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公里/小时!“南海幽灵”或令美军航母雷达成摆设?

200公里/小时!“南海幽灵”或令美军航母雷达成摆设?
2025年07月08日 20:36 万山财经

当卫星镜头捕捉到黄海某试验场翻涌的白色浪痕,五角大楼的预警系统可能正记录着某种“不可能的速度”——贴着海面飞行的物体,竟达到200公里/时。近日,军事观察网站《战区》曝光一组高清照片:一艘造型奇特的“怪船”正低空掠过海面,其庞大的身躯与喷气发动机的布局,瞬间唤醒了尘封于冷战档案中的名字:“里海怪物”。

这艘被外媒称作“渤海怪兽”的飞行器,绝非科幻想象。它利用“地效”原理,在距离海面3-5米高度飞行时,机体下方被压缩形成气动“空气垫”,赋予其超越舰艇的速度与远超飞机的载荷能力。它悄然掠过雷达盲区,规避水雷与潜艇,在波峰浪谷间划出难以追踪的轨迹——一种兼具隐蔽与突防能力的“灰色幽灵”,正从图纸驶入现实。

血脉延伸:“信天翁”到“渤海怪兽”的技术跃迁

从外形看,“渤海怪兽”显然是此前中国“信天翁”系列地效飞行器的血脉延伸,却更为雄健。它保留船体式机身与V型尾翼的精髓,四台喷气发动机高踞背部,避开咸涩水雾与漂浮物的侵扰。估算其起飞重量约10-20吨,足以容纳30余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数吨关键物资。尽管未见武器接口,其结构设计却为反舰导弹、雷达等系统预留了充分升级空间,静待未来战场角色转变。

军事专家指出,地效飞行器的技术难点在于平衡“贴海飞行”的稳定性与抗风浪能力。“渤海怪兽”的现身,暗示中国已突破相关技术瓶颈,开始探索实战化应用。

南海棋局:两小时跨越千里海疆

“渤海怪兽”最锋利的矛头,无疑指向波涛汹涌的南海。南沙诸多岛礁与大陆相隔动辄数百甚至上千公里,传统舰船运输耗时漫长,战时更易被封锁拦截。而地效飞行器200公里/时的巡航速度,足以重塑战场时空:

海南三亚至西沙永兴岛,轮船需颠簸15小时,“渤海怪兽”则可能在2小时内飞越;

无需依赖大型港口,一片约500米长的平静水域即可起降;

兵力、物资补给甚至伤员后送,皆可压缩至“小时级”。

当争议岛礁突遭袭扰或需要快速增援,这种“贴海狂飙”的能力,几乎是为两栖夺控与守备量身定制。若进一步整合打击能力,它更可化身为超低空突袭的“航母杀手”——紧贴浪尖飞行,几乎从敌方雷达屏幕上“消失”。待逼近目标舰队,骤然发射反舰导弹,或将成为撕破严密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的致命尖刀。

中美暗战:争夺“第二海平面”规则制定权

“渤海怪兽”绝非孤例。大洋彼岸,美军“自由升降者”(Liberty Lifter)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目标直指未来太平洋战场远程投送与快速部署。五角大楼的焦虑清晰可辨:传统海空运输体系在广袤“分布式战场”中日益力不从心,而地效飞行器凭借其速度、载荷与隐蔽性优势,正成为颠覆规则的关键变量。

在这场静默却激烈的技术竞赛中,“渤海怪兽”率先从试验场驶入公众视野,暗示中国或已抢占先机。本土漫长海岸线与星罗棋布的岛礁,天然构成地效飞行器施展拳脚的绝佳舞台。若能克服抗风浪能力、全天候飞行稳定性及作战体系融合等瓶颈,实现量产列装,解放军将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跨海“闪电”投送与隐蔽突击能力。

从“里海”到“渤海”:地效飞行器的战略重生

地效飞行器并非新鲜事物。苏联曾于冷战期间研发“里海怪物”(Ekranoplan),试图以此突破北约海上封锁,却因技术复杂与成本高昂最终搁浅。如今,中国以“渤海怪兽”重新激活这一概念,背后是材料科学、空气动力学与控制系统的全面进步。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并未止步于技术复现。通过“信天翁”系列的持续迭代,地效飞行器正从单一运输平台向多功能作战平台蜕变。这种转变,折射出中国军事装备研发“实战导向、体系融合”的深层逻辑——在传统海空力量之外,开辟一条跨越“第二海平面”的新赛道。

当“渤海怪兽”的轮廓在黄海浪尖若隐若现,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中国军事技术创新的一次突破,更是一场关于未来海战规则的静默博弈。在雷达探测的盲区与战略博弈的边缘,这些紧贴波涛的“幽灵”,或将成为中国维护远海利益的新型战略支点——在传统舰机难以施展的“灰区”,开辟一片真正属于未来的战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4条评论|24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用户7871796343陕西铜川
为了和平!
7月9日10:04举报6回复
有水陆两栖飞机就可以达到同样目的!
乔木林202303:这个贴水面飞行,比飞机隐蔽性强
7月9日14:41举报回复
配合洲际导弹和鱼类,嘿嘿嘿
7月9日08:12举报3回复
最新评论
用户7871796343陕西铜川
为了和平!
7月9日10:04举报6回复
有水陆两栖飞机就可以达到同样目的!
乔木林202303:这个贴水面飞行,比飞机隐蔽性强
7月9日14:41举报回复
配合洲际导弹和鱼类,嘿嘿嘿
7月9日08:12举报3回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