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一场华侨系兑付危机,把电子签名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
华侨系兑付危机事发后,中鑫国际及其母公司中国黄金集团发表声明,表示“侨行天下”理财产品中涉及中鑫国际的印章,包括线上签的电子章都是被冒用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为电子签约服务商的e签宝成了众矢之的,被不少投资者盯上,要求e签宝就“假电子章”一事儿给个说法。
12月20日,e签宝发布一份“严正声明”。声明中表示:“作为一家专注于技术服务的合法企业,一直秉持诚信经营、合法合规的原则服务于广大客户。”
其中几个关键信息点在于“涉事公司的违法行为与e签宝没关系;e签宝并非涉案方;e签宝主动积极协助警方提供技术解答。”
中译中翻译一下就是:“我不是,别瞎说,我没有……”
客观上讲,e签宝的声明真实且令人信服。作为技术服务商,在法律上e签宝确实没有责任。
但很多用了电子签名服务的企业或者个人所在意的问题是,这个“集资案”中,电子假章究竟存不存在?如果存在,那么电子签名产品究竟还可不可靠?
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给到用户,也许比发布一则“严正声明”更有说服力。
“70亿集资案”风波,损失最大的不是投资人而是电子签名?
为什么会有所谓的“电子假章”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一个事儿,电子签章只是一个展现形式,电子合同的法律效力并不源自于章的图形,而是一个数字证书。
换句话来说,只要是数字认证是没问题的,那么技术上来讲,电子签章就没问题。
根据e签宝方面的说法,中鑫国际的数字证书颁发机构为黑龙江省数字证书认证有限公司(黑龙江CA),黑龙江CA把认证授权给了e签宝,而e签宝又以约定协议的形式授权给了牦牛科技(侨行天下APP的运营方,涉案企业)。
绕了一圈之后,在这个“集资案”里,涉案方牦牛科技需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后续可能牵涉的法律后果负责。
换句话来说,业务流程上没问题,e签宝只是授权牦牛科技使用了e签宝的技术,可以随时认证并且调用中鑫国际的电子签章。而e签宝并不对身份认证和是否牵涉造假负责。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电子章是真的,也是经过认证的,但去认证的公司是有问题的。
这样一来就好解释了,为什么e签宝可以大大方方地说:“涉事公司的违法行为与e签宝没关系。”
只是,所谓的“电子假章”风波一闹。法律上e签宝也许不用担责,但在品牌形象的问题上,e签宝可能难免受到牵连。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在电子合同签署的过程中,不只是个“双方信用契约”,而是个“三方信用契约”。
最起码作为签约平台方,得让用户相信你的签约技术是可信的。
对于企业用户而言,更是如此。
在e签宝的官网介绍页面中,e签宝是这么介绍电子合同的:“好用:深入实践的签署能力,全链路体验升级;智能:多通道垂直大模型,签管效率全面提升;安全:三大策略保障数据安全,降低业务风险”。
说白了,e签宝也想在用户心中树立这样一个认知:e签宝的电子合同是可信的,是安全的,是能降低业务风险的。特别是对于企业用户。
为了建立这个认知,e签宝是付出了真金白银,付出了很多资源的。包括不限于在各种渠道做品牌宣传。可是如今,所谓“电子假章”这么一闹,那么用户在做决策是难免会有困惑:“e签宝的电子合同还是不是安全”“电子假章会不会再出现”?
即便e签宝确实没有问题,但是可能会进一步加大e签宝的解释成本。换言之,客观来看,e签宝费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用户信任基础可能被动摇。
而对于企业来说,这个问题也很简单,既然e签宝可能牵涉其中,大不了换一家供应商就是了,对于那些刚开始部署电子签章的企业来说,决策的成本是比较低的。
对于那些已经用了e签宝,但又因为这件事儿产生不信任的企业来说是最难受的。换供应商吧,产品已经用了多年,不换吧又心存芥蒂。毕竟电子签章这个事儿,本就是个信任问题,不管是对企业还是个人,签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经不起任何风险的。
如今这个乌龙一闹,电子签名这个行业的信任度,可能会下降不少。
比如,这可能不利于后续业务上进展。
实际上,“电子假章”风波一出,在业务端,e签宝的商务们谈客户可能就会更难了。至少金融行业的客户面对选e签宝还是法大大的问题时,可能就会更多地倾向于后者。
从后续业务开展所需的沉默成本增加来看,也许这场风波里,e签宝所遭受的潜在损失,可能比投资人损失得更多。
毕竟,电子签名是个千亿级的市场,将来e签宝增加需要多少投入来挽回声誉上的损失,也尚未可知。所以,对于e签宝而言,如何处理好这场风波,关键是如何处理后续的影响。从目前仅仅给出官方回应来看,当下的处理方式,可能是不太够。
电子签行业祛魅之后,真正的困境在于商业化?
电子签名这个行业,本质上没有技术壁垒,只有“关系壁垒”。
也就是所谓的“网络效应”。
但问题是,电子签章这个行业,信任是基础上的基础,没有产品信任基础,也就很难有网络效应。
“集资案”引起的电子签名风波表明,即便是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可能也很难解决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问题。
所以,如果非要给如今的电子签名下一个定义,可能会是“商业社会里的数字化的饰品”。商场如战场,真正的商业交往中,失去了信任基础,电子签章可能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罢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经过口罩期间的快速发展,但随着行业的渗透率越来越高,电子签产品反而是经历一个“去魅”的过程。
艾媒咨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到2024年,仍然有49.29%的电子签名用户对文件存储安全性表示担忧,有48.76%的用户对签署过程安全性表示担忧,有47.88%的用户对于隐私安全性表示担忧,另外有46.11%的用户对法律责任风险担忧。
换句话来说,在真正使用过之后,对于市面上现有的电子签名产品,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其实是抱有一种不信感的。
在第三方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上,也有不少疑似电子签名产品用户投诉电子签平台的服务问题。
一方面,信任问题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行业竞争依然在继续。
总体来看,这个行业除了法大大、e签宝、上上签等为代表的头部玩家,也有腾讯、字节、阿里、京东等巨头的身影。
抛开巨头入场不谈,对e签宝来说,面对法大大、上上签等对手,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优势拉不开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可能很难守得住已有的市场份额优势。尤其是牵扯进“假章”风波之后,法大大和上上签从e签宝手上抢客户,可能就更容易了。
实际上,电子签名这个产品,核心不在于技术。
从技术上看,电子签名的技术壁垒不强,除了头部的法大大、e签宝以及上上签之外,市面上还有很多玩家。说到底,覆盖的行业太多了,而且各自的打法都差不多。
理论上虽然有棘轮效应和社交链做支撑,但现实似乎并非如此。
商业化的角度来看,越是基础的数字化设施,越是不容易商业化变现。
那HPPT的互联网协议来讲,这个技术其实很底层,但是越底层的技术,反而越不好商业化,反倒是在此之上,延伸出来的新行业、新模式能够有不错的商业化空间。
比如搜索引擎。
电子签名也是一样。
电子签名平台,如果不是“垄断经营”,那么商业化空间可能反而没那么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签行业,也许并不是一个好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既无法“垄断经营”获取超额收益,也无法延伸出新的商业模式。
按道理说,电子签名是信用社会的基础设施,但是基础设施还是这么多年,并没有延伸出来太多的新东西。
模式上,还是卖授权,卖产品,空有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这可能也是为啥到现在还没有一家电子签名企业能够成功上市的原因之一。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一级融资市场对这个行业的兴趣,似乎也不大了。
天眼查APP融资信息显示,据不完全统计,e签宝最近一轮的融资是2021年12月份的F轮。法大大则停留在2021年3月份的D轮,上上签更早,停留在2018年的C轮。
客观来看,近两年来没有新的融资,一方面是因为一级市场融资确实冷了不少,电子签行业也早就过了早期融资的阶段。另一方面,似乎也能说明,失去了技术光环,电子签名的生意商业化空间还差得很远。
另外,商业化空间之外,这个行业也急需进一步完善监管。
回头来看,e签宝之所以深陷风波,也是因为电子签多层认证授权。
9月2日,相关部门推出《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电子认证服务机构不得就证书申请的受理和查验,证书的签发和交付向外部机构或个人进行委托”。换言之,将来,电子签的全流程不会允许将认证授权给第三方,必须由同一个企业完成。
也许,随着监管逐渐完善,电子签这个行业会迎来新的发展局面。到那时,“天下无假章”的愿景究竟能不能实现?我们拭目以待。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