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格外长。
双十一从一轮延长到两轮,
如今延长到了三轮,
创下史上最长 “双 11” 记录。
今年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电商平台格局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电商巨头,短视频平台在电商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它们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和商家。
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格局之下,各平台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更加注重突出自身的独特性。往年平台竞争主要聚焦在争夺用户流量和提供更低价格,而今年竞争的焦点正在由用户端向商户端倾斜。
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
复杂的计算规则。
双十一的第一轮过后,有不少消费者“火冒三丈”:“我买贵了!”
这其中,与平台复杂多样的优惠方式有很大关系。
预售比直接买更贵
近期,有消费者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双十一”预售产品比直接购买更贵、预售结束后立刻降价。同时,消费者还晒出了截图,叠加了店铺优惠、跨店满减、红包后,支付的金额比预售后直接买还贵了些。
优惠规则过于复杂
今年部分电商平台的优惠券使用规则较为复杂,门槛相比以往有所提高。比如某平台往年美妆券都不用抢,今年卡点抢都不一定抢得上。平台券、店铺券、品类券、红包、满减,看的消费者眼花缭乱。最重要的是,不同的优惠都有不同的使用条件,并不是全部叠加使用,比如消费者凑单满足了满减金额,但部分商品却不参与该优惠活动。算不明白的消费者最终发现,总有人比自己买的更便宜。
有消费者称“怀疑是在参加奥数竞赛,最后努力努力白努力”。
不同平台同一件商品价格差异大
比方说某美妆产品在这个平台可以使用美妆券,但在另一个平台就不能使用。不同平台的优惠不一样,导致价格差异比较大。最麻烦的是,这个商品在这个平台更便宜,但换一个商品就不一样,消费者如果没有把每个商品都在多个平台进行比较,就可能在价格较高的平台或店铺购买了商品。
当然,除了这三种情况,往年常出现的比如在双十一之前悄悄涨价,导致双十一期间的优惠价跟平时差不多的情况也还是存在。但是由于这种情况大家比较熟知了,常买的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对于平时的价格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很多商家想要悄悄涨价并不容易。
今年消费者投诉更多的,还是因为“脑子不够用”导致买贵的情况。
对于预售更贵的情况,平台客服的回复是建议用户退款,重新下单购买。而对于为何会出现预售产品反而价格更贵的情况,客服却并未正面回答。但消费者心里其实都有一杆秤。
复杂的优惠规则是为了什么
有消费者说:太麻烦了,为什么不能简单直接展示最终价格呢?
实际上,复杂的优惠规则对商家和平台来说更有利:
1
利润最大化
不同的消费者面对复杂的计算规则,实际上是不同的态度。有的消费者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规则、领取优惠券、参与各种活动,以获取更低的价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最优惠的价格,同时为平台和直播间等增加了活跃度和留存时间,为优惠“买了单”。
有的消费者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些,更倾向于直接购买,即使商品价格较高。
无论是哪种消费者,商家都是赚了的。
2
增加消费者的黏性
在消费者花时间去计算和抢红包的过程中,增加了在平台上的停留时间和参与度,可能会下单更多计划之外的商品。花大精力参与的过程会让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更强,并且逐渐形成对双十一的特定消费习惯。会在往后的双十一,越来越习惯参与,黏性更大。
3
刺激消费
规则越复杂,就越会给人一种“优惠很多”的错觉,消费者越会觉得“不买就亏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进行计算和抢购,容易让消费者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更容易冲动购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消费者买完之后发现,明明自己已经花了那么多时间去计算,最后还是“算错了”。
然而这样的“算计”,尽管为平台和商家带去了好处,却让消费者愈加反感。消费者也许会习惯在某个平台消费,但如果被“算计”狠了,也会果断走向另一个平台。随着各平台竞争的多元化,头部平台的压力逐渐增大,中小平台正在崛起,如果一味引起消费者反感,把消费者“惹毛了”,消费者不会惯着任何一个平台和商家。
来源:Visa财知道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