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场港口争夺战,终将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落下关键一子。
自3月4日长和系深夜公告拟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含巴拿马运河关键港口)后,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场信任崩塌的“连续剧”。
截至3月21日,长和、长江基建等四家公司市值合计蒸发超781亿港元,其中长和11个交易日跌幅达16.49%。投资者担忧的不仅是资产出售本身,更是李嘉诚此举释放的“背离中国市场”信号——这些港口承载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其中中国21.4%的货轮必经巴拿马运河,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交易披露后,中企曾提出“分拆收购”方案:由国资背景财团接手巴拿马港口以外的部分资产,既缓解长和现金流压力,又避免战略航道落入美国之手。但李嘉诚坚持“短平快”全盘出售,引发“利益输送”质疑。更耐人寻味的是,贝莱德CEO芬克与特朗普私交甚笃,交易洽谈期间多次赴白宫汇报进展,政治干预痕迹明显。
港澳办罕见转发《大公报》系列评论,痛批李嘉诚“天真”“糊涂”“见利忘义”,称其交易可能成为美国“遏华战略”的关键一环。文章直指:“商人逐利无可厚非,但若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必遭历史审判。”舆论场掀起“爱国商人”与“资本逐利”的激烈辩论,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更质问:“商人有没有祖国?”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胁迫”,并升级《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新规细化了反制措施,明确对实施非法制裁的实体和个人可采取冻结资产、限制入境等手段。若李嘉诚承认交易受美方施压,中方可将问题定性为“政治胁迫”,启动反制程序。
香港特首李家超强调“任何交易需合法合规”,暗示可能依据《香港国安法》审查交易是否涉及“勾结外国势力危害国家安全”。若交易完成,中方还可依据《国家安全法》第59条,以“威胁海上运输通道安全”为由否决交割,或对贝莱德实施制裁。
中远海运等央企已明确表态“对全球战略港口保持高度关注”,并加速布局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秘鲁钱凯港等“一带一路”枢纽。同时,商务部推进《对外投资法》修订,拟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海外资产转让增设审查门槛,矛头直指港口、能源等敏感领域。
特朗普将交易视为“夺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政绩,其政府曾威胁对中企征收单次150万美元的“停靠费”。若交易完成,美方或复制模式施压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马来西亚皇京港等中资项目,构建对华贸易包围网。中方反制选项包括:限制美资在华业务、支持巴拿马政府重新审查港口主权条款,或联合拉美国家强化替代航道(如尼加拉瓜运河)。
李嘉诚的“清仓撤退”撕开西方“自由贸易”假面:即便其90%资产布局欧美,仍因华人身份遭系统性猜忌,被迫“去中国化”求生。事件成为跨国企业地缘风险教材——在霸权博弈中,商人若忽视“国家责任”,终将沦为政治牺牲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者指出:“巴拿马运河控制权事关百年贸易格局,中方既有《反外国制裁法》等政策工具,又掌握万亿美元美债筹码,博弈结局尚未可知。”
倒计时6天,李嘉诚的终极选择也将落定。下面做一些分析。
路径一:坚持交易,代价是失去中国市场
若4月2日交割完成,长和或面临中方审查制裁,其国内港口、基建、零售(如屈臣氏)业务将遭全面围堵。更致命的是,贝莱德控制的港口数据可能成为美国“长臂管辖”的工具,实时监控中国货物流向,威胁供应链安全。
路径二:终止交易,止损并重塑信任
官方释放明确信号:只要李嘉诚公开承认交易受胁迫,中方即可介入斡旋,将其转化为“反制美国霸权”的案例。若李嘉诚选择与中方合作,不仅可避免损失,更可借“爱国商人”形象重塑商业传奇。历史经验表明,1997年和记黄埔拿下巴拿马港口时,正值香港回归祖国;28年后,同样的港口却成了中美博弈的注脚。
4月2日交割日非终点,而是博弈新起点。无论交易是否完成,中方已释放清晰信号——国家利益高于资本逐利,反制工具箱随时待命。
对李嘉诚而言,这不仅是商业决策,更是历史定位之战:若选择“相信国家”,或可续写传奇;若执意推进,恐将背负“民族利益背叛者”的骂名,家族命运亦难逃震荡。





![[哈哈] [哈哈]](https://n.sinaimg.cn/commnet/2018new_haha_org.png)
![[哈哈] [哈哈]](https://n.sinaimg.cn/commnet/2018new_haha_org.png)
![[哈哈] [哈哈]](https://n.sinaimg.cn/commnet/2018new_haha_org.png)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