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火星冲日

今夜,火星冲日
2020年10月14日 17:57 造就Talk
”或“”,每天看到造就推送的精彩内容)

今夜仰望星空,也许你会看到一个神奇的天象——火星冲日。

图源:NASA

火星冲日是指地球位于火星和太阳之间,火星与太阳视黄经相差180度时发生的天象。

太阳刚一落山,火星就从东方升起,而等到太阳从东方升起时,火星又在西方落下。一般来说,火星冲日时,火星离地球较近,亮度也是一年当中最亮的,是观测火星的最佳时间。

好端端的,火星为什么要冲日呢?这就涉及到火星、地球与太阳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了。

如同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一样,地球和火星都绕着太阳转。

但与火星相比,地球离太阳更近,公转的轨道更小,所以绕太阳一周花费的时间较短。大致来说,地球绕太阳转两次,与火星转一次花费的时间相同。

因为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地球和火星之间你追我赶,地球、火星、太阳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有时两个行星分别位于太阳两侧,相距很远;有时,地球会追上火星,此时二者之间距离较近;再巧一点,地球、火星、太阳还会处于同一条线上,地球又刚刚好位于中间位置。

在这种巧合的情况下,火星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完全朝向地球,所以明亮而易于观察,也就是所谓的火星冲日。

火星冲日大约每26个月发生一次。今年的火星冲日,就发生在2020年10月14日,也就是今天,下一次就要再等两年多了,所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会飞的人类才有未来

我们为什么这么关注火星?这大概是刻在人类基因中的本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会飞的种族,才有未来。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因为它们不会飞。

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达十多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威力堪比几千万颗氢弹同时爆炸,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啸,大量烟尘弥散遮住了太阳,宣告了恐龙的时代落幕。

一部分会飞的恐龙侥幸活了下来,逐渐地适应新的环境,最后演变成我们如今所熟知的鸟类。

从恐龙到大型哺乳动物再到如今的人类,历史在这个星球上,不断地重复着:一个种族无论多么强大,如果无法摆脱地球引力的种族,就很有可能被自然淘汰。

为了不被淘汰,我们不断尝试努力着,从明朝的万户飞天到莱特兄弟的试飞,从加加林进入太空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我们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远远,最终挣脱地心引力,飞向了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但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至少两万亿颗星系,每一个星系又至少包含了千亿个恒星。宇宙中的恒星之多,比地球上所有沙粒加起来还要多十万倍,地球不过是沧海一粟。

于是,会飞的人类拥有了更远大的梦想:星际旅行

其中,火星因其位置、环境与地球相似,成为了人类向往已久的星球。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类就开始不断地探测,终于在1964年水手四号成功飞越火星。

为什么不会飞行的人类是没有希望的?完整演讲请点击下方图片:

苟利军|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执行主编

为什么要去火星?

火星虽然也是地球的邻居,但并不如金星和地球那么亲近。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飞去火星?因为这个邻居身上,可能藏着我们的过去,也可能预示着我们的未来。

火星的环境与地球非常相似。这颗星球上有四季之分,而且还有气象、极地冰盖、峡谷和死火山,种种迹象显示,火星曾经充满活力。

但如今的火星只是一个尘土飞扬,寒冷荒凉的世界,大气层非常稀薄,体积仅是地球一半以上的大小,重力只有地球的38%。

这颗星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曾经像地球一样的世界变成了如今尘土飞扬的干燥外壳。现在的问题是,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液体去了哪里?

Echus峡谷,位于火星赤道以北地区

被认为是火星上最大的水源地之一

火星探索可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彻底改变行星环境的重大气候变化,还可以寻找生物特征,以揭示火星过去是否存在丰富的生命形式,以及现在是否仍然存在。

而且,我们对火星的了解越多,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就越能更好地装备自己到火星上生活。

所以,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已发射了数十个火星探测器。早期探测器的任务是定点飞越,在靠近火星时疯狂拍照留念。再后来,探测器可以进入火星周围的轨道。如今,着陆器和巡视器终于可以登陆火星了。

马斯克曾经预言过,80年后,100万人会成为“跨行星物种”,在火星上繁衍。这一次,他会预测对吗?

关于国际上火星探测的更多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阅读:

天问一号的导航“APP”

即使我们能飞了,火星也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在地球上,我们走路靠导航,那去火星,我们靠什么导航呢?答案是,VLBI

要想及时地控制火星探测器,难度比较大,因为火星离地球的最远距离有4亿公里,是地月距离的1000倍,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如果一个人开着一辆时速120公里的车,一年365天不吃不喝不眠不眠地开,一年也只能跑120公里/每小时×24小时×365天=1051200公里,跑1亿公里就差不多需要95年,4亿公里更是这辈子都没指望了。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探测器飞着飞着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可能失联,也可能在近火段与火星擦肩而过,亦或者直接一头撞上去,1988年的火星气候探测者号就是前车之鉴。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东西来给探测器导航,也就是我们的VLBI技术。

VLBI就是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用多个远距离望远镜接收同一天体的无线电波信号,进行干涉处理运算,获得射电图像。

中国的VLBI网分布在我国的四个省市,有上海,北京,新疆和昆明。CVN的分辨率相当于一台口径为3000公里大的综合望远镜,也有人调侃说就相当于一架巨无霸套餐式的望远镜。

疫情期间,新疆和北京都曾是高风险地区。火星发射前5天,新疆更是遭遇第二次封闭。

当时晚上10点多钟,吴晓静接到新疆那边的电话,说他们今天晚上12点要封城了。她当时整个人都懵了,封城了布一根电缆都很难,火星发射怎么办?吴晓静和团队想方设法地克服了所有困难,最终探测器的如期发射。

其实,吴晓静酷酷的外表下面其实藏着一颗柔软的心,她读书时很喜欢一首歌,叫《张三的歌》,其中有几句歌词体现了她和团队对外太空的想法:

“我们要飞到那遥远地方

望一望

这世界还是一片光亮。”

7个月,4亿公里,VLBI如何引领天问一号?更多信息请点击下方图片:

吴晓静| 火星/探月任务VLBI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

想真正认识火星,

必须给它做个“针灸”

目前,天问一号VLBI的指引下,正在奔赴火星,明年就会与火星发生“第一次亲密接触”。天问一号就相当于我们的“眼睛”,届时我们人虽然不能到达火星,却能够真真切切地“看”到火星。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在火星表面“针灸”实现的。

“针灸”也就是进行光谱探测,通过光谱图像,我们就能知道探测的火星部位有什么元素。

火星车上的激光光谱眼,是一台功能强大、系统复杂的载荷,在完成激光诱导光谱探测和红外光谱探测的同时,还能显微照相及灵活地指向想要探测的目标。

激光诱导光谱在火星上的探测,就像对火星进行“针灸”。把激光汇聚到约0.2毫米的小点上,发出的高能量密度激光射在火星表面,由此产生高温使物质形成等离子体而发光,看起来就像一个很亮很亮的小点。

光谱眼不仅功能强大,质量还特别好,能在火星接近零下一百度的环境中顽强地存活下来,也不惧沙尘暴。

但好质量的背后,全都是被逼出来的技术创新

例如其中一个叫声光可调滤光器(AOTF)的核心器件,中国没有,只能找美国买,但是没能谈拢,何志平和团队只能自己从零开始做。

不知道原材料谁能生产,也没有设计方法与制备工艺,更没有支撑制造、检测的设备条件,前路未卜。

他们先在国内找到生长晶体的单位合作,解决了原材料问题。

后来,又找到一家单位,虽然他们以前没有做过AOTF,但是他们做过相关的器件,具备设计和工艺基础。他们还自己捋袖子研制专用设备,支撑产品研发中的优化设计,制备工艺确认以及最终产品检验所需要的测试能力。

终于,他们研制出了自己的AOTF,为天问安上了“眼睛”。

天问一号上的激光光谱眼到底有多神奇?更多信息请点击下方图片

何志平|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讲了那么多硬科技,我们来开个脑洞吧,火星上的奥运会是什么样的?

经过一番千辛万苦,终于在未来的某一天,除了探测器,我们把自己也送到了火星。除了科研、开采资源之类的常规事务外,我们当然还要搞点好玩的,比如在2048年开一场别开生面的火星奥运会。

办一场这样的奥运会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又有哪些看点?火星车的副总设计贾阳脑洞打开,利用天文物理知识,脑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火星上的奥运会。

首先,不用担心奥运会的成本问题,我们可以就地取材。把火星土壤高温熔化,用3D打印的方式构造各式各样的玻璃城堡。光能是火星最主要的初始能源形式,而玻璃城堡透过可见光,抑制红外线射出,最大程度实现保温。

即使是在火星上,低头党也不用害怕手机没电。奥委会将利用火星表面上的太阳能电站发电,还可以通过轨道器上太阳能电站发电,用微波或者激光的方式,传输到火星的表面上去。两路供电,更加可靠,随时随地发朋友圈不是问题。

我们也考虑了用水问题。火星上廉价的水资源主要是利用偏两极地区的冷凝物,提纯之后供给居民使用。相对来讲,成本不是特别高。虽然不可以让大家敞开了用,但能满足大家日常生活需要。

当然,因为火星和地球的环境差异,有些项目肯定要调整。

比如所有涉及到水的项目,包括皮划艇、帆船、跳台跳水,都要取消,因为在火星上这样用水简直就是犯罪。另外,凡与马有关的项目也得取消,因为火星上还不允许除了人类之外的哺乳动物存在。

虽然取消了许多比赛,但是奥运会仍然精彩。

因为火星的重力加速度远小于地球,所以田径、铅球比赛、跳高跳远等项目中,运动员更会身轻如燕,轻轻松松就能打破现在的世界记录。

2048年的火星奥运会是什么样子的?更多信息请点击下方图片

贾阳|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研究员

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

如今,天问一号正在奔赴火星的路上。

近日,天问一号从2940万公里外传回捷报,三次变轨成功,完成了登陆火星的关键一步。

想要征服火星的不仅仅是中国。

NASA提出了太空探索时间表,计划在2030年代开展一系列的载人火星探索任务,实现火星登陆。

欧空局计划于2022年发射一枚巡视器,以著名化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的名字命名,目标是开采火星地表,寻找生命迹象。

阿联酋的“希望”号探测器预计于2021年2月抵达火星,研究火星的高层大气,并监测两年之内火星的气候变化,绘制不同季节的全球气象图。

……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太空探索、航天科技,在追寻人类两大终极命题的时候,也为所有人准备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我们迈向深空的步伐不会停止,火星之后,还有木星、土星、海王星……

(本文未经造就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版面 | 田晓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