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裂变时代,品牌走进用户心智的三大策略

媒介裂变时代,品牌走进用户心智的三大策略
2018年01月29日 12:23 互联网创业观察

在信息饱和时代,如何消解用户对广告的抵触心理,让营销信息更流畅地抵达用户心智,一直是困扰品牌主们的一大难题。为此,YouTube今年大刀阔斧地推出6秒视频广告,刷新了用户“忍受”贴片广告的阈值,国内也开始有品牌主积极尝试视频“创意中插”广告,希望用新的广告形式换取更多的用户注意力与好感度。

在渠道日益切割、垂直的新媒体时代,品牌主的可选项在不断增加,但单一渠道的有效性依然令人怀疑。面对眼花缭乱的媒介渠道,到底应该如何选择最优组合?据The Creative Group面向数百位广告和营销高层人员展开的调研数据显示,社交平台将是他们2018年最看好并将大力投入的渠道,而排在第二位的是视频渠道

近日,国内金融品牌“唐小僧”顺应趋势打出了一记“视频+社交媒体”渠道的组合拳,在电视剧《琅琊榜2》中植入类似番外篇的系列创意中插广告《大梁小剧场,深度捆绑电视剧情节与人设,拍摄了大梁将军偷藏私房钱、霈儿“晕穷”等短剧,以故事化的内容来介绍产品优势

许多品牌在做完视频广告的投放之后就选择了止步,而“唐小僧”则多迈出了几步。它通过在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上持续延展剧集内容,发起#大梁领金令#的微博话题,不断向用户抛出“利益诱饵”,用一系列营销内容黏住用户

这一营销组合拳或许可能改变用户对于金融品牌的固有形象认知让本来严肃的金融品牌更具亲和力,也拉近了和用户的心理距离。其实随着传播环境、消费者心理及新技术的变化与迭代,品牌主在挑选、整合最优内容与媒介组合方面,的确需要更清晰的策略与方法。如果不想因“尬聊”的沟通方式遭到户嫌弃,以下三个策略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启发。

广告内容故事化,制造叙事转移

人类的大脑对故事有着天然喜好:孩童喜欢听着故事入睡,成年人也乐于被影院荧幕上的故事牵动心绪。因此,会“讲故事”的品牌就比爱“讲道理”的品牌更容易抵达用户心智。无论是中插广告亦或是社交媒体上的话题炮制,“故事”都是一种更能黏住用户注意力和更具备二次传播力的信息形态。

比起简单粗暴的贴片广告,脱胎于影视作品故事情节、具备原生创意延展的“中插广告”能够帮助用户构建使用场景,从而产生“叙事转移”的效果:一个好故事往往能让用户产生“沉浸感”,也能让他们的情绪产生转移。而“沉浸”在内容中的用户,往往处在一个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内容接受度较高的状态中,这样的状态正是品牌主们梦寐以求的推销产品的黄金时刻。

如果要向用户推销一款理财产品,你是选择“尬聊”一堆诸如“年化收益”、“风控指数”、“回报率”等枯燥专业名词,还是给用户讲个理财带来愉快生活的故事呢?唐小僧显然选择了后者。在《琅琊榜2中的大梁小剧场》系列,紧密依托剧情节、人物进行创意延展和广告植入。比如在《晕穷》篇中,就脑洞大开地让霈儿患上一种叫“晕穷”的病症,这其实是一种绝大部分当代人都携带的病症——“一想到没钱,就犯晕”。霈儿想要用理财治病,但大部分理财项目“又多又杂,收益、期限、额度都不一样”,让她越看越晕。这时候“唐小僧”就登场了,提供一目了然的理财项目和专业理财信息,与市面上其他理财产品形成区隔,并将用户对霈儿这一形象的了解“转移”到对产品的理解上来。

“叙事转移”成功地将用户对视频故事的浸入感和喜好度“转移”到营销信息上来,由于广告内容和视频内容在环境、情节、人物上均保持了高度一致,并能演绎出如同番外篇效果般的创意,使得这种“转移”极易发生并能取得预期效果。

在社交媒体上,一个“故事”的传播力远胜于一千篇抽象的文章。可以看到,唐小僧在微博话题的运营上,依然是围绕《琅琊榜2》的情节而展开,将用户对内容的兴趣“转移”到对互动内容上来,通过“中插广告创意故事+微博热门话题传播”,让产品得到二次加工传播

巧用社会区隔,成为群体蜜糖

喜欢看《大军师司马懿》的人群和喜欢看《琅琊榜2》的人群,在审美趣味上有什么不同吗?微博上粉鹿晗的人群,与在微博上关注彭于晏的人,又有哪些差异?思考清楚这一问题品牌主来说至关重要关系是否能选择正确的渠道组合并触及精准用户群体

喜欢吸猫养蛙的佛系青年、嘴炮MaX热爱喊麦的青年和爱吃牛油果热衷马拉松的中产阶级,显然有着不同的影视剧审美话题喜好,他们的产品需求和偏好也会大相径庭。品牌主需要分析不同人群的“审美趣味”判断用户的社会圈层,并将其作为投放选择的重要依据。而作为文化产品的影视剧作品,则可以巧妙地承担区分用户圈层的“区隔”作用。所谓“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社会区隔扮演的角色,正是“让砒霜归砒霜,让蜜糖归蜜糖”。

“社会区隔”这一概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在社会中的阶层决定了人们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的不同,最终不仅造成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区隔”,也直接影响着不同群体的消费选择。

然而最让营销者费心的是,即使利用不同内容完成不同群体的审美区隔,仍然需要面对一个现实:热门剧形成的流量波峰有限且短促。比如《琅琊榜2》播完后,嵌入其中的中插广告生命也就宣告了结束。这对广告主而言绝不是好消息,如何再次地将这些流量汇拢,成为考验营销功力的关键点

这个时候,社交渠道恰好能释放出它的天然优势。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看完《吐槽大会》后,一定会和身边的同事、朋友讨论那些搞笑的段子,并且去网上扒出更多嘉宾的其他精彩段子,或者在看完《琅琊榜2》之后,去社交媒体上搜搜关于剧中人物的影评、花边。这个过程中,你完全有可能与“唐小僧”的微博热门话题“大梁领金令”再次“相遇”。

社交媒体基因中自带的兴趣社群不仅具有社会区隔的作用,还能大幅延长营销内容的传播时限。联动中插广告与社交媒体渠道的优势在于,两者的受众群不仅高度重合,中插广告的核心故事更可以通过微博如放大器一般的“圈层效应”得到数十倍乃至数百倍放大,传播效果自然不是单一渠道的传播力可比。

品牌与用户的距离=核心产品X技术手段²

罗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讲中提出了一个公式:成就=核心算法X大量重复动作²,他认为每个人只要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核心算法”,加以大量的重复、刻意练习,就可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针对个人而言的公式,那么对于企业和营销而言情况又是怎样呢?

对于大多数品牌而言,在核心产品之外,还不得不依托于技术手段的指数级迭代和进步,以此来大幅度拉近企业与用户间的距离。过去,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做用户调研、揣摩用户心理,但现在得益于技术进步,不但让普通用户的大量、多元化需求更容易被看到和听到,还能直接将用户心理即时呈现在品牌面前。

“冲顶大会”为代表的在线知识竞答类节目的迅速蹿红,正是得益于网络通讯技术、在线直播技术的成熟,用户内心对于知识竞答类的需求一直存在,而新的技术手段重新唤醒、激活了用户普遍存在的内心需求。

正是因为如此,那些总是想要跟用户拉近关系的品牌主们,如果能快速用新技术手段,就能带来指数级增长的收益。核心产品X技术手段²成为品牌渗透用户心智的全新公式。

无论是时兴多年的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传播方式,还是以“中插广告”为代表的新式传播方式,佐以令人心动的核心产品,广告主就能迅速靠近用户——坐在用户旁边,而非对其进行“尬聊式”推销。

简而言之,用户对于“好内容”“核心创意”的需求当然不变,这些也是广告主手中“做菜的好素材”,不过做好的菜通过何种方式到达乃至呈现在用户面前,才是目前时代对于广告主们的最大挑战。

联动社交传播、中插广告,并辅以用户喜闻乐见的抽奖福利,唐小僧大概是第一波运用“核心工具组合拳”的品牌主。用户可能出现主要场景,唐小僧理都展开了“地毯式推进”,以“创意传播内容+最新技术”的方式覆盖其上。从传播效果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策略的可行性,目前,唐小僧发起的“大梁领金令”话题已在微博收获2683万阅读量,用户讨论互动量超48万,让视频渠道与社交媒体反复激荡起阵阵“传播回声”

在新玩法层出不穷的今天,保守观望不如大胆尝鲜,一味跟风不如深挖整合媒介渠道与营销形式,只有整合联动更多元化的媒介形式,才能让营销获得ROI。无论是视频、短视频、直播、社交渠道等,都为品牌主提供了广阔的实验场,至于如何打出一场高效漂亮的营销战,收获能量叠加效应,则需要不断对营销内容、人群、技术等层面进行深挖与洞察。

用故事化的内容赢取用户天然偏好“社会区隔”深入触及精准人群,技术迭代的风口之上让传播声量获得指数级的增长文中三大策略的灵活运用,让无论走心、刷屏还是卖货的营销不再无迹可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