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趋零,医疗IT供应商新基建机遇或指向这6个方向

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趋零,医疗IT供应商新基建机遇或指向这6个方向
2020年03月24日 11:17 vb动脉网

经过近两个月奋战,中国境内的新冠肺炎疫情终于得到有效控制。那些关停落幕的方舱医院如同医护人员脸上留下的防护用品勒痕一般,成为留给这些逆行者最深沉的勋章。如果盘点此次疫情给普通人留下的深刻印记,除了关于新晋厨房王者的短视频,大概就是每天都会关注的疫情地图、疫情播报了。

1月20日,丁香园“疫情地图”产品上线,至今已经捕获数十亿次浏览。随后,实时疫情播报迅速成为各大互联网平台的标配功能,腾讯微信、阿里支付宝、京东健康、春雨医生等纷纷上线自己的疫情数据产品。

相对于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的电视、报纸等单一信息源,人们可以从更加多元的移动端获得信息,这得益于近年以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公开。例如,总部位于浙江杭州的医疗IT企业联众智慧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第一时间为江西省卫生健康委上线新冠疫情上报及监管系统,为江西省疫情指挥部提供疫情数据,全程辅助疫情趋势监测、研判工作开展,为全省遏制疫情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动脉网调研发现,全国多数省级、副省级和地级政府已及时在其数据开放平台上提供了可获取的、完整的、细颗粒的、及时的、可机读的、结构化的数据。每个平台提供的数据集数量和结构不一,但这些符合开发基本标准的数据,为疫情期间一系列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应用提供了前提,例如最早在杭州上线的健康码。

医疗IT需求在每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被激发

实际上,进入新千年之后的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推动了人口健康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例如,2003年SARS疫情过后,我国启动了第一波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原卫生部在2004年启动了《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和《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的编制工作,标志着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起点。

再如,2009年H1N1疫情出现后,2010年,财政部和发改委连续启动了多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卫生信息化项目。要求在省级层面进行试点,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省级平台、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通过试点为国家、省、地市三级平台建设奠定基础。时至今日,全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覆盖。

到2013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提出在后续几年中指导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即“46312工程”。

具体而言,《指导意见》要求在保证原有卫生信息化和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连续性的基础上,全面统筹建设以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为基础,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六大业务应用为重点,国家、省、地市和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枢纽,居民健康卡为载体,信息标准和安全体系为保障,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关键的人口健康信息化工程。

人口健康信息网络数据来源:动脉网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2017年发布的《“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发展目标也定下了基调:统一权威、互联互通。

在此期间,一大批承接了大多数基础数据库和纽带平台建设的医疗IT厂商陆续涌现出来,具有数千亿规模的医疗IT市场也由此兴起。

国内主要医疗IT供应商 数据来源:动脉网根据研报、官网等公开资料整理

疫情后,医疗IT企业新机遇存在的6个方向

按照过去经验,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概率将成为深化医疗改革的助推器,这也为走过草莽的快速发展期而渐趋平稳的医疗IT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1、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疗应用落地或将成为新冠疫情助推医疗IT企业新基建的第一个方向。

疫情期间,由于COVID-19病毒具有高传染性特点,医院成为易发交叉感染的高危区域,普通感冒等轻微病症患者采用在线问诊,送药上门的方式进行诊断和治疗,减少前往医院进行暴露,能够降低感染风险。另一方面,激增的病患数量使得包括武汉市在内的多地大型医院不堪重负,轻微症状患者通过互联网医疗的方式进行诊疗,也能够有效缓解医院接诊压力。

今年1月以来,医院端的互联网医院建设进入高潮,全国各地各个等级的实体医院纷纷开通了在线问诊服务。疫情期间,联众智慧联合平安好医生在浙江、江苏、陕西等9省的数十家实体医院上线互联网医院业务

通常,互联网医疗将原来统一在医院的疾病救治拆成若干可以互联网化的环节,典型的环节包括三个:线上问诊、开电子处方、药品审核配送,是早期入局的互联网医疗企业、近期入局的互联网流量平台等C端企业的主战场。

与C端企业强线上不同,医疗IT企业的优势资源集中在线下。对于服务B端用户的医疗IT企业而言,主要经由“医院信息化+区域信息化”的B端入口切入互联网医院业务。目前,医疗信息化行业的B端客户,可分为对接医院客户的医院信息化(提供HIS、HCMS、MIS、EMR、LIS、PACS等产品),与对接政府客户为主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提供分级诊疗系统、医保信息系统、RHIS、PHIS等产品)。B端客户一般以项目或订单形式结算,存在一定定制化,具体包括医院信息化 HIS/CIS 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等。

2018年按等级分医院数量

数据来源:《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我们预计,二级及以上医院均具有上线互联网医院的需求,那么潜在未满足的实体医院互联网医院项目将近万个。动脉网了解到,联众智慧在2019年8月成立专门开展互联网医院业务的子公司聚医智联,据聚医智联负责人介绍,公司第一阶段的任务是打通数千家医院信息化用户数据接入更大平台的信息通道,为后期多样化数据应用模式开发打下基础。

2、互联互通评级

互联互通,是大数据形成并据此开发多样化应用的基础。2017 年 9 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医疗健康信息区域(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2017 年版)》。医院信息互联通测评的项目应用评级分为七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一、二级、三级、四级乙等、四级甲等、五级乙等、五级甲等。每个等级的要求由低到高逐级覆盖累加,即较高等级包含较低等级的全部要求。

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水平的最低门槛为四级乙等。其中,四级乙等的具体要求包括初步建成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成基于平台的电子病历共享文档库、平台实现符合标准要求的注册服务以及与上级平台的基础交互服务、应用功能数量不少于 13个、连通的业务系统数量不少于 15 个、联通的外部机构数量不少于 3 个等。

2018年8月,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规定,到2020年,三级医院要实现院内各诊疗环节信息互联互通,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水平。据统计,截至第六批测评名单公布,全国共214家三级医院达到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完成度不足10%。

截至2019年的互联互联评级任务完成情况

数据来源:动脉网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联众智慧高级副总裁阚家平告诉动脉网,正是由于互联互通评级对集成异构平台的能力要求极高,医疗IT企业需要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做支撑,形成了无形的门槛。“互联互通评级服务的首批服务对象往往是已经合作多年的老用户,”阚家平介绍说,“比如全国第一批获得成熟度四级乙等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便是我们最早期提供HIS产品的医院之一。”经历此次疫情,互联互通评级重要性提升,并且随着此前医院IT建设更为侧重的电子病历建设进入考核年,互联互通评级工作有望重新成为医院 IT 支出的重点。

3、底层上云

一直以来,运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大数据输出更多实用功能,IT 系统底层上云可以带来协同性和扩展性优势。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医疗IT作为计算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大型机到PC机、小型机,再到互联网数据中心,直至进入云计算时代的4个发展阶段。从计算能力被极少机构独占到企业按需获取计算空间,计算成为水电一样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每一次的技术迭代都带来了裂变式的生产率提升,底层上云无疑是医疗IT的必然趋势。

未来医疗防对于跨医院、跨科室、跨团队的沟通协作要求高,云化的底层系统意味着更便捷的互联互通,对于院内沟通协作,医院与管理部门间疫情数据的实时上报都有促进作用。另外,云架构更为灵活,可扩展性更强。防疫时期医院短时间内流量和工作量激增,对于IT 系统承载力的要求上升,也衍生出对新的功能模块的需求。在云架构下,可以更灵活,更快速地配置新的工作站和流程,方便组建新的团队和业务线,也方便跨院医联体的快速组建。

数据中心IT架构及混合云架构对比 数据来源:动脉网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实际上,医疗 IT 系统底层上云是保持了长久热度的话题。例如,万达信息与上海市卫健委共同承建的全国第一朵“健康云”在疫情期间快速上线包括居民端、工作人员端、医生端、管理端等多维度的新型肺炎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包括进沪人员健康动态观察系统、实时疫情地图、线上咨询、心理咨询、健康知识竞答、预约挂号等在内的相关线上服务。这个完整覆盖上海市 16 个区 243 个社区的云平台,已经成为“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据了解,万达信息还为湖南、浙江台州市、北京昌平区、四川绵阳、浙江嘉善、天津、宁夏等多省市提供平台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云清单。对于更多医疗IT同行而言,底层上云仍然是一项极具吸引力的业务。

4、数字分级诊疗

从试点到全面推广,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成为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2019 年 5 月,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开展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函〔2019〕125 号),制定了《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医共体实行药品耗材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目录、统一采购配送、统一支付货款;医共体实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鼓励以县为单位,建立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和医学检验等中心,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互认;医共体内诊疗资源共享;加强医共体内部和医共体之间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进一步贯通服务链,实现资源共享。

实际上,医共体信息互认、资源共享的背后是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和高效传递,由此带来增量需求。2019年9月,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省和试点县名单》,确定了山西省、浙江省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省,北京市西城区等 567 个县(市、区)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省和试点县名单》数据来源:公开文件

据业内人士介绍,数字医共体项目是一项长期投入建设的工程,一期建设周期为12个月左右,项目订单金额根据规划内容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目前,国内数字医共体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一些布局较早的县域医共体数字化项目开始陆续落地,如联众智慧承建的浙江嘉善县数字医共体一期项目已经在2020年1月正式上线。

5、医保异地结算

目前,人口充分就医带来的医保异地结算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未来,建设数字化的医保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将成为趋势。

截至 2019 年 12 月底,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疗机构达到 27608 家,二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 24720 家,分别比 2018年增加 12197 家、11917 家;累计结算人次 424.6 万,相比 2018 年翻倍。

实际上,随着国家和各省市医保局的设立及医保改革推进,医保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全国统一的医保 IT 系统是医保异地结算系统的基础,2019年上半年,国家医保局推出了9个包14个信息系统项目招标,开启了新医保信息系统建设的序幕。

同年 7 月,明确的全国统一医保 IT 系统建设标准正式推出。疫情结束后,统一医保 IT,以及后续异地结算、医保控费、医保监管 IT 系统的建设有望加速。此外,医保中心端系统建设完成后,需要连接定点医疗机构、诊所和药店并提供服务,医疗IT企业还可以面向医疗机构和药店提供精细化管理、药店云MIS系统等,面向商保公司可提供监管、快赔等业务,形成新的增长点。

公共卫生信息化平台

过去十多年来,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覆盖超过13亿人口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实时更新的精确疫情数据便是出自这一庞杂的体系。

截至2017年《“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发布时,初步建立了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全国有27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连同44家委属管医院分别与国家平台实现联通。

2008 年 4 月,全国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始运行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由此建立自动预警与响应机制。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之下便是大名鼎鼎的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NNDRS),它是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在NNDRS系统覆盖的医疗机构,医生可以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可以将工作中发现的39种传染病的病例实时、在线、直接报告。《“十三五”规划》计划,到2020年,NNDRS系统对医疗机构的覆盖率要达到95%。

疫情信息传递网络 数据来源:动脉网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疫情期间,由医疗机构直报NNDRS系统的病例数据传递到四级(国家、省级、市级、区县级)公共卫生数据交换平台,形成了公开疫情数据的一个重要来源。

不过,由于传染病报告卡是一种对已知ICD-10诊断编码的判断结果,对于新型传染疾病需要经过反复核实和确认的较长上报判断,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没有被NNDRS系统及时采集,导致自动预警信息系统失灵的原因。直到1月24日,国家疾控中心在NNDRS系统紧急上线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肺炎的检测新功能,由此暴露出公共卫生信息化平台存在功能上的缺陷。

据此,我们认为,以4级区域信息化平台和3大人口健康数据库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平台仍然存在面向医疗IT业务的刚性需求,让公共卫生信息化平台在突发疫情中具备更强灵活性和延展性。疫情期间,联众智慧基于前期区域信息化建设结果为江西省卫健委搭建的新冠肺炎疫情数据监测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各种格式的电子数据开展清洗导入、数据采集,以最合适最简单的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示,并引入外部门辅助决策数据,为江西全省疫情控制做出重要贡献。

3月下旬,各地援鄂医疗队开始陆续撤离,“江湖再见”的背后是这场举全国之力的战役正将新冠疫情彻底击退。如果说现在讨论一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会如何影响未来还为时尚早,提前做些准备总是不为过。

实际上,无论从业务开展还是实际应用的角度分析,前述6大方向并非相互割裂,它们之间的互动会带动人口健康信息化迈上更高一级台阶。我们认为,对于抢占了智慧医疗先机的医疗IT企业而言,如何整合存量资源迎接增量机遇,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