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创客公社产研组
北京时间2025年4月1日12时00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在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的背后,提供支撑的众多企业中有一家特殊的南京公司——南京英田光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田光学”)。通过为期3个月的攻坚,公司研制的SS15-100终端成功交付。该型号载荷在光机热稳定性、高隔离度收发以及批量制造等多项技术上实现了突破,能够有效满足星座规模化组网星间通信需求。
2003年成立于南京栖霞区,英田光学是一家以精密光学系统解决方案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提供卫星激光通信系统解决方案及相关产品为主的企业。多年来,公司参与了“嫦娥工程”、“天问探火工程”、“祝融号”、“神舟十二”、“海洋二号”、“实践十三号”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建设,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南京市培育独角兽企业称号。
从2005年英田光学在南京率先开始涉足空间激光通信技术,配合参与国家卫星激光通信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至今,南京已集聚近百家航天产业相关企业,形成以动力系统制造、机载系统制造、无人机研发、空管系统开发等为重点的产业体系。
作为中国航天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南京近年来在商业航天领域发展迅速,形成了涵盖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应用服务等环节的完善产业链,并依托科教资源和政策支持展现出独特优势。
未来的南京,能否成为全国商业航天的“领路人”?
南京培育独角兽
是如何炼成的?
从仰望星空到点亮“星链”,英田光学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其实在这背后,是重大科研成果落地,以及两代创业者薪火相传的故事。
2003年3月,英田光学由原中科院南京天仪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必方教授创建。在公司20多年的发展征程中,历经了2次重要转型:
一次是在2005年,英田光学和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结缘。
为什么要重视这项技术?
空间激光通信是一种以光为载波、可实现卫星间超高速数据传输的技术,被视为未来“太空互联网”的核心技术。
早在2005年,英田光学就承接了哈工大激光通信检测光管的任务并圆满完成交付。此后十余年,公司先后交付了两代地面激光通信终端和多个型号的天基终端光学天线。
2011年,英田光学助力实现“海洋二号”中国首次低轨卫星和地面双向激光通信成功,该项目最终荣获国防技术发明特等奖和国家技术发展一等奖;2017年,公司完成了“实践十三号”的激光通信在轨验证,助力其与地面之间实现双向5Gbps的高速激光数传。
另一次重要转型则是在2018年,英田光学开始积极布局商业航天。
彼时,同样在光学领域深耕的周必方之子——周子元已在2011年接班英田光学。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客户单一化等问题,周子元曾一度坦言,“我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踏入了这个行业,但又得承担这个巨人带来的步履蹒跚。”
周子元没有让市场失望,在他的带领下英田光学开始以50%以上的年增长率迅速成长。他的战略也十分清晰,即“上天”与“落地”并举。
2018年以后,以美国SpaceX为代表星链计划快速崛起,国内也很快在2020年明确把“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畴,上升为国家战略性工程。同年9月,“GW”星座计划正式发布,计划发射12992颗卫星,打造中国版的“星链”。
基于此,在“上天”方面,英田光学推动了卫星激光通信终端小型化,在2020年自主完成中国首个商业航天企业自筹经费的星地激光通信在轨验证,终端重量仅0.765公斤,功耗7瓦,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解决了微纳卫星激光数传方面的卡脖子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24年5月,英田光学还为嫦娥六号装配了一双“智能眼睛”——机械臂近摄相机光学元件,可以在面对温差、辐射等月球极端环境条件下,仍能清晰地让嫦娥六号“看到”月球土壤的彩色影像,为中国顺利采集月壤贡献了宝贵的南京力量。
“落地”方面,英田光学拓展了民用场景。2024年初,公司首批受邀参与中国超级卫星工厂建设论证。2025年初,公司研制的车载移动激光通信地面站已成功交付,可实时接收低轨卫星数据,极大提高了星地激光数传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不仅可为自动驾驶、灾害监测提供支持,也为我国在星间、星地融合构建超高速光网传输领域奠定了更为坚实的技术基础。
上太空,奔月球,建“星链”
南京加速崛起商业航天“星群”
始于一颗镜头的精度,成于生态协同的厚度,英田光学的成长印记,映射出了南京“数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以及加速崛起商业航天“星群”的决心。
南京,为什么要如此重视商业航天产业?
2023年,商业航天被国家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质生产力十大领域位居榜首。数据统计显示,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5万亿元,市场潜力巨大。未来,随着低成本发射、卫星批量化生产等瓶颈的突破,商业航天也将从“国之重器”真正走向“民之利器”,重塑人类生活与经济发展的边界。
而在南京“2+6+6”创新型产业集群规划中,商业航天也被赋予“新增长引擎”的使命。
政策赋能方面,2024年8月,南京出台了《南京市培育发展商业航天产业行动计划》,围绕构建商业航天产业链条、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培育商业航天应用场景、推动产业高效集聚发展4大方面,明确了16项具体任务,进而推进全市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技术策源方面,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电14所等科研资源,攻克激光通信载荷、可回收火箭光学监测等“卡脖子”技术,参与制定卫星激光通信国家标准,为南京商业航天发展贡献科研智慧。
生态协同方面,在商业航天产业链条中,上游有上市公司航天宏图在研发设计和卫星制造环节,突破遥感图像关键技术,并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游有控维通信、凯睿星通等企业在运载火箭整箭制造、卫星地面设备制造等环节保驾护航;下游也有南京中网卫星、江苏北斗卫星等企业在卫星应用及运营环节,开发出重大装备卫星通信指挥车,推动北斗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
从南京各区的商业布局来看,江宁区聚焦卫星互联网、江北新区发力遥感应用、雨花台区深耕数据处理。在南京商业航天“一核三极”布局中,英田光学既是卫星制造链的关键供应商,又与凯睿星通、深蓝航天等企业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闭环。
数据显示,目前南京已集聚近百家企业商业航天航空企业,构建了以动力系统制造、机载系统制造、无人机研发、空管系统开发等为重点的产业体系。
英田光学相关负责人也透露,“未来十年,我们的头顶上方会有2万颗卫星。”
上太空,奔月球,建“星链”,南京正加速“起飞”叩问苍穹,并以“硬科技+全链条”的方式重塑中国商业航天的格局。
文章素材来源:
英田光学:《“星火”相传,继往开来丨英田光学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活动圆满举行》
南京日报:《抢抓机遇出台“行动计划”,积极打造商业航天新增长引擎 叩问苍穹!南京加速“起飞”》
交汇点:《小巨人成长记丨“一束光”打通空间信息“高速公路”》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