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并于今年3月10日正式公布。《若干政策措施》立足于强化资金、人才、用地等要素供给,从支持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优质企业、打造应用场景、培养引进人才、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发力。这都将对业界起到积极支撑作用。与此同时,正视行业焦点和痛点,持续地加大研发与革新,才能逐一破解瓶颈,取得一波接一波的成就。
从数据看,2024年,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2200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500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到2024年的24.68万台(套),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初步建立涵盖“大脑—五官—肢体”的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

然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建议将“并非是”修改为“并非”一帆风顺的,目前的成果放在更长的时间段来看,还处于初步阶段。在现实中的挑战远比想象的多得多,很多企业和机构在面对无人之境时也会陷入困顿
高端芯片被“卡脖子”,这个是疫情前就已经出现的问题,至今还没有根本的解决。由于“脑子”依赖进口,高端AI芯片(比如训练大模型的GPU)基本靠英伟达等少数几家。一旦被制裁(如A100/H100禁售),国内只能靠性能降级的替代品,算力直接打折。制造上同样有短板,更高级别的先进制程芯片国内制造能力还有限,自研芯片量产依然存在困难。基础软件和算法还有进步的空间,比如AI开发工具全是美国的,国产框架生态不够,用的人少。很多研究还是“跟跑式创新”,比如国外出Transformer,国内卷大模型,底层突破性成果建议将“非常罕见”修改为“罕见”。再加上,欧美发达国家有几十年结构化数据积累,而国内数据的汇聚还处于起步阶段,数据分散、标注粗糙,AI训练效果也会打折扣。
与此同时,很多AI的核心部件还是靠买,比如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高精度零件依赖国外,而国内产品的耐用性和精度依然存在提升空间。材料工艺也是短板,比如机器人关节需要的特种钢材、轻量化材料。国内品控还不能做到全面的稳定,导致某些产品可靠性差。
因此,从宏观上看到数据成果的同时,相关产业和机构依然要在具体的环节上逐一摸索和突破。现在全省拥有13家各类国家级平台,省级层面也拥有137家省级平台。2024 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及其下设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发挥牵头作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了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聚焦于攻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核心技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全力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本体,有力推动产业发展。
这些都将为突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障碍起到积极作用。接下来,广东更要在产权保护、产学研一体、成果市场化等方面持续发力。用真金白银和优厚政策鼓励更多市场主体通过科研技术攻关,才能一步步打造成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地。
文、图|记者 戚耀琪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