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们自己:卷不过机器,然后呢?

神们自己:卷不过机器,然后呢?
2021年07月28日 18:12 造就Talk

“你在工作中是否感到开心?每天促使你出门上班的热情还是房价?”看到今天《人物》的发文,你是否也心有戚戚?

从小,我们就被要求,为了上更好的初中、高中、大学,放弃自己的爱好。终于考上可以拿到高薪的专业、进入了人人艳羡的工作,到最后发现自己只是一颗标准化的螺丝钉。

在繁杂的工作间隙,

你有没有考虑过工作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除了成为填坑的萝卜,我们还能做什么?

还有,卷不过机器的我们,如何重新设置赛道?

本文为人工智能创业者、知乎物理科普KOL神们自己在造就舞台上的演讲,希望可以带给你工作间隙之外的一线窥望。

神们自己

知乎物理科普KOL

1

工作的本质是满足别人的需求

大家好,我叫“神们自己”。这是我的笔名。

我今天要讲的主题与前段时间热播的《小舍得》有关。这部剧有个小学生叫颜子悠,他喜欢踢足球,但是他妈不让他踢,让他去上补习班。他妈就哄他:现在再拼一把,等考上初中,想怎么踢就怎么踢。

子悠爆发了,说他妈妈骗人,考上初中还要考高中,考上高中还要考大学,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其实他还没有说完,考上大学后,真的就可以放飞自我了吗?接下来无论是读博还是找工作,不还是需要竞争?

我们从小就是这样,为了学习,不断压抑自己的兴趣。长大以后还是这样,每个月的KPI还没完成,哪有时间玩?

但是我想问在座的各位一个问题:工作的本质是什么?

我觉得无非就是满足别人的需求。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工作赚钱,对别的事情没有兴趣,需求从哪里来呢?你拼命加班造出来的产品,卖给谁?难道卖给另一个还在加班的人吗?

现在每个人都说压力山大,感觉身体被掏空,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兴趣太少了,创造的需求太少了。

我举个例子,如果需求是个坑,我们是萝卜,原本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每个人都想成为最大的一棵萝卜,占最大的坑,把别人挤掉,结果优秀的萝卜越来越多,坑不够用了,也就是需求不够用了。那么怎么办呢?怎么增加需求呢?

马斯洛讲“需求金字塔”,像吃啊睡啊这样的刚需,都是最底层的,最low的需求。而我们现在的大部分需求,是人为创造出来的。比如在乔布斯发明iPhone之前,没有人有刷手机的需求,现在5分钟不看手机可能就受不了。

而金字塔尖的那个需求,叫做“自我实现”。什么是自我实现呢?觉得就是把我一个人的兴趣,变成更多人的兴趣,最后让你们都对我感兴趣。

我也是一个萝卜,但是比较喜欢自己挖坑,目前已经挖了两个坑。我大学学的是理论物理专业,后来工作搞的是互联网,现在又做了人工智能方向的创业。最近又出了两本科普书,在知乎上写的科普回答,加起来大概有几十万的点赞和收藏吧。用现在的话说,我就是一个斜杠萝卜。

2

相比成为萝卜,我们更需要自己挖坑

我毕业于复旦大学理论物理系,说到物理系,大家第一个想问的估计是,为什么我会去读一个物理这样的“冷门”专业。

我读大学的时候,家里就有亲戚问:你学这个专业,有什么用啊?怎么找工作啊?能赚多少钱啊?甚至还问我,这个专业好不好找对象?这个我不太好说。

其实,我当时也没想过学这个有什么用,只是觉得物理是为数不多的无法自学的学科。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不自量力”,意思就是“不要自学量子力学”。

为什么不能自学量子力学呢?你看看右边这个公式,心里还没点数吗!开个玩笑。

其实认真地说,我觉得物理是一种创造未来科技的学科。比如我们现在写代码,给电脑编程,属于计算机学科,叫做Computer Science。但是怎么造出一台可编程的电脑,就属于物理学。

实际上,怎么造电脑手机,在物理学里面已经过时了,几十年前就有半导体产业了。现在物理学研究的是怎么造出下一代电脑、未来的电脑,也就是量子计算机。

说到量子计算机,就不得不提量子计算机的鼻祖。80年代有一个人叫多伊奇,他提出了第一个量子算法。如果用普通计算机算,至少需要算两次。但是用两个量子比特,只需要算一次。这就是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这个当时在理论上是成立,后来实验做出来也是成立的。你可能觉得,两次变成一次,好像并不厉害。但是量子计算机的算力增长是指数增长的。

2个量子比特,是2次变一次;3个量子比特,就是4次变一次;4个量子比特,8次变一次。如果100个呢?100个量子比特,就是2的100次方,1后面跟30个零。

100比特的量子计算机算一次,普通计算机要算这么多次,才能达到相同的工作量。

你们听了可能觉得既然这么厉害,那以后我们把手机都换成量子的,打王者上分肯定很快吧!这个在可预见的未来,大概不太可能,因为量子计算机好像并不能完全取代手机电脑。

那我们要量子计算机有什么用呢?有用,有大用。

比如我们现在研发疫苗,如果我们能用电脑模拟病毒的蛋白质结构,对于加快疫苗的研发速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用普通电脑一算,发现这个速度实在是慢,要是有量子计算机就好了!

所以量子计算机,它不一定能用来打王者,但是它可以用来做更专业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又要搞量子通信呢?因为量子计算机造出来以后,它打游戏不一定快,破解密码倒是很快!

我们现在通用的加密体系叫RSA,我们每个人的支付宝、网银都是用的这个。

那么RSA是什么呢?

它的本质就是基于质因数分解,简单来说就是给我们的电脑出一道数学题,但是这道题很难,一般的电脑几百年也算不出来,结果量子计算机分分钟就能算完。

那是不是我们的密码全能被破解了?什么样的加密体系能够防止量子计算机的恐怖算力?

那就是量子通信。因为它并不是基于质因数分解出一道数学题,而是基于量子叠加态原理。你算得再快,对我没有用。

2016年,我们国家发射了世界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叫墨子号。墨子号上天后,全国任意两点,都可以建立量子加密通信,只要天上有卫星,就可以建立连接。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可以看我写的量子力学科普书籍《猫爱因斯坦和密码学》,这本书讲的就是量子黑科技和量子通信。

3

我挖坑是为了培养爱因斯坦他舅

觉得我做科普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不仅是讲故事,还在讲原理。就是让你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不仅让你看得爽,还要让你学到东西。

很多读者跟我说:”你这个书让我看到停不下来,我本来是想晚上睡觉前看一眼的,结果一抬头,天亮了。“那么为什么他看得那么爽,并不是因为看到了科学家的八卦,而是因为他真正看懂了科学的思想。

所以我的科普不像一般科普那么一本正经,翻开时你时不时会看到一些神奇的东西。比如书里100多张手绘的实验图,长什么样呢?左边是教科书上的实验图,右边就是这本书里的实验图,都是手绘的。

再比如,在第三章讲量子纠缠的时候,我编了一个相声,让波尔和爱因斯坦两位相声大师讲贝尔不等式。因为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一边做数学题,一边听马三立的相声,我就想如果把物理改编成相声的形式,是不是可以别有一番风味呢?

我们中国人都很现实,做任何事情都要先问有什么用?能不能赚钱?包括我做科普,也有很多人问我,有什么用?真以为别人看了这个科普,就能变成物理学家吗?我不这么认为。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在26岁就提出了相对论,功成名就,但是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相对论的呢?16岁。

根据爱因斯坦自己的说法,他16岁放暑假的时候,他的舅舅来辅导他做物理作业,他问了舅舅一个问题:如果一辆车以光速的速度往前开,然后车前灯一开,那么射出来的那道光是什么速度,是光速的两倍吗?

这真的是一个只有天才能提出的问题,一般人根本就看不出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大多数人就会跟小孩说:不要瞎想八想,赶快做作业去!

但是这位舅舅没有这样,他和爱因斯坦认真讨论了这个问题,然后发现无解,因为当时的科学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爱因斯坦一直纠结了10年,到他26岁的时候终于解决了,这就是狭义相对论。

我觉得如果有小孩看了我的科普书,后来成为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了,那不能归功于我,那是靠他自己。但是,只要有一个家长看了这本书,不再去抹杀孩子的好奇心,那我这本书就没有白写。

我们都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但是我们需要无数个像爱因斯坦舅舅这样的普通人,才有可能出现一个爱因斯坦。所以我觉得科普的意义不是培养爱因斯坦,而是为了培养爱因斯坦他舅。

4

卷不过机器的我们要“听从内心的选择”

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看到像量子计算机、登陆火星这样的新闻,第一反应都是“不明觉厉”、“有什么用”、“跟每天搬砖的我有什么关系”,那么我们以后成为家长的时候,会去支持孩子的好奇心吗?会同意孩子去学他感兴趣但是看上去没什么用的“冷门”专业吗?

就像《小舍得》里的子悠,他的兴趣是生物,但是你觉得田雨岚会同意他去学生化环材这样的专业吗?

我觉得年轻人还是应该看得更远一些,多看看未来的黑科技,不能只盯着眼前的那点工作。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我每天上班都这么累,眼前的事情都忙不过来,我还管什么未来的诗和火星呢?也对。

但是,如果你永远只顾眼前,会付出一个长期的代价,那就是你永远会被时代推着走,永远有学不完的新技术,永远有加不完的班、忙不完的项目,永远身不由己。

就好比足球,我们知道足球的第一原则就是你要出现在球未来要出现的位置上,而不是追着球跑。因为人是不可能跑得比球快的,追着跑最后累得半死,什么都得不到。我不知道我们的男足是不是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时代就是这样的,它不仅是高速发展的,人是不可能追得上时代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要看得更远一点,要超前一点,要去留出时间给自己的兴趣。

那我自己的时间是哪来的呢?

造就的小伙伴们请我过来,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说为什么你们会想到来找我呢?他们说:听说你是时间管理大师。我说:别别别,现在这词可不敢乱用。然后他们就问我,你现在创业这么忙,还能抽出这么多时间来做科普,这不就是“时间管理大师”嘛?

我说,其实我并没有用很多时间来做科普,比如在写讲量子通信这本书第一稿的时候,我每天写一两个小时,坚持了一段时间,写完之后发在知乎上,一开始看的人也不多,但我坚持了下来,现在点赞和收藏超过十几万了。

所以我觉得,无论每天工作有多忙,还是要想办法每天抽出1个小时的完整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你刷多少个2分钟视频,也代替不了1个小时有深度的学习思考。

我觉得很多时候要做成一件事情,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乔布斯说过一句话,叫做听从内心的选择。

大概意思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想太多“有什么用”、“能不能赚钱”,我们先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当我们做成了一件件小事,回头看时就会发现这些小事像珍珠一样,串成项链了。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做的那个事情,到现在起作用了啊!

乔布斯讲得好文艺,什么叫“内心的选择”,在我一个理工直男看来,不就是兴趣嘛,但是现在能够把兴趣变成工作的人,好像越来越少了。

如果我们在大街上,拦住一个人,问他为什么干这行?为什么要做这份工作啊?如果他说因为热爱,所以喜欢,我们是不是觉得他很假?但是如果他说因为有钱赚啊,熬个十年八年,就可以攒下一套首付了。你一听,诶,真实。

如果他说因为上有老下有小,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干这个,干别的不也一样?你一听,唉,过于真实。

但我想对今天的年轻人说一句:兴趣还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

我前几天在知乎上刷到一个问题,成功是靠天赋还是努力?有人说主要靠天赋,有人说主要靠努力,还有人说努力也是一种天赋。

但是我很奇怪的是,刷了十几条回答,没有一个人提到兴趣。我就奇怪了,成功不靠兴趣,那些成功人士,都是被别人逼着成功的吗?爱因斯坦是被人逼着搞相对论的吗?比尔盖茨,他写代码,是因为他自己想写,还是因为被丈母娘逼着买房呢?

没有兴趣的天赋,根本没有发展的机会;没有兴趣的努力,实际上是低效的努力。我觉得成功的核心就是兴趣,其他因素多多益善;但是如果把兴趣抽掉,也就失去了创造力,那就没有人能够成功。

我现在创业的项目是人工智能,具体来说是机器翻译,叫做“一帆文档翻译”。它的功能很简单,当你把一个英文PDF文件上传上去,论文也好,资料也好,它会在1分钟之内,给你翻译成全中文的PDF。

这个项目,我跟大部分人说时,他的第一反应都是机器翻译的能通顺吗?格式不会乱吗?翻译完给他看了以后,他惊呆了,说这不会是你们人工翻译然后来骗我的吧?

其实现在AI的翻译质量已经到了这个水平。就算它的质量比人还差一口气,但是速度是人比不了的。AI可以把全世界所有资料都翻译一遍,插上电就行,人可能吗?

在AI时代,我觉得我们可以换一种活法了。因为人再努力也不可能卷得过机器。说句不好听的,我们今天加班这么辛苦,可能加班赚的那点钱,最后都送给孙医生(孙悦礼医生,上一位演讲者)了。

现在的AI不仅会翻译,还会做菜、看病、写小说、码代码。但是AI无论发展到多么强大,有一件事它是学不会的,那就是创造需求。因为机器没有兴趣,它只会满足需求,不会创造需求。

我之前做了一些“斜杠”的事情,将来可能会继续斜杠下去。但是我回过头看,我觉得我搞AI也好,写书也好,其实就是在做一个事情,那就是用机器来满足人的需求,让人有精力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发现、创造新的需求。

这就是我的兴趣,这就是我这辈子想做的事情,也希望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做这件事。

谢谢大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