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年薪抢人,vivo为何押宝家庭机器人?

百万年薪抢人,vivo为何押宝家庭机器人?
2025年03月27日 16:50 数智前线

vivo过去多年在手机技术上的积累,正在成为其进军家庭机器人赛道的底气。

文|游勇

编|周路平

01

vivo的下一站,家庭机器人

随着几条百万年薪的招聘信息被披露,vivo进军家庭机器人赛道的消息不胫而走。

从这些招聘网站流出的消息,vivo在积极网罗机器人方向的人才,包括机器人首席科学家、机器人技术规划专家等岗位,并且为这些岗位开出了丰厚的薪酬,比如技术规划专家的最高年薪超过了120万元。

3月2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现场,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也亲自证实了这一消息,vivo已成立了机器人Lab。该部门隶属于vivo中央研究院,主要负责机器人产品的孵化与预研工作。

事实上,机器人是一个需求非常庞大的市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做家务,还是情感陪伴,抑或是教育监护,家用机器人的价值和潜力都被外界所看好。早在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家就将家庭服务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而vivo在机器人赛道上的定位非常清晰,将其服务数亿终端用户的能力移植到机器人。胡柏山说,依托于vivo“蓝科技”在AI大模型与影像领域的十年深厚积累,叠加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积累的实时空间计算能力,vivo会聚焦孵化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让机器人可以“看得懂场景,听得懂需求,给得了回应”。

不过,通用型的消费级机器人需要很长的演进过程。根据vivo的产品节奏,预计三到五年出原型机,正式推出人们理想中的家庭机器人可能需要10年以上。胡柏山将其形容为“渐进突围、沿途下蛋”,比如vivo不排除会针对一些特定的用户场景推出一些具备针对性能力的机器人产品。

但在具体形态上,机器人是否要做成人形,在业内一直存有争议。比如特斯拉非常在意人形,Optimus机器人全面模拟了人的形态。但苹果在进入机器人赛道时,就明确表示更关注“用户如何感知机器人”,不会纠结于是否具有拟人化的外观。

对vivo而言,做机器人产品的核心是围绕用户场景的真实需求,至于何种产品形态,更多是行业自然进化的结果。

02

vivo凭什么切入新赛道

很多人好奇,vivo作为手机厂商切入这一赛道,会有什么优势?

众所周知,手机更多是对二维世界的交互,而机器人则考验的是对物理世界的3D空间感知能力。其实过去多年在手机技术上的积累,正是vivo进军机器人赛道的“底气”。

AI被认为是机器人最核心的能力。大模型的演进,不仅能让机器人更理解人类语言和意图,也能更加高效地对物理环境进行感知,为机器人的自主感知和执行能力打下基础。

英伟达的黄仁勋说, “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前沿是物理AI”。

而机器人是物理AI的集大成者。过去,传统的机器人依赖预设程序执行任务,每一个新场景下的新动作,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学习,而且成功率不高,不同形态之间的机器人也无法共享数据。

AI尤其是大模型的优势是,具备自学习能力和泛化性,而机器人具备大量的传感器和执行设备,能够感知环境、学习和自主决策,未来的AI+机器人将不仅仅是陪你聊天,帮你画一张图,而是能在真实的世界中,帮你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另外,手机由于自身的算力和形态的局限,短时间内还很难充分发挥AI的能力,比如目前只能运行3B左右的端侧大模型,而机器人没有这方面的限制,甚至可以像电脑一样加风扇和外设,能够跑参数更大的模型。所以,机器人也被认为是一个更加贴合AI演进的终端形态。

vivo机器人Lab的一个重要子任务就是对AI Agent能力的训练,这也将成为vivo未来机器人的大脑。

AI一直是vivo重点投入的领域。vivo很早就成立了AI全球研究院,并且发布了自研的蓝心大模型矩阵,不仅有语言大模型,也有语音、图像和多模态大模型,这些能力已经在手机等终端设备上得以应用。

比如vivo曾推出过一项帮助视障人群的无障碍功能——vivo看见,它可以提供环境描述、AI环境实时问答、物品查找,而其底层是基于蓝心大模型的视觉理解能力,能够让视障人士与物理世界无障碍地沟通和交互。而未来,这项能力也可以用于机器人的视觉识别上。

除了拥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对三维世界的空间感知能力扮演着机器人的双眼角色。而摄像头又是构建空间数据必不可少的一个传感器。

这恰恰是vivo的强项,vivo多年来在影像上的布局给空间感知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比如当年为了提升手机的影像能力,vivo自研了影像芯片,采用了多并发AI感知架构。

而早在2018年,vivo就首发了TOF超感应3D技术。2020年发布的vivo X50 Pro,搭载了行业首个超小型防抖微云台,可以为机器人这种移动设备提供更好的稳定性。2022年,vivo首发了自研的VCS仿生光谱技术,让图像传感器从接收图像信息阶段就具备更好的噪声表现和色彩还原。

而2024年发布的vivo X100 Ultra,成为首款支持3D影像的安卓手机。而这种3D空间影像是机器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关键,能让机器人更精准的定位和导航避障。

这也是vivo率先做混合现实头显的出发点。MR和机器人同属于一棵科技树,上面的果实或许形态各异,但底层的技术逻辑却有相通性。

MR产品通过在现实环境中引入数字对象、信息和虚拟角色等方式,为物理世界创造出一种新的可视化环境,已经成为机器人必不可少的技术,市面上不少机器人项目都引入了MR的技术。

而根据vivo的思路,vivo先推出混合现实头显产品,积累针对空间识别的感知能力和机器人多样化的交互能力。这也意味着vivo做混合现实头显产品,其实是为未来演进到机器人这种产品形态打下技术基础。换句话说,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只是vivo做家庭机器人的一个跳板,vivo的星辰大海是做通用型的消费级家庭机器人。

其实,除了手机技术在机器人赛道的复用,vivo近些年已经在为家庭机器人的研发做着技术准备。

比如在2024年9月,vivo公开了一项名为“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的专利,主要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涉及的天线难以应对通信环境的变化,导致机器人的通信灵活性以及通信性能较差的问题。11月,vivo又公开了一项名为“基于混合现实的交互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的专利。

另外,vivo也在开始提前布局6G通信。由于机器人本体的计算能力有限,依然需要依赖强大的云端算力,这需要机器人与云端的连接,而网络的速率将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6G将在未来机器人的场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不难发现,从底层的芯片硬件,到上层的软件优化,在正式进军机器人赛道之前,vivo就已经在手机时代逐步进行着技术的原始积累。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空间感知等相关技术的积累,将成就vivo在机器人赛道的先发优势。

03

手机厂商的下一个星辰大海

在vivo决心投身机器人赛道的背后,苹果三星等一众手机大厂也动作频频。

不久,已经决心放弃造车计划的苹果,被曝出将下一个产品重心放在了机器人赛道。根据分析师郭明錤透露的消息,苹果已组建一个数百人的团队,开发面向消费者的家用机器人,而这些产品目前还处于概念验证(POC)阶段,预计到2028年实现量产。

苹果也已经在为机器人业务积累相关的技术,包括与卡内基梅隆大学提出了一套机器人自我中心感知系统(ARMOR),通过软、硬件协同增强机器人的“空间意识”,提升人形机器人的避障与运动规划能力。

更早之前的三星,推出了家庭服务机器人Bot Handy,它采用了轮式设计,能够识别和拾取不同大小、形状和重量的物体,完成清理房间、摆放食品等工作,比如分类衣物、倒酒、摆盘等。而在不久前的CES上,三星展示了一个形似保龄球的伴侣机器人Ballie,它不仅能语音控制家居设备,也可以远程指挥它遥控宠物喂食机、检查宠物状态等。

在手机进入存量市场的当下,机器人行业展现了另外一幅热闹景象。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机器人的创业公司融资额和融资数量不断创下新高,而在二级市场,机器人概念股被热炒。在AI的推动下,机器人行业正在走向爆发的临界点。

正如科大讯飞刘庆峰说,基于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突破,AI陪伴型机器人有望在三年左右进入普通家庭,并成为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支持工具。

而手机厂商集体瞄准这一赛道背后,除了其庞大的规模和用户需求,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逻辑。

正如vivo胡柏山所说:“手机行业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而机器人是手机行业的未来,它将成为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依旧会遵循以人为本、回归用户场景创造极致体验的价值准则。”

大家习以为常的手机,其实是距离老百姓最近的高科技产品,它汇聚了5G、AI、虚拟现实、芯片、影像、半固态电池等几乎所有前瞻性的技术。当前的AI和机器人,分别代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顶尖技术成果,但两个世界尚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未能完美联接。

归根结底,手机和机器人在产业的定位中有着相似的逻辑——都是在帮人们把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连接起来。而通过技术复用(比如影像技术)+场景延伸,掌握数亿用户、离用户场景最近的手机厂商能很平滑切入机器人赛道,形成”硬件-数据-场景”的正向循环

另外,相比于大量靠资本输血的机器人初创企业,手机厂商不仅有充足的现金流和人才储备,更关键的是在产业链有足够的话语权、有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和场景需求,能够快速将实验室的技术转化为商业成果。

而手机本身又是产业链高度分工的产物,作为头部的手机厂商都已经构建了完善且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品牌商做好最核心的用户体验和操作系统,手机里的元器件交给生态伙伴。这样的路径也将复制到机器人赛道,vivo的定位是做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至于手脚、材料等元器件交给供应链。

在业内看来,机器人产业最终会像手机一样,高度分工。而有着海量用户和技术积累的手机厂商,将在下一个产业革命到来时,掌握主动权。

在众多手机厂商里,vivo有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奉行着“埋头种因”的企业文化,也成了长期主义的受益者。影像是vivo埋头种因结下的最瞩目的硕果,前后花了十年时间,让vivo手机的影像体验从追赶到领跑。而当下,vivo在机器人赛道的布局其实也是为下一个产业浪潮埋头种因。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