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裴丹:大模型与智能运维的融合

清华教授裴丹:大模型与智能运维的融合
2023年12月08日 17:21 爱分析ifenxi

大模型时代下,有4个运维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比如大模型落地运维场景,面临哪些技术挑战?与较为成熟的 AIOps 小模型有什么关系?面对百模大战的情况,如何选择大模型的底座?以及近期、中期、长期有哪些落地的应用?

今天将为大家带来个人的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

分享嘉宾|裴丹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内容已做精简,如需获取专家完整版视频实录和课件,请扫码领取。

01大模型时代,智能运维的变化与趋势

以上面左图为例,在大模型之前,我们有很多还不错的工具,但实际操作起来跟决策者之间有一个鸿沟,因为它操作起来是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不是很方便。但是到了大模型时代,决策者或者资深专家是能够现场决策的,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跟智能运维的工具所结合。

上面右图可以类比当前智能运维领域现状:我们现在有不少大模型的AIOps工具,可以类比于星球大战电影里R2-D2机器人,可以实现遥感、遥测、操作、处置等各种能力,但缺点是不会说人话。星球大战的主角作为决策者,无法直接跟R2-D2机器人进行对话,所以需要一个大语言模型,也就是中间的金色机器人,专门做翻译,实现让已有工具说人话的希望。

在此基础上,除了要说人话,AIOps还需要把语言模型和各种小模型工具有机的整合。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上图右上角有很多的运维场景,左下角有很多不同模态的运维数据,面对复杂的场景,多模态数据和实时数据的数据关系,取决于拓扑等多种依赖关系数据。

这种组合出来很多工具,表面看起来能力还蛮强的,也用到了AI,但是实际上它只是解决非常聚焦的一小部分。小模型众多,除了说人话以外,能不能把这些小模型工具有机的整合起来?是落地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大家关注的。

不久之前,比尔盖茨在博客发表了一篇文章,核心内容提到 AI Agent 即将彻底改变人类使用计算机的方式,会有各种各样的AI助手帮你定差旅、做各种事情。那么落实到运维领域,这种智能体可能是助理、教练、顾问、参谋、内部专家等等,但是要落实到这样的角色上,绝对不是说简单的翻译能力,一定是具备多重且复杂的能力。

这是一篇英文版的学术论文,他试图总结智能体的概念。大语言模型只是左上角的一小部分,而框内的整体是一个智能体Agent,它会跟外界进行实时的交互,除了对话以外,还要感知世界、了解世界、采取行动干预世界。

将上述关系抽象出来,就是右边的流程图:感知世界、做出判断、做出选择、进行执行,然后再重新感知,这就是智能体大概的概念。

那么大语言模型落到运维领域,就需要运维的大语言模型:

  • 具有语义记忆,也可以认为是各种结构化的知识,包括基于知识图谱的方式,或者拓扑数据库的方式,来存储语义知识;
  • 具有情景性记忆,类似于历史数据中的历史工单、告警、操作记录等;
  • 同时需要支持各种决策,比如要做排查故障,类似医学一步一步排查,需要包含决策的机制;
  • 可以实现感知,比如一个人形机器人,要有视觉和听觉,对于运维来说,要针对不同模态的运维数据,有各种算法等等。

总结后会发现,过去说的智能运维的小工具,在智能体的架构里面,可能有些是 plug-in、有些是知识、有些是随机文档或情景性的数据、有些是逻辑等等,这些整体构成大的智能体。

02百模大战,各个底座大模型的性能评测

我们针对主流的大语言模型做了统一测评,形成了一个榜单。将大模型在我们的GPU集群上进行系统性的评测,比如说 Zero-shot,3-shot,然后再加上思维链,和其他的机制。

上图是评测的结果,在运维领域联合中兴、华为、腾讯、联想等十多家机构出了一万道题,从结果来看基本分成三档,GPT 4和GPT 3.5属于第一梯队,中间部分属于第二梯队,更早期的一些版本属于第三梯队。

运维的细分领域中,会发现结果还是有参差不齐的地方。所以大家会存在一些困惑,大模型底座是怎么选?通识大模型听不懂运维语言,那能听懂运维语言的大语言模型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参照现在的大语言模型,在行业应用中基本上分三层:第一层是大模型的底座,第二层是行业的大语言模型,第三层是私有部署的大语言模型,有些行业领域会认为第三层是面向场景的,基本差异不大。

03运维领域大模型应用的不足和挑战

首先,大语言模型在运维领域的普遍落地中,需要避免过于乐观,因为它还存在不少的技术挑战。

1)运维领域,对错误容忍度低,需要尽量避免幻觉产生;

2)垂直领域内判断答案对错的标注门槛比较高,想进行微调,得请专家来提供标准的问答;

3)对于结果要求必须可解释性强,又要支持低开销的私有部署;

4)落地过程中运维语料还有不足,特别是私有语料,质量和数量都不足;

5)针对存量中大量的结构化知识怎么融合,大语言模型无法直接处理结构化的、多模态的、实时的数据;

6)如何结合大量存量的运维工具。

同时,也要避免悲观,前述所有的技术挑战都有技术思路可以解决。

1)为了避免幻觉和做到可解释性强,可以通过检索增强,增大显式知识占比,类似知识图谱的方式。具体操作可以有思维链、思维树、思维图、知识图谱。同时为了增强可解释性,要用“有据可依”的生成策略提供可解释性;

2)严肃语料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由易到难课程学习的方式进行训练;

3)私有部署开销低,以及私域数据的数量质量不足,可以在刚才说的模型分层中,在第三层尽量不做预训练,甚至微调都要谨慎,因为可能各方面资源和数据都不够,然后在公域数据做运维的预训练,微调一部分的提示工程,把它做到尽量的好,再私有部署。检索结合本地知识库,文档提示可以作为便捷的知识工程手段,同时在实际进行推理的时候也需要资源,通过降低模型的精度,从而降低私有部署的推理开销;

4)在底座选型的时候,尽量与开源大语言模型的底座解耦,将来万一要做底座替换的时候,只需要付出重新训练的成本,但是之前所有的探索可能都是能够保留、积累、沉淀下来的;

5)对于结构化、多模态、实时数据的处理,可以有专门的多模态基础模型群、AIOps结构化大模型;

6)关于结合自动化运维工具,可以利用智能体的方式,把已有的工具结合在一起;

这是大致的思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其实不求全面开花,而是小步快跑。

04运维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举例

有了大语言模型,近中期应用的定位,我认为可能以助理、教练、顾问、参谋这种方式,不做拍板、不做决策、不做处置,只提各种建议。中长期的应用,可能变成了内部专家,可以做一些处置和决策拍板。

应用1:数字化运维助手

这个助手只是问答,不直接对接数据,甚至可以从某个工具里截屏发图给他,但是不做直接的数据对接,只是对类似排查故障的决策树,对这种结构化的知识进行检索。

用户可以问运维助手,故障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运维助手对着决策树,一层一层的问下去,一直到最后发现是某个问题,就可以看直接怎么处置。

应用2:私有文档的问答

大多数企业都有大量的运维排障文档、应急手册、产品手册、API 文档等等,但是其实使用的效果都不是很好。结合大语言模型,希望能够把文档统一通过大语言模型问答的方式获取。

这里不是单个文档上传后,可以进行单个文档的问答,而是针对所有的问题,把所有的文档结合在一起,介于检索增强的方式,同时生成策略要有据可依。

应用3:脚本解读

对存量的脚本进行文字解读,这个脚本可以是SQL、图SQL、日志查询语句、命令行的脚本、配置,可以用于培训,新员工进来之后,节省高级别的专家时间,提升效率。

应用4:数据注释

例如系统提示告警,产生了一段日志,里边有各种字段,那对它进行有效的解释,这里用自然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应用。

有很多工具,比如告警工具,国内、国外都已经在做这个工作了;在安全领域,有很多安全的设备,告警也都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我觉得这个是切实可行的。

应用5:近中期与中长期应用

近中期的应用,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变成各种的查询,可能是企业内的API,也可能是公网的API,也可以是生成SQL,生成图SQL 。这里相对前面的应用来说会稍微谨慎一点,数据要标准化,工具接口要标准化。因为从脚本和配置进行解释,差一点关系不大。但是反过来,像 SQL 这类参数差一点,可能结果是不对的。

再往后的应用,就可以结合前面说的智能体了。

前面是为单个的工具进行增强,那如果有一个复杂的任务,基于大语言模型,对实时的故障工单进行自动的生成。这里展示的是谷歌 SRE 那本书里面的内容,比如现在出了一个故障,现在事故的实时故障文档里面,自动生成了一条记录,过一会儿这个系统做了一些操作,它再自动的生成一条,大致判断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正在进行什么排查,但是还没有结论,一直继续,直到这个问题被解决。

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它一定是智能体的感觉,需要结合大量已经拆解的工具、智能运维的算法、结构化的语义、知识图谱,以及场景化的小算法,再进行结合编排,然后推理、交互,有时甚至需要干预一下,然后看看结果怎么样,再回来判断。甚至有些检查是触发式的,要跟外界交互,最后输结果。

AIOps小模型的工具,在大模型时代是一个共生、互相促进、互相补充,最后构成了大模型时代智能体的解决方案。

05大模型在AIOps领域的应用落地路径总结

面对运维大模型,仍然面临不少挑战,需要避免过于乐观,但同时这些挑战也都有解决方式,也要避免过于悲观。

应用的定位建议先从助手开始,可能是帮着做一些工作,然后是培训的教练、顾问、参谋,最后是内部专家。上面也举了一些近期的例子,比如数字化的运维助手、私有运维文档的问答、脚本解读注释、运维数据注释等等。对于近中期,单个运维工具可以进行自然语言交互增强。对于中长期,基于智能体编排多个工具,完成更复杂的运维任务。

整体而言,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大模型的时代已经切切实实的到来,我们需要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它是大势所趋,前景非常可期,机遇挑战并存,同时我们也需要协同创新,以用促建。

裴丹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运维(AIOps)。裴博士在美国UCLA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加入美国AT&T研究院担任资深研究员、主任研究员。裴博士在智能运维领域发表了约200篇学术论文和30多项专利授权。他是CCF AIOps算法挑战赛的创办者。他目前是计算机网络领域旗舰期刊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的编委,并曾担任IEEE计算机网络领域旗舰会议ICNP 2022的技术程序委员会主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