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方的路我们一起流浪
近来,与高中同学聊了一聊,小有感悟。总是认为自己的价值观独特,貌似有一种优越感。渐渐地,看一看周围人,才发现自己原来挺狭隘的。忽而有种“坐井观天”后重见天日的感觉。
这个时代,迷茫好像变成了标配,好多人张口闭口说着“迷茫”,“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对哦,自己也大言不惭地说着“迷茫”。看看昔日的高中同学,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她铁定心不考研,她积极接触各种实习机会,她在参加了好多社团后依然是班里的前三名,甚至她明确知道自己毕业后要去哪个航空公司。反观自己,同为大一学生,大学半年多来,知识没学到多少,心态懈怠了不少。在心中,就觉得自己可以了,自己够努力了。
在《圆桌派》中听到王蒙老先生说:“制造这个人工智能程序的人,都是最尖端的,最厉害的人,你接受这个人工程序的人,都不如那个制造的,你差得远了,他制造要成功就必须拿你当白痴。”话听来粗糙,但理确是这个理。不是整个人类变得聪明了,而是一批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另一批人变得越来越愚钝。知识经济带来了恐慌,只是依凭自己的学识、能力,在这样的浪潮中会受到怎样的冲击?
在简书上看到一篇名为《2018年,到底有多少年轻人在假装上大学?》的文章,反思自己的状态、心态,没有了高中的那股“不考上某某学校不罢休”的冲劲。整个大一上半年,好像一直混混沌沌的。直到快期末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最终的成绩并不理想。大学给了我太多自由的权利,可我却将它过成迷茫,还一副傲娇脸,我迷茫,我骄傲。
正如文章所写:大学这个地方,真是充满太多未知性了,它可以让万千热血沸腾,抱着雄心壮志而来的年轻人,磨掉尖锐的棱角,消耗澎湃的激情。我很害怕这句话说的就是自己。丧文化、佛系、中年危机等等被我们常挂在嘴边时,这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前段时间上映的《无问西东》通过不同年代的清华人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他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我不是清华人,但我却跟同时代的清华人竞争。
记得高晓松在《奇葩大会》上评价清华大神梁植:“你作为清华学霸级的人物,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的校长都跟我说过你,竟然跑这来问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难道清华的学生不应该想着怎样用自己的学识为国家做点什么吗?”这是清华的老学长对于当代清华人的担忧。
都是同时代的年轻人,我现在连自己的那点小事都没弄明白,又何来为国家做点什么?我很害怕自己印证“二三流的学校出二三流的人才”这句话。记得一位北京的高考状元说寒门难出贵子,曾引起广泛讨论。其实仔细想想,也颇有道理。我们接触的资源存在太大的差距,而且比你有机会、比你优秀的人仍然比你努力。知识层面带来的差距是与金钱带来的差距不能比拟的。
“在认真恋爱,认真打游戏,认真幻想人生,却在假装上大学”。希望不会成为自己的写照,也希望同时代的年轻人不要这样。最后,希望自己仍然如个性签名所写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的渴望,并将这份渴望付诸行动。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