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绩差,也能怪基因遗传吗?

学习成绩差,也能怪基因遗传吗?
2024年07月11日 16:02 23魔方

有些娃,从小到大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懂事听话又好学。

还有些娃……只能感叹命运不公,造化弄人。写作业就像西天取经,就算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也不一定「功德圆满」。

在学习这事儿上,只要我考的好的科目,那一定是遗传了我爸妈中的一个人,只要是考的差的科目,那一定怪我「还不够努力」。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孩子的相貌随父母,学习成绩会不会也随父母呢?同样 9 年义务 +3 年高中,为何别人家的孩子如此优秀,而你怎样都学不进去?

同「长得像谁」不一样,影响学习成绩的遗传基因有很多很多,而且是联合影响,到底是哪个环节掉的链子,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 背书能力

如果说一个人学习好,那么背书能力(也叫陈述性记忆)一定不会差。这句话至少放在学生时代是一个铁铮铮的事实。

有的人一周啃不下一篇《琵琶行》,有的人只需要读几遍就能脱口而出。

英语单词、数理化公式、唐诗宋词文言文、历史事件、政治理论、地理板块…过目不忘,考试得高分 so easy!

当然,这也是一项考验基因的天赋,当 APOC1 基因rs4420638 位点为 AA 时,这个人将体现出强悍的背书能力!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由经验积累、技巧提高而产生的晶体智力也会不断增长。

这就是妥妥的先天文科圣体啊!

倘若再善用一些技巧,比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能让记忆更加牢固,不仅背的快还记得久。

  • 词汇记忆能力 

据保守估计,我们从初中到高中 6 年,要记 3000 多个单词,大学有 4500 多个。如果想考个托福雅思,起码得掌握 10000 个单词……

词汇记忆力较低的盆友,在英语这块是要多难过有多难过,碰到不得不和老外对话的环境,脑海里光芒乍现的,不是「点头 yes 摇头 no」就是「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是的,词汇的记忆能力也跟遗传有一些关系

有一种叫做神经蛋白聚糖的东西,参与了神经元的粘附和迁移,进而影响了神经词汇记忆的功能。在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中,NCAN 基因 rs1064395 位点是 AA 或 AG 基因型的个体,在词汇记忆上表现更差。

于是造成了各种单词记不住,四级的红宝书翻开只会一个「abandon」。花费别人 2 倍的时间背单词,记住的还不到人家 1/2。

你记不住单词,可能就是被这个基因拖了后腿。

  • 情景记忆能力

情景记忆是人体大脑中最大、最复杂的记忆系统。能让我们跨越时间,重新体验过去的场景。

比如当你回忆起「被叫上讲台解题」这件事,能想起老师的目光是如何犀利、同学是如何幸灾乐祸、自己是如何抓耳挠腮......

你会突然发现,你从没有像背「y = ax² + bx + c……」去专门背过它们,它们却在你脑海里生根发芽,长成了一颗充满另类情怀的参天大树,支撑着自己的记忆宫殿。

而这所宫殿就建在你的海马体里。

KIBRA 基因主要在大脑和肾脏中表达,在大脑中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中表达量最高,这部分区域主要负责记忆的形成和储存,尤其是复杂的情景记忆[2],能把学习获得的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

所以,如果背书怎么也背不好的人,可以尝试一下结合场景去理解记住,印象会更深刻!

  • 好奇心指数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重要的神经递质,叫做多巴胺,它被称为「快乐分子」,因为它在调节我们的情绪、动机和奖励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

而在多巴胺系统中, DRD4 基因的某些变异与个体的好奇心密切相关。

这类人在学习中更倾向于主动探索,不需要人为鸡娃,他们大脑中的多巴胺会自己激励自己。

每当解出一道难题、学会一个知识点、达成某项成就时,他们的多巴胺水平会升高,感到愉悦和满足。

最终就是:别人刷题越刷越累,他们越刷越兴奋!

恐怖如斯!

不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渴求,还包括对新环境、新人际关系的兴趣,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积极领域,能最大程度的激发该天赋!

  • 错误学习能力

在学习能力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为:知错就改。

一道错题,有些人不会再犯,而有些人则屡错不改。

而这些差别则是源于 ANKK1 基因——一个影响大脑接收多巴胺信号量的试错成本基因。

ANKK1 基因上的位点 rs1800497 由 G 到 A 的变异,会影响 DRD2(多巴胺 D2 受体)基因的表达,降低多巴胺受体的浓度,导致大脑接收的多巴胺信号减少,使人对事物结局的敏感性降低

换句话说,无法感知到错误的存在和后果。

犯错后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促使产生避错行为,积极探索正确的方法不再犯错。

但错误学习能力弱的人也不是一无是处,这种「执着」的精神,却很适合运用在科研方面,比如在研究中,反复的失败实验下,只是不断尝试微小的变化调整,也许最后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 抗压能力

学习压力会贯穿整个读书生涯。

然而,任凭它凶残似洪水猛兽,人群里总是会出现一些豪杰,在别人吓到张不开嘴、迈不开腿的时候,他们能合理地控制压力做出最理智的决定,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为「抗压能力」。

COMT 基因参与体内儿茶酚类激素的代谢,rs4680 位点基因型为 GG 的人,面临压力时体内多巴胺浓度提升到最佳状态,表现出全身发热、脸红、心跳加速的症状,反而能激发潜能,决策能力变强,超常发挥。

基因型为 AA 的人就比较惨,超高的多巴胺浓度会导致反复上厕所、心神不宁的状态,陷入焦虑,往往会发挥失常。

抗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区别不明显,一旦进入各种大小考试,才真正体现出来。

这也是为啥同样在面对大型考试,有的人会发挥失常,而有的人会发挥超常。

  • 阅读困难

如果说天赋方面的基因影响无伤大雅,那遗传疾病就是学习面临的头号敌人。

阅读障碍是一种多基因影响的遗传疾病——PPP2R3A,CALN1,ARFGEF2,C1orf87,AUTS2 和 SAMD4B。

这些易感基因的异常表达导致神经细胞迁移和轴突发育异常,影响大脑皮层和丘脑的功能,进一步造成感知、语音等缺陷,进而影响阅读[3]

阅读障碍存在家族聚集性,若父母双亲患有阅读障碍,其孩子的患病风险率为 40%-60%,若家庭中还有其它成员患病,则患病风险率更高[4]

你可能想象不到,阅读障碍正影响着全球大约 7 亿人,全球发病率约为 5-15%。

  • 注意力缺陷

俗称多动症(ADHD),也是一种被多基因影响的神经发育障碍,具有高达 74%的遗传力[5]

典型症状为注意力分散,很难对枯燥乏味的内容集中注意力;习惯到处走动,爱说话,精力比同龄人都要旺盛;易冲动,喜欢招惹别人、爱管闲事。

上课都不能沉下心、集中注意力学习,又怎能成为学霸呢?

注意缺陷症状一般始于童年早期,随年龄增大,症状逐渐好转。但很多证据表明,这个病是连续性的,大约有 30-50% 患者会持续到青少年期和成年期[6]

也有些患者直到成年后才意识到或确诊。成人的症状可能会减少,但会继续受到冲动、烦躁和难以集中精力等问题的困扰。

需要注意,母亲在孕产期吸烟、喝酒,会让 ADHD 发病率增加 50% 以上。此外,儿童接触二手烟也会增加患病率。

  • 双相情感障碍

又称躁郁症,也是一种遗传度高达 70% 的精神疾病,躁狂和抑郁两种极端情绪反复交替出现[7]

天才与神经病只有一线之隔。

躁狂发作时,精力充沛、情绪高涨,人的思维非常快,这时候的学习速度就飞快;但抑郁发作时,则无法集中注意力、焦虑紧张,感觉自己生无可恋。

有的作曲家在躁狂时半年可以写一百多首的曲子,而抑郁发作时可以两年没有出任何的一个作品。

从基因上来说,躁郁症与 ANK3 基因有关联。如果该基因存在变异,则会影响神经元轴突极性的方式和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导致躁郁症的发生。

梵高、海明威、伍尔夫、小红莓乐队主唱桃乐丝……都是「双相」患者,这也让它蒙上了一层「天才病」的浪漫加持,但双相其实是自杀风险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

不可否认,学习成绩确实会受很多遗传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都很难成为学霸。

英国科学家曾调查了 11000 多名学生[8],而后发现他们在英语、自然科学、数学等必修科目中,基因决定成绩差异的占比,高达 58%

著名遗传学家罗伯特·普洛明在书中写道:「一个孩子学习上的成功是由基因提前决定的,在我们生命中,先天因素扮演着比后天培养和外部环境更重要的角色;50% 的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于先天的基因,而不是后天的努力。」

所以你还不明白吗?!有时候成绩差,不一定是不够努力,多找找爸妈的原因。

当然我们的暑期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全基因组标准版两件低至 599/件,还有各种大礼包赠送,那么请戳下图,查看自己或娃的基因天赋点,选择一个人来背成绩差的锅。👇

参考资料

[1] 遗忘曲线.(2024, May 31). Retrieved from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1%97%E5%BF%98%E6%9B%B2%E7%BA%BF&oldid=82860297.

[2] Zhang L, Yang S, Wennmann DO, Chen Y, Kremerskothen J, Dong J. KIBRA: In the brain and beyond. Cell Signal. 2014 Jul;26(7):1392-9.

[3] Doust, C., Fontanillas, P., Eising, E. et al. Discovery of 42 genome-wide significant loci associated with dyslexia. Nat Genet 54, 1621–1629 (2022).

[4] Schumacher J, Hoffmann P, Schmäl C, Schulte-Körne G, Nöthen MM. Genetics of dyslexia: the evolving landscape. J Med Genet. 2007 May;44(5):289-97.

[5] Faraone SV, Larsson H (April 2019). "Genetic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Molecular Psychiatry. 24 (4): 562–575.

[6]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 中国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3版) [J] . 中华医学杂志, 2023, 103(28) : 2133-2144.

[7] McIntyre RS, Berk M, Brietzke E, Goldstein BI, López-Jaramillo C, Kessing LV, Malhi GS, Nierenberg AA, Rosenblat JD, Majeed A, Vieta E, Vinberg M, Young AH, Mansur RB. Bipolar disorders. Lancet. 2020 Dec 5;396(10265):1841-1856.

[8] Shakeshaft NG, Trzaskowski M, McMillan A, Rimfeld K, Krapohl E, Haworth CM, Dale PS, Plomin R. Strong genetic influence on a UK nationwide test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t the end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t age 16. PLoS One. 2013 Dec 11;8(12):e80341.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