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司法部正寻求将Chrome浏览器从谷歌剥离的这个消息传出后,已经平静了许久的浏览器市场就如同平地起惊雷,当“老狮王”可能会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落幕时,有些厂商就开始蠢蠢欲动了。日前有消息称,OpenAI或考虑通过推出一款基于AI聊天机器人的自研浏览器,来对谷歌发起正面冲击。
据悉,OpenAI的浏览器可根据用户需求自动检索网络,快速提供最新信息及网页链接,并借助第三方搜索供应商的技术和合作伙伴的内容,来满足用户对于相关信息的需求。一旦这个消息被证实,也就意味着OpenAI与谷歌的对抗将从基座大模型延续到搜索、再扩展至浏览器,双方实质上已经形成了的全面竞争关系。
那么问题就来了,OpenAI的自研浏览器到底会以何种方式落地?毕竟开发一个浏览器的工程量,说大可以是鸿篇巨帙、说小也能够微不足道,谷歌研发Chrome是其中一种,号称“自主国产”的红芯浏览器则是另外一种。当年的红芯浏览器号称开发了Redcore内核,能够与微软IE的Trident、谷歌Chrome的Blink、苹果Safari的Webkit、火狐的Gecko并列。
然而遗憾的是,红芯浏览器的Redcore内核并没有经受住检验,有好事者对该浏览器解压后最终得到一个Chrome文件,其版本号是49.1.2623.213,正是Chrome最后一个支持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版本。换而言之,红芯浏览器与QQ浏览器、360浏览器类似,都是基于Chromium封装的产品。
没错,自研浏览器其实也有很简单的路径,只需要套壳开源的Chromium、就能轻松获得一个浏览器。然而这种方式与OpenAI一直以来展现的高技术力形象,又不太匹配。所以如果OpenAI想要挑战高难度,恐怕就只有重走谷歌的老路,一如当年后者从Webkit上魔改出Blink一样,从无到有开发一款浏览器。
要知道,谷歌在开发Chromium内核时,调集了超过千名程序员一年、研发工资近3亿美元,代码接近2400万行,从项目规模来说已经接近半个Windows操作系统了。那么为何浏览器需要如此大规模的代码来支撑,其实原因就在于浏览器内核或者说渲染引擎,是负责对网页语法的解释、并渲染网页,既要兼容各种网络协议和网络组件,还需要保证性能。
更为重要的是,在经过了将近30年的发展之后,浏览器已经走向了操作系统化,谷歌的Chrome OS就是其中的典型,也就是说浏览器的底层结构在往操作系统架构这个方向发展。如今的浏览器已经极度复杂化,一个函数执行栈、一个事件队列、一个微任务队列已是标配,还需要引入多种编程语言的支持来简化渲染流程,使得渲染过程更加高效。
财大气粗的OpenAI显然并不缺资源,但在这里技术还只是次要因素。如若不然,微软也不会在坚持多年后放弃自家的EdgeHTML、转投谷歌的Chromium。因为浏览器内核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最大的难点就是承载的网页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地测试各种环境、各种情况,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水磨功夫。
更何况,如今开源的Chromium生态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谷歌为中心的垄断联盟,全球web开发者几乎都加入了这个生态,OpenAI又要如何挖墙脚呢?当然,假如OpenAI真的选择不拿谷歌的“一针一线”,其实在自研浏览器这件事上也有捷径,那就是捡起Mozilla十年磨一剑的Servo。
Servo是用Rust作为主要开发语言开发的现代浏览器引擎,只可惜由于火狐浏览器的江河日下,现在Mozilla的财务状况已经不足以维持浏览器引擎的研发。2020年的疫情更是成为了压倒Servo的最后一根稻草,Mozilla方面已经解散Servo的开发团队,并将其转给Linux基金会。所以OpenAI如果要以Servo为基础来自研浏览器,或许会是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在以上的三种路径中,OpenAI最有可能的一个选项却反而是套壳Chromium,而非看起来更能展示技术实力的纯自研。因为OpenAI当下的头等大事并非秀技术,而是实现从非营利向营利结构的转变,商业化才是当下他们的重中之重。事实上,OpenAI要做浏览器,主要是与目前泛滥的AI浏览器插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今打开Chrome应用商店后就会发现,它几乎已经被AI概念淹没,使用OpenAI API的套壳插件可谓是泛滥成灾。有相当多的AI产品已经从网页转换为插件,从打开网页才能用变成打开浏览器即可使用。虽然浏览器插件这个市场相比App确实要小得多,但这并不代表它不重要。只不过从OpenAI的视角出发,谷歌的Chrome如鲠在喉,打造属于自己的浏览器是有必要的一件事。
因此无论是从那个角度来看,OpenAI完全自研浏览器的ROI都是负数,但开发浏览器讲一个商业层面的新故事,对于OpenAI来说很有意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