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冷饭还能炒热吗?

无线充电,冷饭还能炒热吗?
2023年03月30日 17:41 星空财富bj

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榴莲

不知道各位平常是不是习惯用无线充电。但不管用不用,熟悉消费电子的朋友肯定不会陌生。

比如在手机领域,无线充电已经从先前的很少有玩家愿意尝鲜,到如今成为多数旗手机的标配。苹果从第八代开始配备无线充电功能,现如今已经过去了五年的时间。

在资本市场,无线充电板块也持续高位震荡,玩家信维通信(300136)去年前三季度也实现了营收净利润的双增长。

无线充电板块涨幅

今天,我们就走进无线充电的大赛道,在“内卷”的时代里,看看哪里蕴藏着增量市场。

一、科技助力,百花齐放

要说起手机无线充电加速渗透,应该是最近两年,比如功率从15W一直到了100W,一山更比一山高。

而且科技一直在助力行业的发展,小米去年就发布了“小感量+磁吸”无线充电预研技术,磁吸无线充电功率最高可达50W,直接把黑科技属性拉满。在无线充电的标准上,Qi2标准已经大大进步。未来只要是采用了Qi2充电标注的智能设备,无论是Android手机、无线耳机、游戏鼠标,都可以稳稳地充电了。

小米发布的最新无线充电技术

除了手机,玩家也将无线充电在其他领域疯狂试探。联想去年发布的笔记本电脑产品中,ThinkBook 13x Gen 2已经开始支持无线充电。甚至有玩家研究起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近日,智己轿车正式落地旗下首个11kW大功率整车智能无线充电方案,充电桩售价接近2万元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或许是无线充电玩家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二、哪个环节最赚钱

无线充电,顾名思义就是非接触感应充电,一般可以分为贴合式无线充电和隔空充电。目前,无线充电市场最为常见的是基于无线充电联盟(WPC)推出的Qi标准的无线技术。

开篇我们说到,WPC今年发布了新一代的无线充电标准——Qi2。Qi2中吸纳了由苹果提交的Magnetic Power Profile(磁功率分布图)作为Qi2的核心标准,充电功率也提升到15W,让不少玩家觉得苹果未来能成为手机无线充电领域的最大赢家。

如果我们把隔空无线充电的产业链打开,上游包括了方案设计电源芯片磁性材料等等;中游是产品供应商;下游是各式各样的应用场景,其中消费电子当之无愧是目前最重要的应用领域(占比约36%)。2021年手机领域用无线充电市场规模约为69亿元,同比增长10%。最近高层的一系列表态,也让消费电子在资本市场一路长红。

而在上游环节,利润的集中点主要处在方案设计芯片研制的两个环节,其中方案设计的利润占上游全部利润的25%还要多,芯片玩家(比如高通、德州仪器、英特尔等)大概拿走了三成利润以上,也比较符合“微笑曲线”的规律。

无线充电产业链

在芯片领域,玩家们也在奋起直追。就比如美芯晟最近推出了15W车载无线充电发射端芯片,可应用于各类汽车、无人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未来能否加速量产,还需要汽车玩家们的持续检验。

三、汽车无线充电,是噱头吗?

刚才也讲到了,除了手机,新能源汽车也开始将无线充电技术引入了。毕竟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了15%,但是目前的充电桩仍不能满足众多的车主,有时候也要整点新活。

其实,如果追溯起来,笔者查了一下,老大哥比亚迪(002594)从2005年就开始申请非接触感应式充电器专利。从理论上讲,未来无线充电的最理想状态是,我们拥有了一辆无限里程的汽车(毕竟可以到处充电)。当然了,现实是残酷的,目前无线充电在汽车领域还是小学生。

无线充电在手机可以快速推广,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却是重重阻碍。一方面是充电功率不足,毕竟通过磁场来传递电能效率始终比不上有线充电直接通过导线传输(手机都是小功率)。另一方面就是成本,曾几何时,英国的FirstBus就仔细算过成本问题,每个地面充电板供应商报价7万英镑

此外,像无线充电标准不统一,潜在的电磁伤害,都让不少玩家望而却步。笔者看来,大规模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现在还是痴人说梦。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