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oT,小米的又一碗夹生饭?

AIoT,小米的又一碗夹生饭?
2018年12月04日 20:59 互联网创业观察

一直在极力撕掉硬件公司标签的小米,最近又旗帜鲜明地打出“AI+IoT”的概念。就连它每年一度的由雷军亲自站台的开发者大会,也由“小米IoT开发者大会”更名为“小米AIoT开发者大会”。

IoT前面加了一个A,这里边是大有学问的。尽管小米的IoT业务并非乏善可陈,但其IoT收入仍然是由竞争非常激烈的硬件设备构成。看起来小米已经意识到,如果没有高大上的AI技术作为支撑,IoT业务对它而言只能相当于增开了一条手机生产线,无法让投资者对“硬件公司小米”的未来高看一眼。

硬件行业的准入门槛低,小米AIoT的逻辑重音责无旁贷地落在了AI技术上。不凑巧的是,就在小米的AIoT开发者大会现场,雷军演示“小爱音箱”时,面对他提出的“三个木叫什么”的问题,小爱竟回答得语无伦次,最后以无言以对收场。

从过往表现来看,AI并不是小米的竞争优势。那么,它的AIoT会不会像其互联网业务一样,做成一碗熟不透的夹生饭?

东拼西凑的AI技术,能否支撑起小米的IoT爆款?

小米IoT业务今年已达288亿元(大部分是智能电视和小米手环),但以中国经济信息社9月发布的《2018中国物联网年度发展报告》来看,中国物联网市场已突破万亿,全球达0.9万亿美元,2025年估计会达到11.1万亿美元。如此看来,小米的IoT也只能说是走到了蓝海边缘的浅滩,离形成市场绝对优势尚远。

而在小米公司第三季度的财报上,对“小爱同学”的定位已经由“智能音箱”升级为“AI智能助理”,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可以说承载了小米对AI技术的厚望。“小爱同学”号称月活3400万,但从实际应用来看,以小爱同学为入口构建起来的家庭IoT体系,只是处在IoT的“智能感知”初级应用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产品会教育用户,同样也容易在IoT不断的进化中被用户抛弃。

何为“智能感知”阶段?即IoT设备只是去读懂并执行主人对于各个硬件的命令,让主人能更方便地操控智能硬件。比如,原本你需要走几步,按几个按钮才能实现的命令,现在可以一句话就让“小爱同学”给你解决了。

然而,这个阶段的各个IoT设备并不积累数据、优化数据并提供智能解决方案,也并没有实现所谓的“万物互联”。这种应用模态,也被一部分业界人士称之为“伪智能”。AI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只起到识别主人语义的作用。

但倘若只能被动“读懂”用户,不能主动“迎合”用户,IoT这一许多商界人士都还搞不懂的概念更难飞入寻常百姓家。像小爱同学那样,用智能设备去控制大多数家用电器的工作模式,格力等传统厂商2014年就在进行尝试了,没有触及家庭电子消费的痛点,因此市场反响并不大,更何况小爱同学还无法控制家庭必备的空调、厨卫等大件电器。

技术不够东拼西凑,小米的技术储备犹如万国博览会

在行业端,小爱同学及小米系列IoT产品公认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产品设计和营销,而不在技术。小爱音箱的核心技术——语义识别技术,就使用了搜狗和思必弛的技术;TTS则用了猎户星空的解决方案。这种拼凑模式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其AI交互方案难以复制到更多智能设备品类里,AI技术的升级也无法自主掌握,同时也会存在着未来数据互联的隐患障碍。

在AI深度学习方面的云平台,小米则是基于谷歌的TensorFlow和Kubernetes开源技术迅速开发而成,同样使用该项技术的还有京东这样的运营型企业。而百度、阿里、华为等偏向技术的企业,都拥有自己开发的深度学习平台。TF框架能帮助创业企业迅速的掌握深度学习技能,但其底层仍是不开放的,其研发能力相比于AI巨头们的技术,其效率与应用范围还是会有显著劣势。

小米研发投入比例太低常常让人诟病。每年仅占营收2-3%,对比其它知名科技公司,即使是硬件公司,也只能算是中下游,这让其很难在AI上很难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为应对IOT产品告诉增长的需求,小米采用的策略主要是与AI企业,如百度、美图等外部合作。不过,这种东拼西凑的技术解决方案,很难让人相信小米能打磨出一款惊艳的AIoT产品。

与手机硬件和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形态不同,IoT产品生态为用户提供的核心价值,并不在其产品终端,而是通过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深层融合,深度变革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样貌。

制造出IoT终端硬件很容易,采集物理世界的信息也不难,但信息的传输、存储、AI学习、解决方案的迭代优化,这才是IoT产业爆发的难点所在。在IoT蛰伏待发的这些年里,国内几大科技巨头早已经开始高筑墙广积粮。

来自阿里的降维打击

阿里将自己定位为IoT基础设施搭建者,其重心是对外输出物联网使能平台、物联网操作系统、AI与边缘计算技术的基础核心能力。如果把IoT比喻成一个三明治,最底层是硬件,中间层是操作系统,上层是应用。那么阿里云要做的就是中间的那层操作系统。

由于IoT未来所需要处理的数据传输和数据计算,其体量是互联网时代的成千上万倍,所以阿里云还发展了独具特色的边缘计算。

无需太详细的了解这种计算技术,只需要知道,相比于阿里云本就擅长的传统云计算,边缘计算可以借助距离用户更近的智能设备运算数据,其与云计算结合使用,成本只有单独使用云计算的39%,速度也会快得多。这种技术的实现,可以确保IoT技术在智能交通、智能生活等需要即时交互的场景中的流畅使用,这几乎可以奠定阿里在中间操作系统层的优势。

就目前阶段来看,小米并不是阿里的主要对手,阿里云IoT事业部总经理库伟将阿里IoT分为四个方向: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制造、智能汽车。从表面上看,阿里的IoT方向偏重公共生活和工业生产,好像为小米的家庭IoT留下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但上文已经提及,小米IoT生态尚不涉及大规模的物理世界数据收集、传输、学习计算。小米IoT现在要处理的数据实际上只有一种,就是几千万智能音箱用户的语言命令。而在未来,家庭IoT还需要收集处理的,会包括复杂得多的人体动作、图像以及与家庭生活相关的其它物理信息,以及设备间数据交互和计算,其工作量将会提升上千倍。

未来IoT产品发展到这个阶段,阿里携手家庭硬件企业进入该领域,那么在这方面技术储备约等于0的小米,如何构建自己的护城河呢?

华为在硬件端野心勃勃

与阿里专注IoT平台层不同,华为除了引领IoT数据传输标准外,还在尝试将移动硬件领先优势从手机扩展到IoT。

华为做IoT硬件,目前相比小米有两个优势,一是自主的芯片技术,二是独有的IoT操作系统LiteOS。芯片的厉害之处众所周知,这里重点说说LiteOS。

华为LiteOS2015年宣布开源,到目前为止,搭在LiteOS的NB-IOT产品出货量约有2000万台。为什么华为如此重视IoT的OS?因为没有OS的IoT设备智能度无法满足未来大量采集运算数据,发挥应用的需求,这被称之为哑终端。搭载OS的硬件,可以实现数据上传云平台、信息过滤改变、命令下发、动作执行等。

以扫地机器人为例,米家的机器人总是被诟病有些地方扫不到。未来如果家庭智能摄像头和扫地机器人都搭载OS,摄像头即可以通过对地面的观瞄,将污渍信息传送给机器人,计算出更精准的扫地路线,直到将摄像头监测到的污渍扫干净为止。

LiteOS是完全开放的,硬件厂商不必像小米那样加入其生态链才能共享小米IoT入口,而每一个家电小类目的王者都在时时更替。所以,如果华为的LiteOS普及,这对小米的IoT闭环来说无疑是颠覆性的冲击。

百度喂的AI瘾药

小米与百度达成的战略合作,可以理解为小米给出“好看的皮囊”,百度给出“有趣的灵魂”。

小米从百度身上摄取的,主要是AI操作系统DuerOS,以及处理海量大数据的能力。DuerOS是百度AI核心能力的体现,让小米的一系列IoT产品理解用户能力更强,反应更快,交互更加智能。同时,这些产品所采集的数据,可以通过百度的AI计算挖掘出更大的价值。

而对于百度来说,小米能带来产品落地的经验。百度此前的AI产品度秘不温不火,车联网也尚未发挥价值,其产品能力相当捉急。但自打与小米战略合作后,百度产品似乎也开了窍,其智能音箱小度今年Q3出货量猛增711%,目前全球市占率已经与小米平起平坐,达到8.4%,力压小米指日可待,而且还顺势推出了小度在家、小度车载语音等家族系列产品,其主打亮点正是DuerOS。

短期内,小米的AI技术很难自主,还是会继续嗑DuerOS的药,而百度既然在智能音箱这个入口突飞猛进,全面包抄小米现有的产品线恐怕是迟早的事,就看小米能否及时戒掉百度AI技术的依赖,拿出核心竞争力了。

360“S-AIoT”的正面刚

与大众固有的“安全”软件公司印象不同,360其实很早就开始花大力气投入人工智能

由于拥有几乎所有国内互联网用户的数据积累,360在人工智能算法和深度学习方面也有先天优势。360目前已经研发了三个AI引擎:一是运动引擎,让硬件能智能、自主运动;二是视觉引擎,让智能硬件能看得清楚明白,这是360独特的优势所在,据360官方披露的数据,其智能摄像头和智能门铃日均“人脸+人形识别”服务过亿次;三是交互引擎,让智能硬件能和人进行聊天和交互,而这个交互引擎中语义模型训练的数据来源就包括360搜索、360浏览器数亿用户积累的近万亿次行为数据。

除了AI方面的技术积淀,360也没放弃“安全”这根主线,并顺势提出了S-AIoT的概念,S代表Security。IoT领域的安全问题,涉及到公共秩序、工业生产与居家安全、人身隐私等,再加上其数据量远大于互联网,因此S-AIoT也可能会成为360布局平台级产品的一个切入点。

如果说华为、阿里是占据了IoT业态的中间平台端,百度AI是占据了上层应用端,那么360则拥有上层应用端、中间平台端与底层硬件端结合的优势,其发展道路则会更独立,具备后发优势。

这个后发优势,可能会在近期就到来。多方面数据显示,个人生活周边智能硬件的消费增速在放缓,行业似乎已出现碰壁天花板的疲态。IDC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达到2790万部,同比仅增长5.5%。小米3季度IoT业务89%的增长率,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智能电视198.5%的增长率,轻家电已增长乏力,小爱同学三季度出货量同比就下降了6%,天猫精灵也下降了22%。在新的IoT设备增长点上,小米能否承接住360的挑战,还是个未知数。

先找锁孔再配钥匙的经营思维,已跟不上IoT时代

要说技术储备,从小米的专利技术申请数看,其技术力量并不算太薄弱。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2016年发明专利统计数据显示,小米申请的专利数量排名全国第八,申请了3280项专利。

不过,同样是手机厂商,OPPO在这份榜单中排到了第五位,达到了3778件。难道手机设计制造行业特别容易出专利?

从许多已披露的专利来看,小米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手机和智能硬件的外观、屏幕、功能设计等方面。相比华为在通信、芯片,阿里在云计算,以及百度、360在AI引擎方面的研发成果,多少显得比较薄弱。

其实这也符合小米一贯的经营思维:先找锁孔,再配钥匙。即先吃透市场,摸清用户心态,再在该领域重度投入研发,积累技术。小米在智能手机上崛起这么多年,不能说它还是一家组装公司、营销公司,但其技术还是集中在手机和硬件设计制造方面,IoT方面涉及数据采集、学习、计算的技术积累是严重不足的。

小米看来还是想把移动互联网时代成功的经验应用在IoT领域:先用设计出色的轻产品占领一部分市场,获得大量用户数据,再一步步深耕。

但是正如上文所分析,IoT的业态分为底层硬件、中间操作系统、上层应用。底层硬件是利润最微薄、护城河最浅的一环。小米在智能硬件领域的大幅增长,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巨头对于这一块小蛋糕的漠视,例如小米IoT增长的主力智能电视,自从乐视退出后,就没有其它巨头入局了。

巨头们都想像苹果操作系统、谷歌AI、亚马逊云计算那样,押对一个路线,靠着护城河吃上十几年红利,不愿在硬件终端市场与小鱼小虾们争得你死我活。曾经的手机领域,摩托罗拉、诺基亚、HTC等知名品牌一批批的倾覆,三星江河日下,小米自己也曾在2016年前后遭遇危机,技术和品牌壁垒更低的IOT硬件市场明天会是何等惨烈,前景是可想而知的。

尽管小爱同学为小米积累了相当一部分用户语言数据,看起来有助于其AI技术的进化,但3000万级的月活,相比于百度、腾讯、360、阿里们数亿的覆盖量,其价值成色还是有待考量。

IoT迅猛增长,小米对整个市场的用户教育贡献价值,以及其自身实现的利润增长,都值得在肯定和尊重。不过,成绩背后,小米更应看到技术研发薄弱之下带来的隐忧。

现在小米在全球智能机市场中占据了9%的份额,但并没有成为梦想中的互联网公司。而今其IOT占据全球市场不到1%的份额,哪怕是未来提高到9%的份额,小米能脱离讨厌的硬件公司身份么?

蜕变的关键,还是在于技术的研发投入和积累。雷军打破了五年内不上市的口诺,着急地融资370亿港元,如今又在股价一路走低之际,高调提出AIoT战略,其根本目的恐怕都是为了赢得资本界支持,缓解现金流的紧张。如果这些新鲜血液果真能打造小米所说的“万人规模”的AI研发力量,AIoT的故事或许不会再虎头蛇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