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中国新说唱》审片会:剧情式真人秀是怎样炼成的 | 对话陈伟

探班《中国新说唱》审片会:剧情式真人秀是怎样炼成的 | 对话陈伟
2019年07月09日 23:35 三声文娱情报站

作者 | 江婧怡 张友发

采访 | 张一童

编辑 | 申学舟

上周《中国新说唱》更新,又停在最揪心的地方结束。

大傻和Capper高吼着“庐山升龙霸”,获得制作人的4 PASS成功晋级,此前和大傻有beef的杨和苏紧接着被安排上场,歌还没唱、合作赛的搭档没有公开,只是留下一句狠话:“我们都不是那种特别会喊话的人,但是我们也会生气。”

节目里满溢的火药味也感染到了屏幕另一端,弹幕里哀嚎着“恶魔剪辑上线”、“给剪辑寄刀片”,电视剧般的跌宕走向和悬念设置使这档延续了三年的网综如今依旧充满话题点。“第一年大家是看新奇,没见过,第二年是想看这节目还可以再怎样,到第三年呢?”爱奇艺高级副总裁、《中国新说唱》总制片人陈伟说。

2017年,陈伟的团队以2亿元的投入打造的《中国有嘻哈》成为那年夏天的爆款,也开启了超级网综的时代。沿袭《中国有嘻哈》剧情式真人秀的制作方法,爱奇艺又先后制作了《热血街舞团》、《机器人争霸》、《中国新说唱》等高热度网综。

事实上,陈伟是国内少有的既有内容能力,又有资源整合能力,对市场趋势判断也极为敏锐的总制片级的综艺人。在《中国新说唱》上线前,《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受邀参与了节目第三期的审片环节,试图从幕后剪辑这一截面去还原,这档已经做到第三季的剧情式真人秀是怎样炼成的。

01 | 剧情式真人秀拼的是手艺

顶着前两季的光环,《中国新说唱》在今年夏天再次下场竞技。但与两年前不同的是,如今综艺市场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节目的压力不再来自于同类型的音乐类网综的竞争,而是来自更多维度娱乐产品对用户时间的争夺,也因此,《中国新说唱》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从众多的娱乐方式中争取用户的娱乐时间。

“我并不想要,也不可能去秒杀别人。”陈伟认为,不论是长视频、短视频,还是其它娱乐产品,可以满足用户娱乐需求的产品正变得越来越多,“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用高品质的内容,让用户愿意在一天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地分配时间在我们的产品上。”

这要求综艺节目在制作上更加极致,其中后期剪辑是关键环节之一。

自2017年《中国有嘻哈》首创剧情式真人秀以来,爱奇艺在《热血街舞团》、《机器人争霸》等内容上都采取了这一方法,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不少国内综艺也都开始在拍摄和剪辑时或多或少地使用这一方法。

在剧情式真人秀的框架下,要求综艺节目能够在拍摄环节积累海量素材,在剪辑环节将素材故事相对自然地串联成自带剧情线的真人秀。因此,团队需要在前期的规则制定、流程设计,以及后期剪辑等环节下很大功夫。

剧情式真人秀与传统的表演类综艺的一大区别是,传统表演类综艺有主持人或者旁白可以对流程进行把控,但剧情式真人秀必须通过对现场发生的事的编排和剪辑,让它们自然而然地衔接,成为一个具备剧情线的内容。

《三声》在参与的第三集审片会上看到,60秒的1v1 环节从往季规整的舞台搬到了更为街头的野球场,且加入了挑战的设置。这都为故事的发生和延展做出了铺垫。比如,在1v1环节开场时,出于把控节目流程、推动现场拍摄有序进行的考虑,总导演车澈会说诸如“下面有请选手入场”这样的串词,但在后期剪辑中,陈伟倾向于弱化这些cue流程的部分。

“剧情式真人秀的所有故事都是自然发生的、自成逻辑的,而不是通过cue流程来实现的。”为了超越按流程推进的线性逻辑,向更深层、更具故事性的逻辑挖掘,陈伟及其团队在审片过程中,苛求每一个镜头的选择和编排,并在剪辑过程中思考:“切这个镜头有原因吗?有意义吗?很特别吗?”在陈伟看来,剧情式真人秀的剪辑中,一大准则就是镜头的使用能否推动氛围更极致的呈现。

另一个与传统表演综艺的区别则在于,以往“选手表演+制作人评价”的流程模式不再适用。在功夫胖与杨和苏对决的粗剪版本中,镜头更多地给到了吴亦凡、潘玮柏等制作人身上,但陈伟却指出希望减少这类镜头的使用。

“制作人的特写除非与接下来或之前的剧情有关联,或者选手与制作人之间本身关系是有特殊性的,否则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反应镜头。”陈伟解释说,野球场是一个极具街头氛围的场景,在这个环境下,场上所有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从镜头处理上应该抹去制作人特殊的身份,让他们尽可能地融入到选手中去。“给特写要有理由,而不是随便给,那就会破坏我的感知。”

在最终播出的节目中,更多的镜头切给了功夫胖、杨和苏、与选手有关联的rapper。剪辑上更多融入选手的现场反应,制作人的出场更多囊括在远景和全景镜头中,特写总共不过10个。节目组以最符合年轻人街头文化的剪辑方式,营造一种更接近街头battle的氛围,这种热烈的气氛也使观众从遥远的观看、观赏者变成参与其中的围观者,心理距离上与比赛现场更近了。

陈伟曾以做菜类比综艺节目的再加工,希望后期环节成为节目的核心价值之一,为节目创造赛制设计和比赛结果之外的看点,以强剧情吸引观众。很大程度上,这也是陈伟及其团队以及《中国新说唱》的底气所在。

“我没有垄断这个食材,我拼的是我的做菜手艺。你来吃我这道菜是因为我烧得好,并不是说你在别的市场上买不到这个菜的食材,你只是买不到这道菜。”

02 | “一切都要靠我们一点点去拿捏”

第三期福克斯出场的时候,潘玮柏评价他“好像周星驰电影里面的人物”。

一身豹纹衬衫、宽牛仔裤搭灰绿色西装,打扮得不像个rapper,实力深浅也捉摸不透,但福克斯一开口,却以5:0的成绩淘汰了上海说唱的代表人物KDAZY俞天时。这一伏笔甚至可以追溯到海选时福克斯被制作人吐槽的蓝色“塑料”风衣。

福克斯的突围得益于剧情式剪辑欲扬先抑的刻画方式,在前期强调其游移于说唱主流的一面,围绕他设下的悬念在比赛中揭开谜底,反衬出福克斯获胜的“意外”——青铜变王者的反差剧情一下子把福克斯推向台前,由前两期的默默无闻小角色,一举冲上说唱红榜第三名。

虽然在剪辑设置上有所侧重,但福克斯本人从性格到行为方式,都并非节目组有意为之。“福克斯在说唱圈是有名有姓的rapper,只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有多厉害,包括制作人也不知道,他们也是通过这场比赛才对福克斯有了改观。”陈伟解释说,节目组只是做了前期的铺垫、后期现场氛围的烘托,“这些都是事实,我们只是用了讲故事的方式,把这个点渲染出来而已。”

Kafe.Hu和西米的60秒对决也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剪辑手法。《三声》在审片会上看到,拍摄时,是制作人先选择了Kafe.Hu,然后他在选择了西米作为对手,因此Kafe.Hu的表演在西米之前。但由于节目此前的内容对Kafe.Hu这一人物已经做了较强的渲染,陈伟建议剪辑进行顺序调整,让西米先表演,将制作人渲染Kafe.Hu的部分放到了后面,把故事反着讲,以调整叙事的节奏感。

除此之外,氛围的烘托还体现在更多的层面,其中,现场观众、其他选手的反映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以往对表演类综艺的剪辑中,后期经常会从其他场次或同场次其他时间点去找观众感动、愉悦、惊讶等反应镜头,2017年甚至有过关于综艺使用职业观众的话题讨论。但活跃于综艺制作一线十余年的陈伟很早就明白,这招对现在的观众已经不起作用了。

无论是在60秒1V1 battle的野球场,还是合作赛的等待室,聚集在一起的rapper们都会对比赛的进程做出很多真实反应。在审片时,陈伟也对剪辑团队强调,现场的反应镜头应该从“同一时空”去寻找。第四期PM小丑和守卫临时加赛的freestyle比拼甚至把赛程全权交到了选手手中,用分贝决定胜负,足够地下的比拼方式也带来了现场足够炸的气氛。

这种方式的实现得益于《中国新说唱》庞大的素材量。早在2017年的《中国有嘻哈》时,陈伟就曾表示节目素材的使用比例约为1400:1到2500:1。在这样海量素材的前提下,剪辑团队无需瞎编和套路,他们只是需要从中寻找最好看、最极致的那个镜头。

Real,既是《新说唱》对说唱精神的理解和还原,也是剧情式真人秀剪辑的基石。在陈伟看来,创作真人秀的核心不是剧本和人设,而是能否将真人秀的氛围营造到极致。“在这个氛围里边,人就能够把他的性格、行为发挥到极致,当他的性格和行为发挥到极致,只要后期不蠢,就能够把这个还原在后期的作品里面,还原到他该有的那个样子。”

从2017年的《中国有嘻哈》,到2018年的《热血街舞团》,再到今夏的《中国新说唱》,爱奇艺已经在剧情式真人秀这一领域有了相对成功的探索和成熟的经验。与此同时,陈伟和团队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把握真人秀剧情化的balance,其中包括剧情的量如何把握,选秀正确如何烘托,赛制如何设计等。

“我们创建出一种制作工艺,并不表示我们在创建出它的第一天,就对它掌握得如火纯青。做中餐讲食盐少许、味精若干,这一切都要靠我们一点点去拿捏。”陈伟说。

以下是与陈伟对话的部分内容,经《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整理:

第三年的创新压力

媒体:这一季最大的制作压力来自哪里?市场环境还是内容机制?

陈伟:都不是,更大的竞争压力并不来自于同题材综艺,而是对用户娱乐需求的时长分配的争夺。用户的娱乐时间在增长,可以满足娱乐需求的产品也越来越多。我们需要用高品质内容抓住用户的心,让大家把有限的娱乐时间尽量多分配在节目上。

媒体:现在一档综艺,一个特别的片段用户大概率会通过微博来观看,这种情况对平台综艺的制作方法,还有未来的内容形式上有什么影响?

陈伟:我们今年对中国新说唱市场推广过程,就是对刚才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放出大量内容,节目海选现场选手拍的视频一直在扩散传播。

大家有这种需求,堵是堵不住的。节目组需要做的是大面积剧透的情形下,让剧透对节目产生更大的正向帮助。方法很简单,就是提高节目的完整性和用户对内容的强粘性。用户看完短视频剧透之后,仍很想知道正片会呈现什么内容。

我们的自信来自于剧集式真人秀的制作模式,越强的剧情,越不怕被剧透,当节目的再加工成为核心价值时,就不怕剧透。

媒体:今年好像没有真正大爆的综艺,是大众这个爆点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还是制作者无法掌握大众的爆点,新说唱是怎么定义核心受众的?

陈伟:小即是大。小众文化可以有加引号的优越感。年轻人要的是与众不同,喜欢说唱时,在人群当中是不同的。当所有人都喜欢说唱的时候,我就要去找不一样的东西。

就这种需求来讲,所谓的小众需求在年轻当中的需求其实是大。我建议不要将圈层和大众的对立起来,在这个时代其实圈层即大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就是圈层和圈层。

媒体:你怎么看待综艺在圈层和大众之间的平衡?

陈伟:当圈层人人都叫好的时候,你就出不了圈。我们就是一直被骂,不是被大众骂,是被圈层骂,然后骂着骂着声音小下去的,因为圈层发现它变得大众化,然后一大部分人的生活创作环境发生巨大的改变,大众化压力下作品的提高变成最本质的需求,因为这不再是一个小圈层的问题。

媒体:剧情式真人秀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方法之一,除了《新说唱》系列,在爱奇艺的其他节目中也有很多使用。但不是每一个节目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播出效果,比如《热血街舞团》就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内部如何复盘这个项目?在方法论上怎样调整和平衡?

陈伟:其实这有点像做菜。中餐的食谱没有定量,常常是“食盐少许,味精若干”,中间需要一点点去拿捏。我们创建了一种制作工艺,但是并不表示我们在创建的第一天就已经掌握得炉火纯青。

《热血街舞团》的实际问题可能不在于剧情量的多少出了问题,真正的问题出在我决定用团作为才艺表演的载体,但是剧情往往是个人个体命运的线性表达,这两者其实是相对割裂的。

但这里确实有balance,无论是在大的逻辑上还是在具体剧情的使用上,它的核心我们叫它“选秀的正确”,就是大家最终是为了看什么,其实就是我不知道你,然后发现你很厉害。剧情不能概括一个人在才艺上的厉害,但是剧情可以烘托,比如说爆音的东西非常好,但是如果没有小鸭哥的衬托,大家可能就不会觉得爆音很厉害。

所以剧情式真人秀一定是对的,但是问题在于剧情的量的多少。越是大家熟悉的题材,剧情的量应该是越少的。越是大家不熟悉的题材,剧情的量应该适当性的增加,去帮助大家理解。相比街舞,对于观众而言,说唱的标准更难理解,所以需要用剧情去帮助理解,烘托出谁好谁坏。

「新说唱」如何改变说唱

媒体:当节目做到第三年,为说唱文化带来了哪些改变?

陈伟:以前说唱音乐在一部分年轻人中流行,另外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说唱文化带动的潮流文化,但是相互不了解。在《中国新说唱》这三年的带动下,大家开始把说唱和潮流文化联系起来,知道自己喜欢的潮牌是基于说唱文化基因。

我们节目和平台80%的用户是年轻人,我们挖掘他们喜好背后承载的文化,在长视频节目、线下和IP衍生等方面,深度地跟他们交互,无形中推动了说唱文化的进步。

媒体:这种进步如何体现?

陈伟:用户期待每年都在上升,对选手的要求也在提高,不单单是技巧,还有个人风格和音乐性,这会让这个文化更加扎实。

以前知道说唱的人少,rapper玩点什么大家都觉得新鲜。现在大家能分辨什么是真正有品质的beat,希望在平台上看到更好的作品,这对文化是一种反向要求,要求所有围绕着文化的创作要素都得进步。

媒体:当用户对说唱文化反向的塑造发生时,平台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陈伟:我们给这些rapper开训练营,包括beat创作、音乐制作、舞台演出、心理的训练和公众宣传的训练。让rapper在社交平台,通过自己和作品来推广说唱文化。

中国说唱起步晚,一直在小范围的发展。当我们把它推到一个主流层面的时候,需要造血功能跟得上。中国缺的不是好rapper,而好producer。我们做刺猬兄弟,找好的producer来,让歌手的技巧承载在更高水平的制作上。

这些行为不是最开始就完全规划好的,是发现需求越来越多时候才开始着手。我们承担该承担的责任。之前有些媒体片面理解车澈的一句话:“我不对说唱文化负责”。其实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个责任我们没有能力全负,但我们尽其所能。

媒体:你觉得现在国内的rapper人才足够?

陈伟:够,第三集或者第四集你会看到很多黑马出来。有些说唱只玩了一年,也能让知名rapper感到压力。这回一千人的海选,真的属于原本说唱圈的知名rapper也就十分之一。

说唱本身就有肥沃的土壤,它是年轻人喜欢的文化形式,就算不推广,他们也喜欢这个东西,水平也不低。现在我们坚持了三年,让《中国新说唱》变成主要的舞台。第一年做需要通过厂牌,现在振臂一呼,热爱说唱的都来了。

媒体:很多人都是从地下走到台前,是否会有偶像化的趋势?

陈伟:都有。百花齐放才最好看,我做大众传播,不喜欢圈层各自圈地自萌,那个很狭隘。我希望有意思的东西根据特长融合起来。

“让年轻人变成年轻人”

媒体:这一季回到更街头的状态,是因为剧情促成的还是别的考量?

陈伟:它们自然发生,刚好被记录下来。还原真实是真人秀应该做的,我们要遵循影视创作理论,该有的冲突要有的,没有冲突就是一碗白开水。

但冲突要集中在节目本身该承载的才艺上。我觉得你的才艺不够硬,所以1V1battle见,这是一种良性的竞争。监管部门不是不允许戏剧冲突,只是戏剧冲突不应该是人身攻击,音乐比赛冲突集中在比赛层面,没有问题。

媒体:节目一直强调说唱的原生文化性,今年的环境下强调这个是安全的吗?

陈伟:我们已经不是第一年做这个题材,猎奇性已经没那么重要。节目展现的是对年轻人有个性的表达,这很正常。年轻人如果都很中庸,就不是年轻人了。

我一直很认可一句话,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回馈群众。对应到青年题材,就是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艺表达方式来回馈年轻人。他们内心呼唤的东西就是这样直接、个性的表达,不中庸不圆润。

媒体:对于现在综艺节目的创作,应该如何平衡价值导向和节目的观看性?

陈伟:创作环境要求创作者不要走偏,只要没走偏,任何题材都可以做。说唱文化早期发展的时候,大家可能有偏见,我们的任务是让大家消除这种偏见。

我们没有避讳任何的东西,而是让年轻人变成年轻人。年轻气盛是年轻人的特质,我们制作人可以给到他们人生经验,有beef通过作品解决。所谓的导向不是喊口号,而是通过作品言传身教地告诉年轻受众。

一切都应该生动而不枯燥。坚持核心价值观也是一样,应该是生动地坚持。

媒体:从第一集看到很多熟悉的选手,新的选手都在哪几集?

陈伟:每集都会有很多,我不可能在第一集让所有主要人物出场。有些人的出场意味着新旧交替,一个新人都不知道他是谁,但和有实力的rapper一场对决,就奠定了青年少侠呼之欲出的剧情。我们的场地新人很多,他们有一种心理,干翻一个老英雄就是一战成名,所以他们专挑有名气的OG来battle。

媒体:回到作品,上一季有些歌没有唱是害怕大众不理解,这一季的标杆还是和上一季一样吗?

陈伟:这一季对作品的品质要求会更高,其他还是根据用户需求走,用户需求会变更高。对于作品,我希望能多样性,跟着用户的需求走,最终达到浅显易懂,因为要大众化。

比如杨和苏,你们一听就明白他比以前进步很多。我们看了两年节目,对说唱的好和不好有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下,我们知道他在进步,如果是2017年,观众看节目不会知道他的水准好还是坏。

媒体:此前有说过今年要更real,你觉得今年的节目和去年比real在哪里?

陈伟:real还原到这个节目,就是本该呈现出那个样。年轻、张扬、有态度,这个特别直接的、年轻的方式。

real是真实,不是冲突。diss是吐槽,但要槽之有理。我们有自信也有这个能力,既保证文化的年轻态,又保证三观。我们这一代创作者的责任不是迎合,而是引领,把还处在混沌状态当中事物的闪光的东西拎出来。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