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atabledoodles
有点震碎三观。
我上周在文章里略提了一句:
我给娃换了个幼儿园,学费一年9万多。
说了这个事,读者雪片般留言。
几乎一边倒地大喊:
“学费好贵呀”;
“娃果然是碎钞机,养不起”



“虽然你不缺钱,但也不能这么花,大学一年学费也才几千”


更有读者恍然大悟:
“虽然我赚得少,但幼儿园也花得少呀。这么一想,我赢了。”
看到大家的留言,我有点恍惚、错愕。
就在一年多以前,我娃刚上托育,当时我说学费1万多/月。戳此回看
算下来一年14万多了。
然而,去年读者们的留言风向还是——
“这学费不算贵呀!”
“这配置,真的不会亏钱吗?”
随手摘一条去年留言:

哈哈,明明我今年花的钱更少了,消费降级了,但大伙却觉得变贵了。
是我变了,还是读者们变了呢?

一
为啥这样?
我思考了下,可能是——
「汇率」变了。
2025年的钱,比2024年的钱更值钱了。
大家花1块钱,希望花出2块钱的效果。
2024卖2元的东西,2025只许卖1元——卖1.5元,就是贵了。
我一位大老板朋友,前两天神秘兮兮和我分享一个秘诀:
现在喝咖啡超便宜。
“2块钱就可以喝瑞幸”。

其实就是蹲抖音直播间的优惠券。
打工人必备常识。
但,他是大老板诶!竟然也在薅这几块钱的羊毛。
我这朋友,以前是典型的价格不敏感人群,旅行出发当天才订机票的那种人


现在他变了。
衣食住行...在花任何钱之前,都会想方设法找优惠券。
“我现在谈生意,去任何餐馆吃饭,都会问一句,大众点评有券么?”
“一般总能便宜个95折左右,也能省不少钱呢。”
我心想:

二
大家都过上了一种「券后生活」。
万物皆可券。
买东西深思熟虑。
去商场停车前,先在闲鱼搜一搜有没有打折;
喝2块钱的瑞幸咖啡;
点个外卖都在全平台比价,把外卖APP刷冒烟;
Lisa说——
“我现在点外卖的时间,比吃外卖还长”

顺便分享下,最新的点外卖攻略——
现在用淘宝闪购比直接用饿了么,还要便宜几块钱。
还有支付宝会员可以领外卖券;
美团的黑金会员也可以领,一天1次。
购物也可以羊毛。
平台上看到想买的东西,先别急着付款下单。
截个图,在1688或者拼多多搜一搜,经常会有更便宜的同款。
Lisa就有过一次惨痛教训。
她花30块钱,在小红书买了个装护照的卡包。
后来截了图,在淘宝/拼多多搜同款,6、7块钱的一大把,随便买。
给她气坏了。
咱们群策群力一下:
大伙有用过的,或者有其它羊毛经验,也可以留言分享哈。
三
之前在讨论物价在变便宜,有位读者说:
“没觉得物价很便宜呀。随便买点零食都要100多,雪糕10多块”

有许多读者就跟评:
“你居然不抢优惠券,真是有钱任性…
“你试试用淘宝叫外卖,送大额消费券。同一家点餐,本来在美团上点餐要20多块,在淘宝上几块钱就搞定了。”
“谁买零食去良品铺子啊,好特卖30块钱零食买一大堆了…”
这涉及消费观的差异了。
有些人不愿花时间去研究薅羊毛,更在意和追求商品品质。
第一时间直接付款。
很正常哈~~
但我隐隐有一种感觉:
当其他人都过上了“券后生活”
那不用券、不看比价的小伙伴,会不会很受伤。
更容易被算法杀猪?
算法会故意向价格不敏感的人,推送更贵的商品。
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位有钱朋友,他之前滴滴只打专车。
没领过任何优惠券。
后来他尝试用爱人的手机号打车,专打便宜的快车,甚至会拼车。
结果打开了新世界:
“滴滴优惠券,惊人的多啊”
打完一次快车,滴滴就送他优惠券,打完了就送,不停送。
力度真大呀~~
我另一位朋友,觉得机票也有大数据杀猪的嫌疑。
她和老公订机票,她老公收入不错,属于高薪人士。
经常要公务出行。
有一回两人订机票回老家,同样航班及档次,老公刷到的票,就是比她的要贵。
两人同时把手机放一块对比,不敢相信自己眼睛。
大数据会有这种倾向么?
对价格不敏感的人,把价格抬更高?
我暗暗有点怀疑...
那为了对付大数据杀猪,很多人也研究出了自己的“邪修路子”——
比如在一些帖子后面刷屏,不停碎碎念:
“我好穷啊好穷啊,快吃不上饭了,我好惨我没钱…”
“机票太贵了,酒店太贵了,我不去了,我不买了”
甚至跟主题毫不相关。

网上装穷。
给大数据洗脑。
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调教和反调教。
有没有小伙伴教教我,效果到底好不好?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