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流通:加速数字化,未来价值可期(附2大趋势)

中国农产品流通:加速数字化,未来价值可期(附2大趋势)
2021年04月08日 15:10 农业行业观察2020

作者:逍遥子

去年,阿里、拼多多、京东等互联网公司都在布局“最先一公里”,希望借助科技、人才、物流等优势资源帮助农产品产区、中小农业企业解决农产品品质及溢价难题。

当然,谈及“最先一公里”,我们又不禁想起被互联网企业热炒的“最后一公里”,尤其是社区团购的诞生,“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似乎被破解了,城市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之后,30分钟农产品就可以直达餐桌。

尽管如此,但是城市消费者与农业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普通的农产品收购价是0.8分,城市消费者却需要花4元购买;农残农产品当作健康的农产品被消费;农产品损耗率高达30%之多...

诸如以上问题,其根本是城市消费者与农业有隔阂、有距离....这些问题正是生鲜电商存在价值与意义。

如何构建农产品“短链”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不管是模式创新还是商业创新,都是未来农业思考的重点。

但是,拐点已至!

-010-

前段时间,《环球网》报道了一篇“法国农产品‘短链’”的文章,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其实法国农产品“短链”操作很简单:让城市的消费者更快地拿到农产品,缩短农产品与消费者的接触的时间。

这些事情,中国农产品电商创业者也能想到。

根据报道称,法国上线了一个名为“新鲜+本地”的在线平台,顾客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找到离家最近的农场和直销点,购买新鲜农产品。据预计,这种农产品从“田间”到达“餐桌”几乎不经过中间商的“短链”流通模式,在未来5年内,有可能占法国食品采购总量的25%。

其实,“短链”流通模式很早就在发达国家流行起来。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短链”流通逐渐流行起来。向小规模农户敞开的美国“农夫集市”、商品来自原产地直供的日本“农产品直销所”等,便是这一模式下的活跃交易场所。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以直销或只有一个中间商销售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农产品已经超过一半。

这类模式的发展,与中国生鲜电商类似,都是因为疫情。

欧美等国家,为了减少接触、扩大销量,农产品直销已不再局限于集市地摊的原始买卖方式。生产者借助先进的信息和物流手段,在网络平台销售自家农产品,消费者通过与生产者或平台的直接交易进行购买,包括农超对接、社区直销、订单直销、生鲜电商等。

欧美“短链”流通模式为何如此盛行?说得直白一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获利方。

农业行业观察发现,与“长链”流通相比,“短链”流通可以减少商品流通时间、避免中间环节层层加价以及销售渠道的信息不对称等,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同时,提高农民收益,为消费者带去更新鲜的产品,供需双方都从中受益。

透视欧美的“短链”流通模式上,我们看到未来农产品流通的2大趋势:

1)简易化

未来的流通不再是复杂繁琐、长链条,而是点对点的新模式,会帮助更多的商品提供方与商品购买方简单并且快捷地交互。

流通渠道的缩短,消费者体验产品更顺畅,同时,信息反馈或需求反馈更间接,如此也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从而促使社会和谐发展。

2)科技化

未来的流通决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与科技、电商、物流等工具相结合。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流通渠道里,使得流通服务更人性化、个性化。

另外,目前,智慧物流、智能门店等新业态的诞生,传统流通模式也被彻底颠覆。

但是,当下的流通依然处在信息闭塞或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这些弊端也导致产业发展受阻,甚至有些产品被限制。

在传统农业被渠道及流通高压之下,农业产业链及价值链得不到完整的体现,所以,农业在三产里面不能成为基础行业,而应该是一二三产业的主导产业,二三产业必须要为农业服务。

否则,中国农业永远都不能拥有世界竞争力。

-020-

一句话来形容,中国的农产品流通一半是冰山一半是火焰,痛并快乐着!

农产品电商专家洪涛告诉笔者,随着我国农产品生产大国、贸易大国、消费大国、流通体系大国、网络大国的逐步建立,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农产品流通大国的地位形成。

然而,中国的农产品流通以农贸市场为主体,约60%以上的农产品零售依赖于农贸市场渠道,商超占比较低。尽管1984年中国就出现了第一家蔬菜超市,但36年来中国超市体系并未像欧美那样,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更致命的农产品流通的成本居高不下,且分散不均、农产品损耗率也极高。

数据显示,中国超市不仅未成为生鲜流通的主渠道,而且其内部市场集中度仍偏低,CR5仅27%。较为分散的竞争结构,阻碍了规模经济的实现,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农超对接比例不足30%,约70%的农产品仍采用三级或四级流通体系。

另外,在当前流通体系下,中国农产品流通的损耗显著高于发达国家。从分品类来看,中国果蔬类的流通损耗在20-30%之间,而美国仅11%;中国肉类流通损耗12%,美国仅3%;中国水产品流通损耗15%,美国仅7%。

这些问题导致的结果:加价,所有流通成本会通过加价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中国果蔬类农产品的加价率在95%左右,海鲜加价率115%,牛羊肉的加价率为75%。

因此,流通的数字化势在必行。

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表示,农产品流通行业应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机遇,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主动应对愈加频繁的跨行业竞争,支撑经济社会高效稳定运行。

除了传统流通的数字化之外,当前农产品电商数字化转型成为关键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农产品供应链分会秘书长秦玉鸣表示,未来数字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供需两端信息不透明,未来养殖、种植等都将通过数字化手段陆续得到解决。

农产品电商专家洪涛也指出,探索中国农产品流通业全触点、全渠道、全场景、全球链、全客群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建设中国农产品流通的高效、安全、健康、绿色、智能、生态的产销体系。

目前,阿里、拼多多、京东、苏宁、每日优鲜、美团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加速农农产品数字化流通的落地与升级。

-030-

因为互联网,农产品流通的孤岛或将打破,未来的农产品流通领域必将是产业+科技+商业的结合,农业的价值链与产业链或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导。

尤其是,阿里、京东、拼多多、每日优鲜的农产品流通数字化改造,助推了农产品电商的新发展。

1、阿里产地仓

早在2019年,阿里成立数字农业事业部,并提出探索中国农产品流通业全触点、全渠道、全场景、全球链、全客群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建设中国农产品流通的高效、安全、健康、绿色、智能、生态的产销体系。

据了解,阿里产地仓汇集了如现代化生产线、智能中央控制、连接消费和生产端的大数据、食品安全检测等系统,可以提升农产品贮存、保鲜、分级、分选、包装、发货、揽收,与销地仓结合,可以使得水果能够更新鲜的送到消费者手中。

目前,阿里已初步建成以大数据、云计算支撑的数字农业基础设施: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670多个菜鸟县域物流共配中心、5大产地仓和全国各地的销地仓及盒马、大润发门店共同构成的“数字化流通”网络,以及淘宝天猫等为核心的“数字化销售”矩阵。

2、京东的数字农业

京东助农,物流优势其一,其次就是互联网技术。

自2016年京东成立生鲜事业部,开始布局生鲜产业链,线上京东商城、京喜及京东农场平台,线下京东生鲜、7Fresh超市等业态构建消费产业链全渠道。

同时,京东借助数字技术投身到农业转型升级之中,比如,京东农场以助力农业前端种植基地品牌建设、农民增收、生态可持续农业为出发点,致力于解决三亿多京东用户如何放心消费优质农产品的问题。

同时,京东认购地利集团,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双方打造现代化一体化的农产品数字供应链,以解决农产品生产流通方面的成本、效率和安全难题。

3、拼多多“拼”模式

截止去年年底,拼多多年用户数量高达7.88亿,跃居成为国内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同时,随着活跃买家规模不断扩大,拼多多2020年的年成交额(GMV)也增至16676亿元。

目前,拼多多已经形成拼多多、多多买菜、农地云拼等新模式,深入产地产区把各地分散的农产品集中搬上平台,利用农货智能系统,预测农产品成熟周期,提前预售应季果蔬、鲜花,按品类价格精准推荐给用户。

“用技术改造中国农业是拼多多的愿景。”拼多多董事长陈磊表示,事实上拼多多已经在上中下游开展了全链条的探索。除在下游开创“农地云拼”模式,在农业产业链上游,拼多多与工业伙伴和大学合作,向农业引进更多技术,一些应用已开始落地实践。

除了阿里、京东、拼多多之外,每日优鲜、叮咚买菜、兴盛优选、橙心优选、美团、十荟团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借助数字化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小结

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渗透率达36%,但农业只有8.2%。由此可见,数字化农业的天花板很高,市场机会很大。

今年一号文件再次提出,要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

随着乡村振兴的加码,农业农村一定会成为农业产业链公司的优质“标的”,但关键是能沉下心、勇敢地向前。

全网搜索【农业行业观察】一起探寻农业食品生鲜农资行业新商业新模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