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年初举行的CES期间,NVIDIA方面久违地带来了GeForce RTX50系列消费级GPU,而且一口气同时发布了桌面版和移动版的多款型号。
关于RTX50系列的技术特征,此前我们三易生活此前已经在《英伟达RTX 50系列解析:用AI颠覆一切旧规则》进行了相关分析。简单来说,在经历了从Titan V到RTX40系的四代产品迭代积累之后,NVIDIA如今第一次从硬件底层架构级别上喊出了“神经元渲染”的口号,将基于AI算法的画面生成功能提升到了此前从未有过的优先级。
根据当时官方公布的相关信息来看,在基于“神经元渲染”的DLSS4等一系列相关技术的加持下,即便是RTX50系列里的中高端型号,也可以在部分游戏里表现出超过前代RTX4090的性能表现,不得不说确实令人感到非常兴奋。
不过大家也都知道,由于现阶段“神经元渲染”才刚刚公布不久,就算是以NVIDIA的行业地位,也不可能马上使得其就能够普及到大量的主流3A大作和网游中去。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既想要马上体验到新架构威力,但又同时依然想兼顾传统光栅性能的部分玩家来说,现阶段还是得在RTX50系列里尽可能选择定位更高、基本规格更强的“旗舰款”。
很显然,NVIDIA也明白这一点,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三易生活选择了来自索泰的GeForce RTX5090D 32GB Solid OC,作为RTX50系首个评测对象的原因。
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去年的“RTX4090D”在流处理器规格上相比RTX4090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不仅引发了一些争议,也造成了部分玩家不惜花重金“求购”原版的现象。
不过RTX5090D的情况就发生了改变。从目前公开的技术参数来看,RTX5090D拥有与RTX5090完全一致的21760个CUDA核心,辅以32GB的512bit GDDR7显存,包括它的RT核心、Tensor核心、以及内部L2缓存的规模,还有像素填充率、纹理填充率、显存带宽等硬件参数,与RTX5090都毫无二致。
当然,从产品名称上大家也能看,我们这次拿到的是一款“出厂官超”的RTX5090D。根据索泰方面公布的信息显示,这款GeForce RTX 5090 D 32GB Solid OC的出厂频率范围为2017-2437MHz,略高于默认的2010-2410MHz。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或许是考虑到目前单12V-2*6 16P供电接口的上限就是600W,所以索泰这款出厂标定功耗575W的旗舰显卡,最高只给到了4%的额外可解锁功耗上限。换句话说,大家可以手动让它“吃到”598W的功耗,从而使得其在实际游戏中可以根据负载和散热情况自动调整到更高的频率上去。
此前,我们三易生活已经为大家带来了索泰GeForce RTX 5090 D 32GB Solid OC的开箱视频,对于它的大体外观已经进行了展示。因此在这篇评测里,我们只会提到一些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发现的、更加深入的细节。
拆掉散热器之后,就可以看到索泰这款RTX5090D的PCB全貌。很明显,它比老黄当初在发布会上展示的公版RTX5090在PCB尺寸上很要大了一些,但依然塞得“满满当当”。
根据相关技术资料显示,Solid系列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承接了过去的AMP Extreme Infinity产品线,所以可以看到它使用了相当豪华的22+7相供电设计,以及全贴片的固态电感。
同时在所有的电感周围,索泰也堆满了POS CAP进行供电滤波,一切都是为了保证这款顶级旗舰显卡的纯净供电和尽可能高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仔细观察RTX5090D的核心可以看到,它的核心编号是GB202-250-A1,不同于海外版RTX5090使用的GB202-300核心。所以这一次的国内特供版本大概率还是在硬件上存在一些差异,不太可能仅靠VBIOS或软件进行“还原”。
装上散热器后可以看到,索泰GeForce RTX 5090 D 32GB Solid OC这次使用了完全不同于此前AMP Extreme系列的硬朗外观设计,外观配色为金色+枪灰色的组合,再配以大量的直线条格栅元素,组成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硬核审美风格。
在这幅散热器上,也确实有几个很值得讲一下的细节。
首先,是它这次采用的“ICESTORM 3.0”散热系统,包含了三颗带有外圈导流罩的风扇、巨量的镀镍热管、比前代大了34%的巨型VC均热板,以及大量的鳍片。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套散热设计看起来很像是过去那种会从散热器上下两端,以及机箱IO接口部分进行“三面排热”的设计,但实际上这款显卡的风道设计与公版RTX5090一样,主要是依靠散热器上下两端的巨大鳍片开口。因此也意味着如果大家使用的是那种显卡安装区域恰好与卡本身“等高”的机箱,可能就不利于这一代旗舰卡更好地进行散热。
其次,在索泰GeForce RTX 5090 D 32GB Solid OC背面可以看到,整块显卡的背板采用了非常精致的倒角设计,几乎所有的镂空区域都有进行抛光。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块背板确实有起到很明显的辅助散热效果,并非那种纯粹的“装饰性设计”。
除此之外,在显卡的“顶部”,可以看到被埋设在金色合金中框里的16pin供电接口。索泰这张旗舰卡为了强化供电接口的易用性,在靠近接口位置的PCB背部设计了一颗接口指示灯。只有当供电线完全插好时,指示灯才会随着显卡通电而亮起。如果供电线没有完全插好,那么显卡将不会启动,从而彻底避免了因为接口插接不完全所可能导致的发热和损坏隐患。
最后在显卡的IO区域,索泰GeForce RTX 5090 D 32GB Solid OC提供三个DP2.1b和一个HDMI 2.1b接口。从接口带宽上来说,这每一个接口都能支持使用高达8K分辨率的高刷显示器。所以对于追求极致大屏高刷体验的玩家而言,RTX5090D的接口规格这次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战未来”了。
接下来,我们进入对索泰GeForce RTX 5090 D 32GB Solid OC的正式评测流程。
考虑到RTX5090D这次的纯粹旗舰游戏卡定位,我们三易生活选择了由英特尔酷睿Ultra9 285K处理器、搭配DDR5-6400内存,以及PCIe 5.0 SSD的测试平台。
其中主板使用了华硕ROG STRIX Z890-E GAMING WIFI,并已经升级到目前的最新BIOS和微码。在我们此前的测试中显示,它解决了Arrow Lake-S处理器的游戏性能释放问题,因此完全可以作为现阶段的顶级游戏向PC测试平台使用。
与此同时,虽然RTX5090D的标定TDP最高不会超过600W,但一方面现在的顶级CPU、散热器,甚至SSD都不是“省油的灯”,另一方面CPU和GPU在实际工况下有时会存在着突发的瞬时高功耗,所以我们也为这套评测平台升级了来自海韵的Vertex GX1000电源。
为什么会选择这一套电源?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前面已经提及,虽然目前的显卡和CPU都可能会有超过其标定TDP上限的“瞬时高功耗”,但这种现象几乎都只发生在一瞬间,如果为此去选购1600W、甚至2000W级别的超大功率电源,其实是没有太多必要的。
毕竟在最新的ATX3.1和PCIe5.1电源标准里,已经涵盖了对于瞬时过载功率的要求。只要电源能够满足这两大行业标准,那么大家完全可以依然按照TDP的数字选择电源即可,无需担心瞬时高功率对于电源系统冗余能力的冲击。
接下来,我们进入对索泰GeForce RTX 5090 D 32GB Solid OC的理论性能测试环节。
首先,是3DMARK的各主要4K高负载场景得分。毫无疑问,RTX5090在所有的这些测试场景中,都跑出了量产消费级显卡有史以来的新纪录。
RTX4090历史成绩
RTX4090历史成绩
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认知,我们还对比了此前索泰RTX4090 AMP Infinity的测试成绩。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测试平台以及3DAMRK的版本发生了变化,所以这两者之间其实并非严格的对比关系。
即便如此,还是可以看出在同为索泰旗下顶级“官超”版本的前提下,RTX5090D的3DMARK光追得分大致比RTX4090高了28.9%、DX12 API下的4K图形得分领先幅度则是24.8%。
从3DMARK的PCIe带宽测试成绩来看,RTX5090D在典型工况下对PCIe接口的带宽需求大约在55.31GB/s以上,这不仅远低于PCIe 5.0*16接口的水准(128GB/s)、甚至也低于PCIe4.0接口的满带宽提供能力。换句话说,虽然RTX5090D可能是目前大家能买到的、第一款PCIe 5.0旗舰定位的消费级显卡,但实际上即便是使用更早之前的PCIe 4.0平台,对于它的日常性能发挥大概率也不会构成什么瓶颈。
接下来,我们用Geekbench 6测试了RTX5090D的计算性能。对比Geekbench方面收录的RTX4090成绩,RTX5090D的OpenCL通用计算得分提升大约在8.4%,Vulkan计算性能则上涨得更加明显、达到了27.3%。
除此之外,我们也用GeekBench AI测试了RTX5090D在DirectML API下的AI性能。同样对比Geekbench榜单里的RTX4090,结果是提升大约在6%左右。换句话说,与RTX4090相比,RTX5090D的纯光栅性能进步还是很明显的,AI相关性能虽然受限,但从现有的测试成绩来看,依然要高于满血的RTX4090。
接下来进入实际游戏测试环节。众所周知,RTX5090D这次的最大亮点是架构层面的“神经元渲染”,以及由此驱动的DLSS4 AI超分和插帧技术。但毕竟DLSS4才刚刚官宣不久,因此可能还是会有很多玩家对于新旗舰在传统光栅游戏,以及没那么新的光追3A游戏表现感兴趣。
为此,我们三易生活首先进行了7款游戏、共9个项目的帧率测试。所有游戏的画面分辨率都设定为4K,并将能打开的画质选项全部开启和“拉满”,从而充分体现RTX5090D作为当代顶级旗舰卡的“情绪价值”。
从实测结果来看,RTX5090D在主流3A大作中,已经能够维持4K超高分辨率+画质选项全拉满情况下的高帧率体验。由此可见,虽然新架构的确在底层就更强调AI的作用,但它的光栅化“硬实力”还是有着明显的上涨。
当然,大家都知道,RTX50系这次最大的看点,就是它在新架构加持下所带来的DLSS4 AI超分和多帧插帧技术。那么其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呢?
首先,在最新的测试渠道版本《赛博朋克2077》中,已经可以选择使用DLSS 3.5或DLSS4。在激活了DLSS4之后,也可以看到不同级别的帧生成档位。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DLSS4的“威力”,我们也加入了RTX4090作为参考的对比对象。可以看到,RTX5090D在不开启DLSS时,平均帧率其实已经接近RTX4090开启DLSS3.5自动档之后的表现。而RTX5090D仅用DLSS3.5自动挡、不开启帧生成时,在《赛博朋克2077》里的帧率表现甚至超过了RTX4090打开帧生成之后的效果。
对比DLSS4和DLSS3.5可以看到,RTX5090D转换到DLSS4之后,游戏性能本身就比DLSS3.5高出大约12.5%。更不要说DLSS4提供了从“插1帧”到“插3帧”的三种性能档位。全开之后,它的表现已经比完全不开启DLSS时暴增了6倍多。
当然,前面我们已经提及,目前原生支持DLSS4的游戏还不多,但NVIDIA针对这一点也提供了额外的办法。在最新版的NVIDIA App里,已经可以强行用DLSS4的配置文件去“覆盖”某些原本只支持DLSS3的游戏,并通过NVIDIA App去调节开启DLSS4之后的插帧等级。
以《漫威争锋》为例,可以看到DLSS4本身在相同的帧生成档位下,帧率比DLSS3高出10%左右,与《赛博朋克2077》的测试结果也相符。在将DLSS4的帧生成开到最大之后,相比完全不开启DLSS时,游戏帧率已经提升了超过2.5倍。要知道,这可是4K+最高画质设定的前提下,跑出来的帧率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比起GPU性能,实际上大家可能反而更需要担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可以提供4K 360Hz级别的显示器来体现如此高帧率的视觉观感。
最后,我们还用3DMARK和Furmark考察了索泰GeForce RTX 5090 D 32GB Solid OC在不同高压力场景中的温度和功耗情况。
首先是3DMARK的压力测试场景。这个场景其实就是自动地反复运行性能测试,由于画面不断变化,所以它其实会比较接近大家平时持续游戏的场景。
可以看到,在这个场景下,RTX5090D的负载几乎一直被拉满,而它的频率则一直稳定在2451.97MHz,温度也大致维持在75℃左右。对于一款标称功耗575W的旗舰显卡来说,这样的温度表现甚至可以说是意外地很有点低了。
相比之下,Furmark的“甜甜圈”测试压力更大,但负载也更稳定。所以可以看到显卡此时的频率降低到了2317MHz,温度甚至还低了1℃、仅有74℃。
除此之外,无论是在3DMARK、还是Furmark的压力测试下,我们手头这块索泰GeForce RTX 5090 D 32GB Solid OC,都没有观察到超过标定575W TDP的突发高功耗。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我们此前在电源选择上的理论依据,在实际使用中同样站得住脚。同时在制程本身并无明显进步、且TDP还大幅提升的前提下,能够将RTX5090D的高负载发热压制在75℃的水准,也足以说明索泰此次新旗舰产品线在散热设计上,确实做得极为出色。
虽然在此前的CES展前发布会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对于NVIDIA宣称的“RTX5070性能超上代旗舰”感到兴奋不已,但对于新技术的具体效果、适配情况等,大家确实也普遍是一头雾水。
通过此次对RTX5090D的实测可以看到,作为RTX50系首发的国内最旗舰型号,RTX5090D一方面客观上给出了比此前RTX4090D有诚意得多的硬件规格。另一方面,即便不依靠全新的“神经元渲染”,在传统光栅性能上它也依然能够明显超过前代旗舰RTX4090。对于现在就想购入新旗舰,享受当前顶尖游戏性能的玩家来说,至少是“不亏”的。
当然,作为RTX50系变化最大的核心功能,DLSS4确实可以堪称是“神奇”,开启到最大档位之后,少则接近4倍、多则6倍以上的帧率提升幅度,不得不让人佩服NVIDIA这几年对于GPU AI潜力的挖掘。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旦DLSS4未来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游戏适配之后,那么它也相当于会变相地大幅提升NVIDIA显卡的能效比。
毕竟相比此前450W TDP的RTX4090,RTX5090D的典型功耗说起来也不过增加了30%左右,但峰值游戏帧率可是能提升200%还多。如此一来,无论对于PC厂商还是游戏开发者而言,他们几乎都没有拒绝RTX50系、拒绝DLSS4的理由,毕竟它所带来的体验变革,确实是太具颠覆性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