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梁宁:最成功的创业者,看透了这两件事

独家!对话梁宁:最成功的创业者,看透了这两件事
2024年12月02日 19:31 铅笔道pencilnews

对自己的需求诚实,如实看到对方的需求。

对话丨邹蔚

10年后的今天,创投圈也许会怀念高光的2014年:共有45家中国科技企业上市,阿里巴巴成为全年融资额最大的IPO,中国科技企业IPO数量与融资额双双居全球之冠。

今天,创业的风口时代早已结束,低增长的“下半场”如何生存,是创投圈每个人关心的,这也是梁宁想告诉创业者的。

梁宁是中国互联网创业浪潮的见证者,正如作家简·莫里斯见证了20世纪下半叶诸多历史性事件。早在20多岁,她就与一大批创业者结下了友谊,“中国互联网3个时代的领军人,都是我的朋友”。基于这些独特的经历,梁宁持续记录自己对技术、产品和人的观察与思考。她的博客被很多人阅读,成为了解公司与创业者命运沉浮的“后窗”。

不仅如此,梁宁还参与其中——她追随倪光南院士研发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创办了国内最大的户外旅游门户网站绿人网,并被腾讯收购。

也正是在2014年,梁宁从腾讯离职,深入企业内部研究,并梳理自己多年对于产品的思考。

她发现,大量聪明且勤奋的创业团队最后折戟,很大程度上是产品无法切中用户的真需求,从而无法形成商业闭环。而能在商业世界成功的人,一定是对自己的需求诚实,并能如实看到对方需求的人。这些人从不内耗,行动迅速,刀刀见血,而不会对自己的需求遮遮掩掩,对别人的需求视而不见。正如电影《教父》中的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从2018年起,梁宁花了六年时间写了一本书,希望通过这本书“给出一个商业闭环的链路和次第,帮助在商业世界探索的人构建内心的秩序”。

最近,梁宁的这本《真需求》由“得到”出版。铅笔道与梁宁就当下的创业机会、创业者成长等话题做了交流,以下是对话精华。

-01 -

创业如果只想着征服,一定输

铅笔道:你观察到创业者有哪些痛点,促使你写这本书?

梁宁:过去十年,我一直在帮朋友打磨产品、做新产品战略等,发现最核心的一个词就是真需求。创业者干的所有的活,过程很复杂,但核心就是如何把伪需求筛掉,筛出那些自以为是、自欺欺人,找准真需求。

铅笔道:为什么找真需求这么难,创业者往往是社会最聪明的头脑。

梁宁:所有的企业都是人构成的,每个人有自己的需求。包括创始人在内,每个人的第一性都是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产品往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产物。它含混了很多东西——用户、每个参与者、部门的诉求,每种放一点进来,离真需求就变远了。

另外就是跟时代有关。中国创业者分五代,第一代是本能是创业者。第二代创业者靠资源、关系来变现。第三代创业者是半计划半市场经济的一批人,他们遇到了整个国家处于匮乏而又放开市场的阶段,谁能够组织供货,能做有效管理提升效率,谁就能够干成有规模的企业。制造业里一大批上规模企业,都是第三代创业者做的,宗庆后、柳传志等人都属于这一批。第四代创业者是过去20年互联网一代。第五代创业者开始有了基于中国本土原创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比如大疆、TikTok,本土的原创能力加全球视野和全球市场,对创业者要求又完全不一样了。

第四和第五代创业者找真需求相对不难,他们天生就是靠这个活的,但是前三代就很难,他们是利用了市场匮乏的红利长这么大,作为供给方不需要挖空心思去寻找真需求。而且前三代的企业,创始人是领袖,所有的经理人想的都是如何让老板认可,他们的真需求就是得到老板认可,得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其实并没有直面市场,并没有服务用户的担当和勇气。

到第四代才有产品主义,因为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太强了,一个产品一旦做对,赢家通吃。市场的残酷性逼着他找准需求。而且互联网企业每天和用户真实过招,就算你想靠自欺欺人搞定老板,也不太现实。

第四和第五代企业家为什么也会有找不准需求的时候?过去 20 年整个中国是一个风口时代,在风口时代,全民的态度就是我不重要,风才重要,创业得先抓住一个风口。那个时候大家也不多想真需求。而到今天,整个中国的创业环境,从少年莽撞开始走向成熟,也到了把用户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冷静下来分辨得更清楚一点的时候。

你会发现所有企业今天的形态都是适者生存的结果。

铅笔道:为什么有的创业者捕捉真需求能力很强,像hao123的李新平,学历很低,但一下就做起来。

梁宁:需要两个能力。第一个能力是对真实世界感知,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或者产品经理,他一定是诚实和如实的,既可以如实地看到别人的需求,也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需求。李兴平一个网管,天天在网吧里,网吧里这些人每天的吐槽就是需求。当他在做产品的时候,他非常清楚我要做什么。马化腾直到现在还依然在用小号用自己的产品,用各种方式观察真实用户的反应,他想保持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感知,而不是陷在自己的主观愿望里。

第二个能力是对需求的抽象能力,也就是对大规模需求的概括和洞察能力。做产品的人,每天都会面对成千上万的吐槽,难道每个吐槽你都响应吗?这是不可能的。就要回到第一性原理,这个行业的第一性到底是什么。每一个行业的存在,都有一个需求作为根本点,这个行业如果不消失,即使随着时代变化产生新的面貌,这个根本需求依然存在。

还有很多创业者,极端优秀,他唯一的问题是什么呢?他选择了一个小市场、小需求,然后做了一辈子,但有的时候这也不是错。

什么叫真需求,要懂对方,也要懂自己,你不要大材小用,但同时也不要以身涉险。找到匹配的东西,缔结长期的关系,这是很美好的事情。

铅笔道:创业者怎样通过学习来加深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和洞察?

梁宁:我觉得创业者都是在行菩萨道,用他的专业度去服务别人,去解决别人的痛苦。如果你看不到别人真实的痛苦、真实的问题,你只是想去征服,要牛逼,那一定会输的。特别优秀的企业家都会有这种菩萨心,看到别人的难处,看到别人的疾苦。

铅笔道:以别人痛苦为出发点好像很难。

梁宁:就是本能和理性的冲突。人天然会觉得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我的愿望应该是被满足的。如果你成熟了以后,你就会发现世界不是以你为中心的,你只是世界这个巨大的能量交换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我们应该学会怎样和社会去做交换。

铅笔道:不少人创这么久的业可能还没真正成熟?

梁宁:对呀。马化腾有一个小游戏叫无我,就是一群人介绍自己,不能带“我”这个字。那天大概二三十个创始人,每人用两分钟自我介绍,最后没一个人能做到。

它其实就是让大家练习把你抽离出来,如果不是你在做这事,事能不能成?后来我问了,这个游戏已经有500个CEO做过,几乎都没有人做到。一个ego 很大,自我认同感极高,非常自信,觉得自己牛逼的人才会创业,他习惯于用我来压下其他的所有。这个无我训练,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02 -

创业低谷期的出路是什么?

铅笔道:你从90年代开始持续观察技术创业,今天创业者面对的环境跟之前最大不同是什么?

梁宁:90年代末,今天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的产品形态都已经出现了——72小时网络生存实验,可以网购送上门——但当时用户量太少,基础设施各方面条件不成熟,这些企业就全部消失了。隔了十几年后美团、拼多多起来了,需求还是那个需求,但是最后“众缘和合”,供给侧成熟了,它才成为了社会型的应用。

今天 AI 也是这样,它还是边缘创新,像90年代的互联网。比如ChatGPT就像浏览器,浏览器的出现,划定了Web前和Web时代。为什么移动互联网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那么火爆?因为这之前互联网经过将近二十年的酝酿,是成熟的社会基础设施,有4亿手机用户。(移动互联网创业)成为社会基础设施最后的收官之战,很密集、很高发(的创新出现)。收官之战打完,天下既定,再基于此的创新,就不会再有那种大规模了。

AI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还需要一段时间,当下就成了创新的大低谷,或者叫扎根时代——对应风口时代。完善和优化到处都是机会,你现在看到所有不够美的,都是你的机会。你在城市里开个餐馆可以,但建个新城市不行了。

铅笔道:今天的机会在哪些地方出现?

梁宁:过去 20 年,中国有两个超级工程,一个是城镇化,一个是互联网化。原来2亿人口在城镇,现在9亿人口在城镇,10亿网民。过去20年一切成长性,几乎都来自于城镇化和互联网化。

这两个超级工程几乎完工了,如果你还在围绕着这两个超级工程做配套,就会变成了一个短需求,这个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少。

过去四年是一个创新的低谷,我经常听的一个词叫跌四成——比之前高峰跌掉四成。手机(出货量)、灶具、高端餐饮……跌四成。但是你又能够看到有一些企业,它在行业跌四成的情况下还在增长,扎根下来的是这个行业的行家。比如阿那亚、荣耀、方太……

扎根时代意味着你面对的不再是新手用户,你面对的是成熟市场、成熟用户,有社交媒体,有无数的KOL、KOC帮用户做筛选。人人有需求、企业可以靠信息不对称获取市场的时代过去了。整个行业都在下行,他们保持增长,他们都做了基于中国本土的创新。

铅笔道:会不会觉得这个时代相比之前更无趣?

梁宁:不会。日本现在的全球性品牌,基本上都出现在GDP增长平缓以后。在风口时代,大家是无暇顾及真正的生活诉求和生命诉求的,都在抢资源、抢机会。忽然之间高速时代结束了,大家也有了一点成熟和阅历,开始讲究美,讲究真正的体验。这个时候才是创造性真正焕发的时代。之前没有大家都是抄,大干快上。

铅笔道:增长放缓,创业者更关心什么?

梁宁:大家关注的事情有两个。第三代企业家整体进入了老年,七八十岁,要到了接班的时候,企业向何处去。他们关心的第一个是传承,第二个就是企业的范式转化。

因为之前都是创始人说了算,老臣子都是靠对领导的服从和对组织的理解。换成了少东家,整个管理结构怎么去做,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A股90年代上市的企业基本上集体遇到了这个问题。

而东亚企业家和欧洲不一样,这一批企业家基本上不会真正退休,李嘉诚、王永庆都干到 90 岁。你作为七八十岁的人,你想领导一批三四十岁的人,中间有巨大的代际的沟通和理解信任的成本,这个事情怎么做?

我在增长思维里谈了一个词叫信息环境和决策模型。你作为老大,你如何架构你的信息环境?你天天都在跟一帮什么样的人交流?如果你天天都在跟一帮60后、70后交流,坦白讲,现在年轻人关心的东西,你天然是看不懂的,你们的交流里就没有这些东西。

铅笔道:不同年代的成功企业,身上的有哪些不同的东西?

梁宁:我刚才说那五代企业家,越往后越客观,验证你行不行是靠产品行不行。尤其第五代,实际上是全球战略,要求更高。

铅笔道:出海会不会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一样,也会冒出一批风云创业者?

梁宁:当然。你是产品出海、品牌出海还是渠道出海?产品出海人数是最多的,它的本质是中国的供应链能力外溢,加上全球电商渗透率提升以及社交媒体驱动。如果你的产品本质是没有竞争力的,你只能抢点所谓红利——也就是其他中国人还没有卷到你那儿。最终这些标准化、规模化的东西一定会过剩。中国的白牌手机,一度跑到了全球,但是它在国外的死法和留在国内的山寨机的死法并没有不一样,都是被卷死。

第二个品牌出海。你怎么获得了你品牌的定价权。安克创新、大疆、华为,他们获得了品牌的定价权。它们首先是体验的优化,拥有核心技术,甚至是领导了行业标准,最后拥有了定价权,这才是品牌出海,少数中国企业达到了这一点。

第三渠道出海,Shein、Temu、TikTok都是渠道平台。你又会发现,以Shein为例,它说是一个渠道,实际上是变现了整个中国的产能、供应链优势,向全球输出。大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就是你能够变现的资源规模有多大。Shein和 Zara 的区别是什么?最核心的区别是 Zara 的供应链是在欧洲,Shein供应链是中国无数的小工厂,Zara怎么能比呢?

这三个当中,产品出海肯定没前途,品牌出海你得够获得自己定价权,渠道出海成败取决于以谁为肥料,靠什么样的肥料滋养你,让你可以向全球输出。

【彩蛋】铅笔道:你今年看了哪几本不错的书?

梁宁:今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叫《四时之外》,它是一本讲中国艺术的书,关于中国人的生命观。我买了好多送人。

本文仅为口述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铅笔道立场,亦不构成投资建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