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的远水难解卖车的渴:华为不造车的小心和野心!

造车的远水难解卖车的渴:华为不造车的小心和野心!
2021年08月09日 15:37 资本计划

远走美国造车的贾跃亭,再度回归高光之下:法拉第未来于北京时间7月22日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当天宣布全球启动限量300台的FF91“未来主义者联盟版”预订,至7月25日早上已全部售罄。

据悉,优先预订金额为5万元,而整车在美国售价高达28万美元,在中国售价约为280万元,其风头、价格胜过宾利。电动汽车市场的火爆可见一斑。

同样,刚刚发布的特斯拉第二季度财报也令造车新势力们分外眼红:季内交付量突破20万辆,净利润首次超过10亿美元。单是第二季度来自中国的市场收入就高达28.59亿美元。

对比,因受制裁打压的华为,运营商业务在高利润的发达国家受到很大限制,而面向消费者的终端手机业务,也到了无米下炊的地步。原本每年3月份发布的华为P系列手机,持续跳票至7月29日发布,更尴尬的是,拥有5G技术优势,在4G手机退市的今天,P50系列却只能卖4G版本。

2019年,华为手机出货2.4亿台,位居全球第二,那是华为手机的高光时刻;至2021年第二季度IDC手机季报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前5名已经找不到华为了。即使发布新品,华为手机业务现在也只是无奈地在市场刷一波存在感。华为亟需新业务来弥补手机业务的失血,这项新业务的重担就落在“造车”上。

外部市场也对华为造车给予极高期望。2020-2021年上半年,凡是和华为造车有关的上市公司,股票一路跳涨。但华为则不断对外“否认三连”:华为不造车,也不会控股和投资任何汽车企业。

而针对华为内部的极大分歧争议,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更是直接签发《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文件,重申: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文件甚至明确: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如果说过去10年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那未来10年则是智能电动汽车和万物互联的时代。智能电动汽车发展迎来历史性的风口,2020-2021年,网络科技巨头阿里、百度、小米先后宣布下场造车,甚至地产龙头恒大也跨界横插一脚,为什么华为却坚决宣布只造件、不造车呢?

帮车企“造好车”

30年来,华为坚持针尖战略,从几十人、到几百人、几万人,持续性对一个针尖的领域进行攻关、突破,这个领域就是“通信”。在这个领域,华为先后怼掉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朗讯等行业巨头,在5G领域独领风骚。而5G通信技术就是华为的核心利益所在,拥有大量基础专利技术。

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绕不开通信基础技术。传统汽车厂商及其零部件供应商、下场造车的新势力和网络巨头们,只能拥抱通信技术厂商,寻求达成专利许可协议,避免专利风险。

据统计,全球汽车保有量突破10亿辆,整个汽车市场的通信技术专利许可费规模将至少高达100亿美元。一场专利许可大战,早已经悄然打响了。

如果华为直接造整车,很显然将与各大汽车厂商形成正面直接竞争,各大汽车厂商势必不愿与华为达成专利许可授权,从而把潜在的合作伙伴推向诺基亚等行业竞争对手,损害华为的核心利益。

据诺基亚的财报显示,大众、沃尔沃、奥迪、宝马、保时捷、劳斯莱斯、宾利等众多汽车品牌均已与其先后达成专利许可合作。对此,华为希望拉拢汽车厂商而不是树敌,通过零部件许可方案,以更低费率,实现对汽车厂商和市场的广泛专利许可覆盖。

7月27日,任正非签批任免文件:免去苏箐智能驾驶产品部部长职务。起因苏箐在公开场合多次发表过争议性言论,尤其是针对特斯拉,认为特斯拉事故率高,并将其比喻为“杀人”。华为方面对此表示,华为公司尊重产业界每一位参与者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努力与贡献,也希望与产业界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基于针尖战略,华为业务一直聚集在“主航道”,即基于通信的“云-管-端”。智能电动汽车是5G通信技术落地的重要应用场景和终端,华为不能无视这一尚待开发的金矿。

既不希望与汽车厂商、零部件供应商正面竞争失去巨额专利许可营收,也不想放弃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量大蛋糕。最终华为的选择是:围绕着“三电系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做好ICT基础设施,帮助车企造好车,成为增量部件提供商。

华为在To B 领域的狼性销售能力,现在完全可以复制至电动汽车行业,从华为最新的人事调动来看,人员已经到位,只待冲锋号起。

帮车企“卖好车”

华为手机业务熄火,线下一万家门店陷入缺货困境,极需新业务产品弥补手机业务带来的损失。

2020年华为消费者业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829亿元,手机业务占了大部分;而在手机业务收入中,线下门店又贡献了约70%。

作为消费者业务收入的主要阵地,线下门店是华为不能轻易放弃的核心渠道资源。而现在阶段一年能撑起几千亿流水的产品,估计只有卖房、卖车了。

卖房是指华为开始销售全屋智能产品,卖车则是精选使用了华为汽车零部件的合作伙伴汽车产品。目前华为线下门店销售的车型为:赛力斯SF5。该车型搭载了华为电机和鸿蒙OS智能座舱,售价两驱版为21.68万元,四驱版为24.68万元。但想要弥补手机业务的收入,一年至少需要卖几十乃至上百万辆汽车。

作为参考,特斯拉2020年全球才交付约50万辆车,而国内造车新势力“蔚小理”(蔚来、小鹏和理想),合计才交付了10万余辆车。

尽管卖车实现目标难度压力山大,但相比起亲自下场造车,难度要小多了。造整车,不仅前期投资巨大,而且产品研发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雷军宣布小米造车,提出10年100亿美元投入,而且产品要3年后才能上市,远水难解近渴!

汽车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投资大但回报率比较低的行业。这太不符合华为一贯的高附加值战略,只有高利润才能支撑华为高额的研发投入。2020年,华为研发投入1418.93亿,占到全部营收的15.9%,是利润的2倍多,超过百度、阿里、腾讯、京东这四大互联网公司的研发投入之和。

造车倒是和“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的小米气质蛮般配的。毕竟年轻人的第一辆智能电动车不好太贵了。

帮车企卖车,对汽车厂商来说,华为的售后服务不要太好了,既提供优质的零部件解决造车的痛点,还提供渠道卖车解决卖车的痛点。

当然华为心里也在偷着乐,卖零部件赚一份钱,卖车再赚一份钱,不造车胜似造车,这钱不要赚得太酸爽了。

构建鸿蒙生态圈

华为推出“鸿蒙”操作系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背水一战,这意味着,在硬件“芯片”遭受断供的同时,也会失去操作系统“安卓”的支持,谷歌会成为华为的直接竞争对手,对其进行封堵。

现在对华为消费者业务来说,发展鸿蒙生态,是生存之本,不容有失。鸿蒙属于分布式操作系统,多平台联动才能显示出其特色价值,手机、平板、电脑、手表、汽车,每一个场景都不可或缺。

尽管华为在战略上小心翼翼地选择:帮车企“造好车”、“卖好车”,但还不足以令汽车厂商和合作伙伴们安枕无忧;尤其华为在战术上的激进,更是令汽车厂商寝食难安。

2021年4月,华为与北汽极狐深度合作开发的首款车型——阿尔法S HI版亮相,北汽蓝谷股价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实现翻倍。

当时理想汽车的第二大股东,美团的创始人王兴发酸文“内涵”华为:“特斯拉遇到一个忽悠能力旗鼓相当的对手了。”

所谓HI(HUAWEI INSIDE),是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搭载了华为三电系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三大技术平台。按华为的理解,智能电动车,计算机是核心,车只是计算机控制的外设。这是目前华为离造整车最近的距离,也彰显出其野心,要成为电动汽车界的微软+英特尔。

而到了6月,北汽极狐转身与百度联合发布新一代量产共享无人车Apollo Moon。尽管此前北汽极狐收获了华为带来的巨大流量红利,但并不想和华为绑定太深。

6月30日,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回复投资者时,更是直白地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采用第三方公司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上汽成了躯体,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被“卡脖子”而陷入困境的华为,相信能够理解汽车厂商不想将来被卡脖子的矛盾心情。鸿蒙虽好,但无疑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结语

智能汽车产业的风口转瞬即逝、手机业务遭受制裁的极限困境,留给华为的选项并不多:

帮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建立智能汽车业务的商业闭环快速实现变现,推进鸿蒙生态在智能汽车产业的场景落地。这可能并不是全局最优选择,而是不得已的选择。

贾跃亭押宝造车ALL IN,希望咸鱼翻身,下周能回国,而华为坚持不造车,同样是希望能够逆风翻盘,凤凰涅盘。这场背水之战到底胜败如何,只能交给市场检验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