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潘晓俊
在中国这个市场,真正过硬,有生存活率的各类银行硬实力商业模式是什么?这是一个灵魂拷问!
在中国银行业大佬汇聚的一个群里,专家提出了这个直达人心的问题。我非常不应景的回复了两个字。
牌照。
我又犯错了,一下子把天聊死了,原本热热闹闹的群里,沉默了。
简答举例,有几个小银行这两年零售贷款增长快不做助贷的?现在做助贷的不就是卖牌照么?当然先说本人观点,助贷一定是中小金融机构从资产角度切入数字化转型最好的业务类型,在短期见效完成业绩指标的前提下以最低成本的培养了队伍、磨合了各部门流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科技和运营水平,但这支兴奋剂不能当补品常吃,甚至替代主食。银行的自营还是必须要做的,不然助贷这钱不赚也罢。当中小金融机构对助贷平台的依赖成为习惯,假如哪天拥有流量的助贷平台突然不合作或者推送客群资质变差,这些中小金融机构没有任何反抗能力。
但现实是说说容易,做起来太难。何去何从?眼前的岔路口,向左做助贷追求的是短期的利润,向右边做自营追求的是长远的发展,助贷OR自营?
我有个资深行业朋友提出一个观点和我相左,但也值得深思,为什么银行就不能接受纯资金方的角色?不能接受牌照就是银行核心竞争力这个事实?
“放贷”本身就是一个供应链
朋友提出如果有哪家银行说“我不需要平台公司的合作,我要做全自营”,这根本不是能力的体现,这是开历史的倒车,就好比有个农民说“我不用孟山都的种子,我不用拜耳的化肥,我全要自己刀耕火种,也不雇收割队的机器,全靠自己家里人手工收割”,这样的生产方式也能种地,但效率一定极其底下,早就被淘汰了。只可惜现在金融监管机构的大当家们还停留在这种“全自营”的小农思想里,接受不了供应链思维。
和任何其它行业的发展历程一样,金融高度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后也势必形成供应链体系,“放贷”这个工作就应该是由供应链中多个环节分工协作共同完成。
古时候农民种地从种到收到卖,一家人搞定,现在我们不会要求一户农民既要会种地,又要会育种、又会制作肥料、又会除虫等等还要会销售,这些环节都有专业公司去完成的更好更效率。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求银行像古时候的钱庄一样,把“放贷”这个工作由一家公司全做完呢,银行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只是供应链中的一个核心企业就得了。
“风控”也是一样,类似抖音的风控和银行的风控做的不是同样内容,两边的风控工作是衔接关系,也不能说谁做了风控另外一方就没有风控能力。
现实的情况可能也是这样
中小金融机构虽然手里有钱也有牌照但是自主获客及风控能力不足,而一些流量平台虽有足够多的流量和足够强的风控技术但是少钱少牌照,两者取长补短就催生了大家熟知的联合贷、助贷等业务模式。
在金融机构与流量平台合作时,流量平台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流量和风控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助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可以很负责任得说,目前大部分的消费金融公司、民营银行甚至一部分城农商行助贷余额占比消费金融都超过了70%甚至更高。
这些年中小金融机构不是不想做自营,但事实就是一直做不起来呢?这是多方面原因的,可能有一方面是因为助贷太好做,让这些金融机构习惯了合作赚钱,另一更核心的原因是掌舵者的KPI是实打实的业绩,是今年挣了1个小目标,明年要挣2个,做做助贷都科技运营团队忙不过来,助贷小平台接入的投入产出比都算不过来呢。
如果中小金融机构真潜心做自营,完不成KPI的锅谁来背?最终自营效果不达逾期的前期投入,不要说绩效考核,出了风险审计说不定都过不去。说说总是很容易,实干起来太难了。
如果把助贷比作一阶段,自营比作二阶段,当中应该还有个1.5的阶段,因为现在新的流量增速已经放缓,助贷平台在贷余额增长已经出现颓势,助贷平台除了缺钱缺牌照,也缺流量了。
银行不会玩流量,可以让助贷平台先从流量运营开始赋能银行,风险还是原来的助贷合作模式,这在1.5阶段满足双方的利益诉求,可能真的是更为现实。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