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视角革新“中国战疫”叙事表达,《战疫启示录》撬动纪录片多重价值功能

以全球视角革新“中国战疫”叙事表达,《战疫启示录》撬动纪录片多重价值功能
2021年01月22日 20:38 广电头条

日前,由Discovery探索传媒集团与The Intellectual Chinese智识学研社携手西瓜视频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战疫启示录》已在西瓜视频上播出。《战疫启示录》以国际视野带领观众回顾中国抗疫过程,通过记录普通中国人的抗疫故事,辅之权威专家学者的采访,真实地呈现了中国战疫的全景全貌。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文/唐瑞峰

2019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在这场特殊的战役里,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国内经济实现复苏,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的经验和举措具有开创性、启发性和普适性。

日前,由Discovery探索传媒集团与The Intellectual Chinese智识学研社携手西瓜视频联合出品的纪录片《战疫启示录》已在西瓜视频上播出。《战疫启示录》以国际视野带领观众回顾中国抗疫过程,通过记录普通中国人的抗疫故事,辅之权威专家学者的采访,真实地呈现了中国战疫的全景全貌。

疫情为创作者感受、思考、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多维的思考,尽管已有多部抗疫题材纪录片从多个侧面记录了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但《战疫启示录》在视角、主题、叙事、价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特征。

在当下局部疫情呈增多趋势,海外疫情仍在蔓延、病毒仍存在不确定性等因素下,《战疫启示录》通过真实呈现中国抗疫过程与实践经验,进一步普及疫情防控知识,进而引发人类对疫情的反思,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为时下全球战疫提供了必胜的信心。

以国际视野呈现“中国战疫”

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从应对突发疫情、遏制疫情蔓延到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无论是武汉“封城”、多地驰援湖北、火神山医院建设、全民战疫还是科技战疫,中国在战疫过程中展现出的实力和速度有目共睹。在纪录片《战疫启示录》的镜头下,一组组2020“中国战疫”的画面也打开了中国战疫的“时光匣子”,更成为中国“战疫”弥足珍贵的影像样本。

中国之所以能快速遏制住疫情不仅因为政府高度重视,还有每一位中国人的积极配合和坚守。用镜头记录疫情的志愿者蜘蛛猴面包,身患糖尿病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火神山医院安装项目部总工程师金晖,在武汉封锁运送物资的武汉外卖骑手、网文作者张赛,因接送医务人员全家感染新冠肺炎的90后武汉姑娘李小熊……《战疫启示录》通过将镜头对准抗击疫情的各类人物群像,描绘出一幅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战疫”图景。

近一年的全球战疫实践,呼唤世界各国携手共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战疫启示录》的镜头下,中国向疫情最严重的利比里亚援建了一个规模约100张床位的治疗中心,并派遣医护人员负责运营,中方向疫区三国派出公共卫生专家顾问组传授中国经验,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展现出强烈的大国责任意识和担当的同时,也传递出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中国人民充满责任感,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做点什么,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非常自豪,这是我在中国深刻感受到的事情。”“我在中国遇到的每一个人,他们对所做的一切充满热情,只为阻止这场病毒,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也为了守护他们的国家和全世界。”“让我记忆尤深的是,中国人民对这种新型病毒很重视,他们在倾听病毒告诉了我们什么?他们在不断地改变自己应对的策略。

借由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的总结点赞,中国在疫情期间展现出的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密切协作、防控策略、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广泛运用高新科技手段、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抗疫经验也得以呈现,这种具有国际视野的第三方观察视角独到,且极具说服力,也更易真实客观地展现中国抗疫过程,而以回顾的角度观察分析了中国抗击新冠的过程,这种基于理性观察与总结分析的视角也构成了《战疫启示录》基本底色,实现与其他战疫纪录片区隔。

探索“科技抗疫”独特打开方式

 增强战疫信心

面对灾难,人类将科技作为应对武器,基因测序、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正为人类构筑起一道抗疫“防火墙”,各国也因地制宜推行各具特色的防疫方式。比如,新加坡“合力追踪”应用程序通过蓝牙来通知人们是否接触过确诊病例,英国、以色列和波兰创建了追踪应用程序,韩国推出免下车核酸检测方式,沙特阿拉伯开发从空中监测体温的无人机。

在《战疫启示录》的镜头下,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互联网企业参与到疫情防治、物资配送、信息传播中,诸如5G、远程诊疗、人工智能、无接触支付、智能服务机器人、CT智能检测测评系统、健康宝大数据系统等黑科技也在中国战胜疫情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不仅为“科技抗疫”提供了中国样本,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的发展速度。

“病毒刚刚进入体内,它必须要找到一个细胞,体内细胞被迫开放,病毒才能进入细胞内。” “我们现有的冠状病毒样本与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一致性高达96%,从蝙蝠到人类,中间发生了什么?”“病毒存在的历史远比人类久远,它们比我们顽强很多,这个问题不会消失,只要人类一直存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众对新冠病毒的认知比较有限,病毒究竟源自何处,如何传染给别人、传染性究竟有多强等知识常识亟待普及。《战疫启示录》以大量的科学知识、鲜活的实例,通过专家的讲解,辅之于动画,揭示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以及面对病毒侵袭的应对之道,不仅有利于观众深入浅出了解疫情防控知识,也有利于观众树立正确的疫情防控意识。

在此次疫情中,中国科学家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公布了病毒基因测序结果,这正是得益于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飞速进步。在《战疫启示录》中,诸如中国科学家开发出COVID-19的快速检测技术,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和科研团队寻找新冠病毒打开人体钥匙的攻关之路,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谢晓亮团队分秒必争寻找治愈新冠肺炎的中和抗体等医学研究,都是科学战疫的中国方案的一个个剖面,在回应了社会关切的同时,也有利于大众树立战疫信心。

“形散神不散”叙事结构

融合多人称视角实现多维度表达

纪录片是一门关于叙事的艺术,优秀的纪录片能搭建起自身独特的叙事逻辑、结构与节奏。不同于其他抗疫纪录片大多以个体或群体为叙述主体,《战疫启示录》虽然没有特定的叙事主体,但主题明确,核心设置清晰,无论是布鲁斯·艾尔沃德、张林琦、饶毅、谢晓亮等专家学者的权威科普解读,或是蜘蛛猴面包、金晖、张赛、李小熊等普通人的自述,还是朱珠第三人称解说词串联,都紧紧围绕着“中国战疫”主题展开,这种“散点式+主题先行”的叙事逻辑也造就其“形散神不散”的多维度解读。

除了叙事逻辑的创新,《战疫启示录》的结构形式也独具特色。在每个镜头切换前,该片选取志愿者的核心语句作为“开场”或插入,让观众能够实现情绪沉淀。比如镜头在志愿者蜘蛛猴面包、武汉外卖骑手张赛、90后武汉女孩李小熊画面前后,叙事“话锋一转”,由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切换到观点解读总结经验的理性分析阶段,这也实现了观众心理从感性到理性的调节和过渡。此外,朱珠的解说也没有过分渲染和煽情,保持了相对中立的立场,也增强了纪录片自身的真实底色。

专家观点解读增加权威性、志愿者个人讲述增强真实感,朱珠第三人称解说带着中立立场……《战疫启示录》这种结构形式无形中增强了本身的代入感、权威性和客观性。不同于其他抗疫纪录片只侧重塑造抗疫群像和讲述抗疫故事,《战疫启示录》运用纪实拍摄、人物访谈、影像资料和新闻热点事件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融合“个人叙述+旁白讲述+专家解读”多视角人称,使得镜头在专家解读、个人讲述和第三人称解说之间来回切换,在感性与理性实现自如地转换,也形成了自身收放自如的叙事节奏。

弥足珍贵的战疫“影像”样本

撬动纪录片多重价值功能

“如果我们能从埃博拉疫情中寻找到启示的话,那就是它是一个警钟,提醒我们时刻做好准备。”早在2015年非洲埃博拉疫情爆发之时,微软集团创始人比尔·盖茨曾呼吁人们为下一次未知病毒的爆发做好准备,这也在某种意义上诠释出大众观看《战疫启示录》的意义所在。

从纪实角度来看,《战疫启示录》作为一部抗疫“影像”样本,通过真实呈现中国抗疫经验,展现中国抗疫背后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医疗保障体系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是一份颇具价值的影像文本。

从社会价值来看,《战疫启示录》用事实展现了中国在疫情防控中的积极作为、进展成效,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抗疫过程,将中国抗疫实践的经验传递给国际社会,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战疫启示录》启发人类对未来的思考,反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内涵,反思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整部片子立意深远、格局宏大,不仅兼顾历史视野与现实观照,更承载世界文明演进历程的人文情怀和专业仰望。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纪录片是人类文化的形象档案,具有资料价值上的共享性,纪录片在不同时期也承担着不同的意义。当前,新冠病毒仍在全球传播蔓延,给国际社会带来严峻困难和挑战,《战疫启示录》既结合历史资料讲述了人类抗疫历史,也立足当下再现中国战疫历程,既介绍了中国战疫经验,也有引发大众对人类历史和文明走向的思考和反思,撬动了纪录片多重功能价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