地挖到了一个藏有诸多宝物的地宫。

我听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开西湖景区研讨会,一位专家在发言中说:“据研究,景区门票价格每下降1%,游客量就会增长3%~5%。”王国平随即问道:“那么,如果取消门票呢?”

2002年,西湖所有的公园宣布取消门票,是全中国第一个免费向公众开放的5A级景区。这一决定看上去每年少了一千多万元的门票收入,却数倍级地增加了游客量,进而推动了环西湖商业圈的繁荣。

在城市格局上,杭州市政府做出了东进西拓的战略性决策。

向东,市政府提出杭州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迈进。自从民国初年城墙被拆除,西湖入城之后,杭州的城市重心就向西湖的北岸一线倾斜,这造成了极大的局促,在很长时间里,杭州是城区面积最小的省会城市之一。所以,只有“摆脱”西湖,才能舒展杭州。2001年,杭州市划出钱塘江北岸的四平方公里,设立钱江新城,在那里先后建设了新的国际会议中心、图书馆和市民中心等。

在城市的西部,保留了西溪湿地,使之成为城市的“绿肺”。

在杭州历史上,西湖和西溪是两个风景迥异、相对独立的文化符号,“西湖如诗,西溪如词”,只是前者的名气实在太大,把西溪压到没有了存在感。20世纪90年代末,杭州向西部的蒋村一带迁移人口,便有规划人员提出,把西溪填平即可获得大面积的开发土地,在当时已经有11平方公里的土地被转让给了地产开发公司,可建成一个“百万人口级的新城”。王国平力排众议,否决了这一规划,相反,启动了西溪保护计划,设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提出“让西溪湿地再活一个1600年”。从今天的角度看,西溪的幸存是一个无法用金钱估算的决策。

2001年3月,钱塘江南岸的萧山和西部的余杭同时宣布撤市建区,成为新的杭州城区的一部分。这两个县级市都有百万人口,经济体量均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的前十位,它们的并入,大大增加了杭州在产业和空间上的想象力。2015年,富阳撤市建区,成为当时杭州的第九个市辖区。

2016年,杭州市政府由武林门搬迁至钱江新城。同年,杭州承办G20峰会。2019年4月,亚运会组委会宣布,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2年9月在杭州举办。

02

如果说,在21世纪的前20年,杭州市通过空前的腾挪扩张,实现了城市格局的千年一大变。那么,同样剧烈的变化,还发生在产业领域,因为一个人和他的创业,杭州成为中国的电子商务之都。

就当王国平和仇保兴在忙着刷楼修屋顶的1999年,35岁的马云在自己的家里创办了阿里巴巴,他的理想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这是一位长相奇特的杭州人,能言善辩、脑路奇特又喜欢打抱不平,很像郁达夫所描写的“杭州佬儿”的性格。他第一次被记者拍到,居然是一次“马路测试”:1995年,杭州电视台拍一个暗访节目,记者雇了几个人在马路上撬窨井盖,看有没有市民会出来阻止。结果那天唯一站出来的是骑自行车经过的马云,他来来回回找不到警察,就指着撬盖子的人大声说:“给我抬回去!”他一边大喊,一边跨在车上随时准备开溜。

这时候的马云已经开始接触到了互联网。据说他的高考数学成绩只有19分,但是他对数据却有天才般的直觉,他意识到未来的商业交易将被全部搬到网上,然后生意的模式将被颠覆。他和朋友创办了一家叫“中国黄页”的网站,试图帮助北京的商务部建设一个新的信息平台。

他的好日子的真正到来,还是要到1999年。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央政府开始推动“中国制造”的外向型战略,这时候需要一个B2B的信息交易平台,阿里巴巴应运而生。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马云,大约是2000年年初,在一次媒体朋友的牌局上。我们问他:“阿里巴巴是干什么的?”他说:“你们都知道四季青和义乌小商品市场吧?阿里巴巴就是网上的四季青和义乌,大家都可以来摆摊做买卖。”我们又问:“四季青靠收摊位费赚钱,阿里巴巴靠什么?”他想了一下说:“这个还不晓得嘞,我们还是继续打牌吧。”

他也许是真不知道,也许是怕影响我们打牌,反正没过多久,我们居然发现他上了美国《福布斯》杂志的封面,阿里巴巴成了全球流量最大的B2B电子商务网站。

后来的故事,就众所周知了。

03

阿里巴巴对于杭州的意义是非凡的,它如同挖通了一条新的“通天大运河”,让杭州成为全国互联网商品交易的巨型集散地,更可怕的是,这个“大运河”没有物理空间的限制。

在城市经济学的意义上,阿里巴巴是一种效应,如同波音之于西雅图、福特之于底特律、惠普和斯坦福大学之于硅谷,当一个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公司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将引发和带动更多公司的参与和创新。今天的杭州还有网易、海康威视、吉利汽车、万向等大型企业,有200多家上市公司和近100个“独角兽”,一所新型的科技研究性大学西湖大学也已落地开学。

在过去的近十年里,这座城市每年新涌入40万~50万的年轻人。他们像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重构了人口结构、人文气质和产业格局,让杭州成为一座“不眠之城”。

2020年以后,随着直播电商的崛起,杭州成为供应链和运营的大本营,无数的“网红”涌入这里,全国60%的MCN公司(“网红”孵化机构)聚集在此,总数超过两万家。有人开玩笑,如果你在湖滨银泰in77的上空丢一块石头,随便砸到一个“网红”,都可能拥有50万粉丝。有一次,我去九堡请几位MCN的操盘手吃饭,他们都是“95后”,有的甚至还在读大学,他们在淘宝、抖音或小红书上“种草”开店,动辄有一千万以上的粉丝。

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你都可以发现数不清的奶茶店、健身房、宠物店和微整容医院,它们构成新的消费潮流和生活方式。年轻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和不假思索的挥霍。这里有全国最“潮”的电音夜店,每晚人流如潮,你花5000元可以让店家把你的名字打在荧光屏上,它刺眼地闪动,像一个孤独而稍纵即逝的青春。

如同过往所有的杭州人一样,他们找到一条自己梦中的道路,被欲望驱赶着往前奔跑。他们赚钱、纵乐,仍然不喜欢讨论宏大的议题。他们遇见相爱的人,与之缠绵或分飞。他们的心被西湖的风吹软,连说话腔调和容貌的曲线竟也变得柔和起来。如果他们想要生一个孩子,也会跑到上天竺去烧香,到了腊月初八,去永福寺或净慈寺排队领一份腊八粥,还有很多女生到了周末相约,去云栖附近的山里放生一些乌龟和泥鳅,那份老底子杭州人的“清单”不知道怎么就流传了下来。

他们诅咒不断上涨的房价,一旦有了孩子,为上一所好的幼儿园将烦恼好一阵子。他们一边为自己的公司骄傲,同时在社交网络上吐槽“996”。他们的身边总是冒出宗庆后或薇娅这样的人,昨天还在你家门口卖棒冰、服装,过几年居然成了首富、超级“网红”,这令他们既羡慕又焦虑。已经一千多年了,这座城市与金钱一直纠缠不清。

他们在时间和物质的意义上成为杭州的一部分,无论来自哪里,都挺愿意告诉别人,他其实是一个“杭州佬儿”。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而言——包括我在内,如果在人间,杭州或许是最好的人间了。

04

我到了,这是我此次写作的最后一站——一栋缺乏艺术感的大楼,在城市西部的一片草坪的旁边,里面有一个并不太高的大厅,走进去,两面的墙上都是巨幅的电子大屏,上面每一秒都在跳动着数字,它们被呈现在不同的柱状图和曲线之中。这里是杭州的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

杭州是全世界最早建设“城市大脑”的城市。它首先在交通系统得到应用,技术人员在交通要道安装了数以万计的摄像头,数据回传“大脑”后,动态控制红绿灯,这一应用让杭州的堵车率大幅下降,从2014年的全国拥堵排名第2位下降到2021年的第57位。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因为有这一套系统,杭州率先研发出了健康码,它迅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工具,中国疫情控制令世界惊讶,健康码起到了极为关键性的作用。

在大学读新闻学的时候,我认为细节构成全部的事实,我将毕生以追求细节真实为自己的事业,而在从事了三十多年的商业研究之后,我终于承认,其实我只发现了一半的真理,跟细节相比,数据才是最后的事实。

数据具有比细节更强悍的抽象能力。在“城市大脑”的大屏上,每一节数字的背后,跳跃着匆匆上班的车流、医院安静而冗长的取药队伍、从十字路口行走过的身影、居民每天吃掉的大米和鱼肉,以及不同小区的二手房价格。如果你想再了解得细致一点,“大脑”还可以告诉你,杭州人一天有多少时间花在手机上,他们最热衷的关键词是哪几个。

如果你足够有智慧,把数字与细节结合在一起,就可能发现所有的当下情绪:快乐、忧伤、焦虑、愤怒和无动于衷。

很多年后,也许会有一位像我这样的作家,试图知道21世纪初的杭州人的喜怒哀乐,他除了翻阅文字记录,还可以读一下“城市大脑”。它会告诉他一些什么?这座城市还有没有仍未被破译的东西?它们有什么言外之意?

作者 | 吴晓波 | 当值编辑 | 杨帅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 主编 | 郑媛眉 | 图源 | VCG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