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称王,黄仁勋登基

英伟达称王,黄仁勋登基
2024年06月21日 16:21 帮宁工作室

编译|杨玉科

编辑|葛帮宁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英伟达迎来历史性时刻。

至美东时间2024年6月18日收盘,英伟达股价上涨3.5%,市值达到3.34万亿美元,超过微软的3.32万亿美元和苹果的3.2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则加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和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等富豪行列。其净资产一夜之间飙升40多亿美元,至约1190亿美元,名列《福布斯》实时亿万富豪排行榜第11位。

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的热情,推动了英伟达的涨势,使其市值从2万亿美元涨至3万亿美元,仅用时96天。Bespoke Investment Group数据显示,同样从2万亿美元增长到3万亿美元,微软用时945天,苹果用时1044天。

Bespoke在最近一份报告中分析道,英伟达的表现令人难以置信,但如果其股票要继续带来可观回报,还需持续增长,并避开竞争。

英伟达成立于1993年,起初主要是一家硬件公司,销售用于运行3D游戏的芯片,同时涉足加密货币挖矿芯片和云游戏订阅。拉丁语“invidia”是嫉妒的意思。

现在,黄仁勋在英伟达大会上的热度,就像一位流行偶像在家乡演出一样。观众太过于狂热,以至于跑下拥挤的长途汽车,飞奔穿过圣何塞市(美国加州西部城市)中心,前去观看他的演讲。

当他们穿梭在可容纳1.1万人的体育场里努力找寻座位时,音乐声越来越大。黄仁勋走上舞台,穿着标志性的黑色皮夹克,调侃道:“我希望你们搞清楚,这并不是一场音乐会。”

这一刻,61岁的他已经等待太久。

站在世界之巅

去年圣诞节前后,黄仁勋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一个日益令人担忧的问题——英伟达的大客户是否即将耗尽其数据中心的空间,从而无法安装英伟达的人工智能芯片,这样肯定会影响销售。

黄仁勋担心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和微软等云服务器提供商,无法快速地建立新的数据中心和电源,以容纳他们已经从英伟达下单的芯片,即图形处理单元。近几个季度,上述云服务器提供商总共购买了英伟达约一半的人工智能服务器芯片。

据一名英伟达员工和几家客户及数据中心运营商透露,密集会议结束后,英伟达管理层加快询问云提供商,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和电力来处理订单。

数据中心提供商DataBank首席执行官劳尔·马丁内克(Raul Martynek)说:“除非客户能够证明有足够的数据中心容量来放置这些GPU,否则英伟达不会交付。”DataBank的客户包括云提供商。

危机总是如影随形。在光鲜靓丽和当之无愧的胜利背后,黄仁勋和他的同事们专注于应对下一个行业威胁——对英伟达芯片的需求可能放缓。

为此,英伟达开始向人工智能开发商出售更多软件。1年前,这家科技公司甚至创建了自己的服务器租赁业务DGX Cloud。此举使其与最大客户——微软和AWS等云提供商直接展开竞争。

颇为奇怪的是,DGX Cloud是从这些云提供商租用的英伟达服务器集群上运行,然后,英伟达将这些服务器以更高价格租给自己的客户,并向他们承诺更好的计算性能。

这一举动在行业里造成紧张态势。AWS是全球最大云服务提供商,起初拒绝英伟达在其数据中心内开拓业务。但当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都同意英伟达开出的条件后,AWS做出了让步,表示将为DGX Cloud提供其他云提供商尚未拥有的更新的英伟达人工智能芯片。

AWS可能担心,在芯片难以获得的情况下,会惹恼这家关键供应商。AWS发言人帕特里克·内尔森(Patrick Neighorn)称,这种说法具有猜测性,是不正确的。

一位参与讨论的人士透露,去年秋天,英伟达甚至考虑为DGX Cloud租赁单独的数据中心。这种举动将完全切断云提供商。

最近,英伟达还聘请META平台高级高管亚历克西斯·布莱克·比约林(Alexis Black Bjorlin)来运营云业务。目前尚不清楚,英伟达是否计划继续为DGX Cloud建设数据中心。

英伟达采取防范措施的同时,其销售顾问也在不遗余力地了解,客户用英伟达芯片来做什么?他们向云服务提供商咨询的问题之一是——他们的客户是谁,以及签订了什么样的承诺,来租用这些服务器?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帮助英伟达提前制定销售计划,也可以帮助了解其云服务器租赁业务的潜在客户。

虽然黄仁勋管控着这些举措,但他仍然意识到一个可能影响销售的因素——购买其芯片的大型科技公司,是在进行一项回报不确定的大规模投资。微软、Meta、xAI和其他公司,正在使用芯片训练新人工智能模型,这些模型不会立即产生收入。

今年4月底,当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承认营收存在不确定性后,投资者对现状的不满,导致公司股价大幅下跌。可以想象,投资者的压力可能促使其中一些公司撤回芯片订单。

与此同时,微软、AWS和其他云提供商,经历了传统计算工作负载需求的复苏,而不仅仅是人工智能。效力于一家主要云提供商的两位员工,以及几家数据中心运营商的高管称,他们无法承担仅为容纳英伟达芯片而扩展数据中心的费用。

考虑到这些问题,黄仁勋一直在仔细管理英伟达如何分配芯片,以免让一家公司积聚太多芯片。他还试图影响客户在数据中心组装GPU的方式,推动他们遵循英伟达认为会带来更好计算性能的机架服务器设计。

如果客户以后想要改用竞争对手的芯片,那么,遵循英伟达的建议会让他们更加困难。一位参与讨论的人士表示,这导致关键客户微软与英伟达就如何安装英伟达将推出的芯片出现阶段性对峙。

英伟达还希望从连接装有其芯片的服务器的电缆、机架和其他硬件中,尽可能多地榨取收入,这可能会损害戴尔等长期使用英伟达芯片生产服务器的服务器制造商的利益。

所有砝码

与核心服务器芯片业务相比,英伟达销售软件和云服务的收入微不足道。

去年8月,英伟达首席财务官科莱特·克雷斯(Colette Kress)表示,新业务每年能创造数亿美元收入。3个月后,她又表示,2023年后,新业务每年将产生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约占英伟达总收入的1%。

英伟达芯片业务去年创造了475亿美元的收入。

今年5月,英伟达承诺斥资近90亿美元,从顶级客户处租用云服务器,主要用于内部研发,以及提升云服务器租赁业务。

一些客户和前员工认为,这项业务最终可能使英伟达免受不可避免的芯片低迷的影响,租用其服务器的客户亦更难以寻求其他芯片。

英伟达前高管、风投公司Playground Global合伙人萨沙·奥斯托季奇(Sasha Ostojic)表示,云计算和软件产品“被分析师和科技界低估了”,这是一项每年可以产生数百亿美元收入的业务。英伟达拥有发展与芯片互补的服务所需的“所有砝码”。

DGX Cloud已经成为英伟达帮助一些客户过渡到新一代芯片的一种方式。例如,软件制造商ServiceNow,过去一直为数据中心购买英伟达服务器,现在则直接从英伟达那里租用这些服务器。

ServiceNow总裁德赛(C.J. Desai)回忆,去年,当对GPU需求较高时,“我说,嘿,詹森(黄仁勋的英文名),我可能需要更多服务器。”黄仁勋回复他说,“完全没问题,但首先你应该将容量扩展到能够适配DGX Cloud。”

德赛称,ServiceNow的人工智能雄心“非常依赖”英伟达产品,包括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帮助企业在应用程序中高效运行人工智能的软件。

德赛拒绝透露公司在这些产品上的支出,但他表示,支出金额一直在增长。ServiceNow拒绝了其他云和芯片公司的报价,因为其工程师强烈喜欢英伟达的“全栈”产品。

黄仁勋的举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偏执和多虑。作为创始人,他经历了多次近乎失败的时刻,包括1999年英伟达上市后。

风险投资家杰夫·赫布斯特(Jeff Herbst)说:“英伟达从不自满。”赫布斯特为英伟达效力20年,负责业务开发和收购,直至2021年离职。“你无法从会议的语气或基调中,真正知道时局是好是坏。”

科技界的霉霉

31年前,英伟达开始销售用于电脑游戏系统的GPU。黄仁勋在2006年推出CUDA运算平台,这是一种利用图形芯片提供计算能力的编程语言,为英伟达之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CUDA通过自动化构建应用程序的过程,节省了开发时间。近年来,CUDA已经成为英伟达销售额的主要来源——数以百万计的程序员,不想费劲学习如何使用(英伟达)竞争对手的芯片编程。

2010年代,谷歌等人工智能开发商,开始利用英伟达芯片训练被称为深度神经网络的大型机器学习模型之后,英伟达的销售额开始飙升。这些人工智能模型帮助公司为个人客户量身定制网站和广告,提高面部识别的准确性和语音助手识别人声的能力。

黄仁勋也有失误,包括为自动驾驶汽车开发软件(而不仅仅是芯片)的大胆尝试,这涉及到雇佣大量工程师团队。

这个计划没有成功。但英伟达在2019年以70亿美元收购Mellanox Technologies后获得提振。这使其在企业数据中心站稳了脚跟,人工智能芯片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企业数据中心。

“他想彻底改变医疗保健、机器人和制造业,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内心思考‘我现在需要做什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风险投资家乌梅什·帕德瓦尔(Umesh Padval)说。英伟达收购Mellanox时,他是Mellanox董事会成员。

OpenAI推出的ChatGPT,在微软数据中心使用英伟达的芯片,为英伟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几乎每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和无数其他开发商,都争先恐后地争夺GPU,用来开发自己的会话人工智能和模型。这些模型可以根据人们想要看到的内容的描述,生成图像和视频。

英伟达还向Mistral、Cohere、Runway、Wayve、Figure和Perplexity等数十家开发商提供资金。自ChatGPT推出以来,英伟达市值增长了8倍,达到3.34万亿美元。6月18日直接超越苹果和微软。

6月第一周,在中国台北举行的国际电脑展(Computex)上,成群的记者追着黄仁勋跑。黄仁勋的明星地位可见一斑,一张“黄仁勋美食地图”被誉为中国台北最时髦的美食指南,地图上描绘了这位身穿黑色皮夹克的高管光顾的餐馆。

“他就像科技领域的泰勒·斯威夫特(美国流行女歌手霉霉)。”扎克伯格在Instagram上发布一张与黄仁勋的合影后说。

成为焦点人物后,黄仁勋一直在处理与微软等公司的棘手关系。这些公司正在购买英伟达的芯片,同时试图减少对这些芯片的依赖。

不要“得意忘形”

一次性销售芯片的业务,存在一个固有的弱点——随着销量上升,后期将达到一个临界点,需求则不可避免地降温,销量亦会随之下降。

对英伟达来说,没有稳定的新利润流的未来,可能不太美好——正如评论人士指出的那样,2000年,思科(Cisco Systems)在互联网泡沫最严重时出售路由器,突然跃升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

电信业务建立了新的数据中心,但由于基于互联网的收入,未能像科技高管和投资者预想的那样到来,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数据中心被闲置。思科的硬件被广泛使用后,公司销售一直未能从下滑中恢复过来。

私下里,黄仁勋经常告诫同事们,英伟达必须确保不会重蹈思科或太阳微系统(Sun Microsystems)等公司的覆辙——迅速崛起,最终衰落。

1990年代,太阳微系统成为服务器和计算机硬件领域的霸主。但在泡沫破裂后,该公司没有抓住蓬勃发展的软件市场机会,而微软和其他公司则抢得先机。一位曾听他讲过这些话的英伟达员工说:“他试图提醒人们不要‘得意忘形’。”

过去几个月里,英伟达推出了几款软件产品,希望将其业务多样化。今年2月,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黄仁勋将这项名为AI Enterprise的业务描述为“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客户可以用它来训练和运行人工智能。

英伟达对每个GPU每年收取4500美元软件使用费。

黄仁勋说:“我猜世界上每一家企业,每一家软件公司……都将运行英伟达AI Enterprise。随着时间推移,这可能会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设计软件制造商Adobe和网络安全公司CrowdStrike都是该系统的客户。

“他卖的不是芯片,而是GPU、软件和用于现代数据中心的系统。”风投专家帕德瓦尔说,“人们认为英伟达只是一家GPU公司,但它远不止于此。”

即使软件业务的增长速度没有英伟达希望的那么快,它也可以为该公司的芯片带来更多忠诚度,保护其核心业务免受更便宜的竞争对手的影响。

存储公司Box首席执行官亚伦·列维(Aaron Levie)认为:“如果你是英伟达,你真正想要的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惯性轮,提供更好的软件服务,让客户留在轨道上。”

Box租用英伟达的GPU,并将英伟达运行人工智能的软件转售给自己的客户。“我认为黄仁勋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说。

与微软明争暗斗

为获得更多硬件收入,英伟达试图对其最大客户,购买和安装GPU的方式,施加更大的影响力。通常,大型云提供商会构建自己的客户服务器机架,用于全球数据中心和各种芯片。

据参与谈判的几位人士透露,当英伟达就下一代旗舰芯片GB200接洽客户时,它试图说服客户购买其机架。

微软和英伟达今年就此问题争执了几个星期。有消息称,英伟达副总裁安德鲁·贝尔(Andrew Bell)要求微软购买一种服务器机架设计,其尺寸与微软数据中心使用的机架有几英寸的差异。

这样的差异会阻碍微软在不同的人工智能芯片之间轻松切换的能力。贝尔同意购买英伟达服务器机架设计的客户可以率先获得新芯片,但微软高管则表示反对。

一位参与其中的前微软高管透露,微软购买英伟达的网络电缆时,就已经感受过这种压力,电缆将英伟达的服务器相连。他们相信,英伟达会优先考虑这类采购,而不是那些只涉及GPU的采购。

这位知情人士称,截至2023年初,英伟达网络芯片和电缆约占微软在英伟达产品上支出的三分之一。围绕服务器机架设计的争议,最终上升到微软首席技术官凯文·斯科特(Kevin Scott)和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层面。

英伟达最终做出让步,同意让微软为GB200芯片设计其定制机架。两名英伟达员工透露,谷歌和AWS预计也将为GB200生产定制机架。

但英伟达可能还会从小客户购买的GB200机架中赚到更多的钱。据参与该计划的两名英伟达员工透露,与往年不同的是,英伟达今年计划先设计并采购,用于存储GB200芯片的服务器和机架的材料,然后把它们交给服务器制造商,由他们制造并销售。

这一变化将损害服务器制造商戴尔、惠普和超微的利益,这些公司过去主要设计此类硬件。一家大型服务器组装商经理说,这些公司从戴尔、惠普和超微设计的机架中获得的利润,高于使用英伟达的设计。

戴尔和超微的发言人和高管,没有回复记置评请求。惠普发言人拒绝置评。

在试图建立新的软件业务的同时,黄仁勋还努力实现硬件销售增长的最大化,确保没有一个客户能凌驾于英伟达之上。

这或许可以解释上周的声明——相对较小的云服务器提供商甲骨文(Oracle),将获得大量英伟达芯片,于明年初出租给微软和OpenAI。

微软本希望直接购买这些芯片。不过,据一位了解交易情况的人士说,微软可能很难为这么多新芯片找到空间和电力。

黄仁勋还与另一家小型云提供商CoreWeave保持着“特殊”关系,该公司收入从2022年2500万美元飙升至现在的数亿美元。此前,这家公司以牺牲大型云提供商的利益为代价,获得大量英伟达GPU。

微软不得不从CoreWeave租用GPU服务器容量来满足需求。

可以肯定的是,英伟达的硬件销售不会面临迫在眉睫的风险。在截至4月底的9个月里,该公司创造了40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而且,今年晚些时候推出的下一代旗舰芯片的需求正在飙升。

英伟达首席财务官表示,政府或政府支持的公司购买GPU,将主导今年销售额达到“大几十亿美元”,这意味着,客户群体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但芯片研究公司SemiAnalysis首席分析师帕特尔(Dylan Patel)认为,过去一年,英伟达H100芯片在云计算领域的租金下降了近30%,这可能表明,市场放缓即将到来。SemiAnalysis一直在监测云计算提供商的价格。

帕特尔说,与去年相比,企业可以更容易地租用芯片,而无需与云提供商签订多年协议。

另一个问题是,尽管大型科技公司有能力处理英伟达最先进的芯片,但这些芯片需要特殊的冷却和其他条件。一些初创公司、跨国公司、政府和学术买家,以及与他们有业务往来的公司透露,他们没有能力处理这些芯片。

因此,英伟达旗舰H100芯片自去年出现长期短缺之后,今年变得更容易获得。不那么先进的买家,一直没有按照他们预期的方式使用它们——打个比方,这就像他们在缓慢的城市街道上驾驶法拉利一样。

这意味着,随着英伟达芯片变得更加昂贵,其中一些客户可能不想升级。云服务公司Cloudflare首席执行官马修·普林斯(Matthew Prince)发现,“通常情况下,不需要最新一代英伟达GPU,就能获得出色的性能”。

黄仁勋是谁?当我们看到黄仁勋,很容易就能辨识出,他是典型的大型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他不像华尔街的董事长那样西装笔挺,而是经常穿着标志性皮夹克和休闲polo衫。

他能以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来传达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产品如何工作,他亲眼目睹自己的净资产伴随英伟达市值一起飙升。

但是,英伟达的逐渐壮大,并非通过销售几乎可以无限扩展和部署的软件来实现,而是通过销售一些有史以来最具创新性的计算机硬件来达成。

随着世界继续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化,英伟达正在巩固作为即将到来的加速计算时代最重要的公司之一的地位。

黄仁勋的故事令人神往,他的生活和工作同样迷人,他一直坚持不懈地追求创新和进步。

黄仁勋1963年出生在中国台湾的台南。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搬家是常态。有趣的是,如今中国台湾在半导体制造方面世界领先,台积电多年来一直在生产英伟达最先进的芯片。

5岁那年,黄家搬到泰国,但黄仁勋在泰国的时间并不长。黄的父亲在美国参加了空调制造商开设的工人培训项目后,承诺要把孩子们送到美国,因为美国有充足的机会,而且,当时越南战争在泰国边境肆虐,这里很不稳定。

为让孩子们做好准备,黄仁勋的母亲开始教他们英语。但其实,她既不会说,也听不懂英语。她每天从字典里挑出10个单词,黄仁勋和哥哥学习后,重复读给她听。

黄仁勋非常感谢父母的牺牲和努力。两兄弟最终被送到肯塔基州的奥奈达上小学,和亲戚住在一起。搬家后的几年里,黄仁勋过得很艰难。他在与同龄人相处时遇到了困难,他曾公开表示,自己在一所“问题”学生学校上学,在那里他被要求打扫厕所。

他父母后来也移民到美国,他们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外安家。尽管黄仁勋时不时地,还是难以与高中同学建立联系,但他的学习成绩优异,在当地一家丹尼餐厅找到第一份工作。

多年后,他仍然满怀深情地谈论在丹尼的时光和学到的教训,即使作为一家价值数万亿美元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黄也为自己从洗碗工转岗服务员的努力感到自豪。

高中毕业后,黄仁勋打算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他的大学生涯始于俄勒冈州立大学,并获得工程学学士学位。

此期间,不仅奠定他在芯片行业取得成功所需的知识基础,而且还遇到了未来的妻子洛莉(Lori)——她是他在电气工程课上的实验室搭档。

1984年,黄仁勋毕业,进入职场,在AMD和LSI Logic等公司积累了经验。他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学习,1992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年后成立了英伟达。

斯坦福大学的学术环境,加上创新和创业文化,极大地影响了黄仁勋。2010年,他为俄勒冈州立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募集几笔慈善捐款,向这两所学校捐赠数百万美元。

创建英伟达前,黄仁勋曾在AMD和LSI Logic工作。他在AMD的时间很短,仅待了一年多,但为未来奠定了基础。

在AMD工作期间,他从事微处理器的设计工作。微处理器是一种小型电子设备,在单个集成电路上执行计算机中央处理单元的功能。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英伟达和AMD现在在图形处理器和数据中心优化中央处理器方面都是竞争对手。

从AMD离职后,黄仁勋受雇于LSI Logic。这是一家半导体制造商,产品用于提高网络和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存储容量和网络速度。此期间,黄仁勋做过工程、营销和一般管理职位。

英伟达由黄仁勋、Chris Malachowsky和Curtis Priem创立。后面两位联合创始人带来了太阳微系统和IBM的经验,他们在圣何塞郊外一家丹尼餐厅与黄仁勋见面,一边吃着晚餐,一边用4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创立英伟达。

黄仁勋在2023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及,2022年发生了一件与英伟达创立有关的“值得骄傲的趣事”。丹尼餐厅首席执行官很高兴地告诉他,英伟达成立的那个连锁店收到一块牌匾,上面写着“英伟达策源地——这里创立了一家万亿美元公司”。

英伟达成立之际,个人电脑行业获得发展势头,行业刚开始意识到,中央处理器(CPU)即将产生的影响。英伟达创始团队确信,CPU不能解决所有计算问题,他们设想了加速计算的未来。

他们认为,如果加速计算视觉成为现实,世界需要专门的专用硬件。第一款产品是图形处理单元(GPU),这是英伟达第一款重磅产品,也是计算机图形领域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创新。

这就是黄仁勋描述的“把一个专家放在一个通才旁边”。这种情况下,CPU充当了万事通的角色,GPU来解决CPU无法有效解决的更复杂问题。但成功还远未确定,黄仁勋将GPU的想法描述为“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它在当时听起来非常古怪。

从本质上讲,英伟达成立时,所有人的目光和风险资本都集中在CPU上,市场上没有任何应用,而且需要大量研发支出。想要创造一款能补充CPU的产品,3D视频游戏则是其他首要应用,这似乎注定会失败。

黄仁勋将英伟达的成立描述为一家面临“市场挑战、技术挑战和生态系统挑战的公司,成功的可能性大约为0%”,他补充说,早期不会为英伟达筹集到资金。

英伟达迫切需要外部资本,身处科技行业,黄仁勋和联合创始人与唐·瓦伦丁(Don Valentine)取得联系。瓦伦丁是业内最有影响力的风险投资家之一,黄仁勋直言不讳地建议:“给这个孩子钱,看看能不能成功”。

20年后,我们知道英伟达确实成功了,相信它将继续取得成功。

(本文部分内容综合The Information、Forbes、USA Today、CNBC、Quartr、Wall Street Journal报道,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