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益,为什么值得每年超100亿人次关注?

互联网公益,为什么值得每年超100亿人次关注?
2022年05月31日 16:03 数科NA

导语:运动捐步、公益答题、爱心接龙、浇水种树……过去二十年,公益在互联网、数字化加持下,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互联网公益平台已成为聚合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实现人人可参与公益的入口,一张由善意编织的数字化网络正将公益力量凝聚在一起。

出品丨数科社    作者丨林木

恩格斯所著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展现了西方工业化初期的社会面貌:资本家一边不断榨取着工人的剩余价值,一边对工人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城市环境的污染熟视无睹。

他认为造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城市化、科技革命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导致生态矛盾的资本逻辑。经历了一系列思辨运动、改良调适后,西方企业得以反思,想要长久发展,就必须参与到社会共建当中去。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发表170多年后的今天,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早已从工业化变成了数字化,过去的种种认知教训成为数字化公益的底层逻辑出发点之一,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也在公益事业中日益凸显。

时至今日,当我们看到网上的求助信息,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求捐赠链接”。据5月召开的2022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数据:2021年通过互联网募集的总善款已接近100亿元,五年间增长了4倍;近3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

随着互联网普及与渗透,社会公益正在被数字化重构,数字不断攀升的背后是一场关于数字化的革命,其中也显露出互联网企业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01丨从公益到互联网公益

国内进入互联网公益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最早要追溯到二十世纪90年代的杨晓霞救助活动。

1994年夏天,年仅12岁的山东农家少女杨晓霞患上了肢体溃烂的怪病,不得不随父母从村卫生所、县医院到省城医院四处求医,但始终查不出病因。最后一家人辗转来到北京军区总医院,由于难以抑制的怪病,加上难以负担的高额医疗费,杨晓霞很快引发社会各方关注。

彼时,国内互联网尚处于商用阶段,Internet只有三条256k的链路,分别在清华、中科院和化工大学。有两位来自医学科学院的好心人士,整理了杨晓霞的病例,通过海外华人学者和国际友人在网络上的一些消息组和电子布告栏发布。

仅隔了7个小时,就收到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回复;两周内,收到了来自欧美、日本等世界各地的诊断建议和治疗方案邮件达500多封。

这场国际互联网求助引起巨大反响,在国内外的帮助下,杨晓霞的病因不仅被找到,还收到社会的87万元捐助款。这让不少人第一次见识到互联网求助的效率,甚至让很多人知道互联网的存在,1995年轰动一时的清华朱令案也受此影响,进行了网络求助。

千禧年前后,随着家用电脑迅速普及,以及水木清华、天涯等BBS社群文化的兴起,各大门户网站开始相继设立公益频道。2005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了互联网公益日,旨在号召互联网公司去推动不发达地区、弱势群体接入互联网、共享数字机遇,消除在接入层面的数字鸿沟。

腾讯为互联网企业加入公益事业开了个好头,2007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成立,成为首家由互联网企业发起的非公募基金会。次年汶川地震,对全国人民来说是场不可磨灭的灾难,亦是对全国公益援助的考验。

一时间,社区学校、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红色的捐款箱以及蜡烛祈福,人们在门户网站、论坛、博客、QQ等渠道自发组织援助、捐款并扩大声量。

腾讯在QQ个性签名加入祈福图标,可视为互联网传播公益情绪的早期案例,许多网友也是在这时候开始尝试用网络支付捐款,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全民网上捐赠习惯进一步养成。

此后二十年里,互联网在扶危救困等公益慈善活动的渗透程度越来越深,随之科技力量的涌入,公益活动的边界也变得不再局限。

02丨从慈善到社会生态共建

如果把互联网公益看作是传统公益的延伸,那么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则把一部分人或某一时期的公益活动引领至全民参与的公益日常,这当中也得益于互联网企业技术效能的贡献与社会责任的担当。

2015年,腾讯公益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发起“99公益日”,通过集小红花、捐运动步数等方式,将公益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交场景结合,激起了全民公益热情的同时,也降低了参与门槛,使人们认识到每天走路也能做公益。

经过7年成长,“99公益日”募款从亿元到几十亿元、参与人数从几百万人次到几亿人次,参与方式从捐步数到捐声音、捐阅读时长、捐存储空间。

2016年,支付宝推出全球最大的个人碳账户平台,蚂蚁森林公益活动上线。蚂蚁森林最出圈的标签便是“种树”,每个用户可在在蚂蚁森林领取低碳行为带来的“绿色能量”,积攒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申请在生态亟需修复的地区种下一棵真树。

真正让其出圈的是种树活动中所增加的“偷”好友能量社交玩法,一时间引起了继“偷菜”之后的“偷能量”热潮,使得蚂蚁森林被网友笑称“一款人类历史上打败闹钟的早起唤醒软件”。

除了增强人们社交之余,更重要的是这项公益对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改变。蚂蚁森林数据显示,目前项目覆盖的内蒙古、甘肃等11个省份的 397 万亩土地,已种下3.26亿棵树,也间接带动了种植、养护、巡护等多个岗位 238 万人次的就业。

去年一张阿拉善的照片引发网友质疑蚂蚁森林种树为“作秀”,后被多媒体实地探访证实蚂蚁森林梭梭树保存率已达国家标准。

笔者曾在2017年走访长期以来和干旱、风沙做斗争的阿拉善,在亲眼见到了蚂蚁种下的梭梭树后,也产生一种“原来真的会种”的惊讶,同时感慨在这片风沙弥漫的黄土戈壁上留下一点绿色的意义有多大,这背后除了蚂蚁集团,更多的是由无数基金会、公益机构以及产业相关工作人员在努力推进。

种树只是蚂蚁整个社会公益的一环,蚂蚁森林里还有固碳产氧、水土保持、湿地保护、动物保护等多个公益项目,用户们还通过支付宝上的蚂蚁庄园养鸡捐蛋,为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贡献爱心。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的涌现,催生出大量平台企业,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极大便利颠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与生态环境相的冲突,比如当下大家已经离不开的外卖平台。

2017年,美团启动青山计划,旨在推动外卖行业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随后美团推出业内首个无需餐具选项,设立美团外卖环保日,截至去年底,已有超过1亿美团外卖用户选择过“无需餐具”。

另一方面,外卖平台企业也在不遗余力的探索绿色餐具的使用。饿了么曾推出可食用的筷子,美团则推出可降解塑料袋,并尝试把回收的塑料餐盒,变成钥匙扣、共享单车挡泥板和手机壳。

企业在接力,无论是助推社会环境生态发展,还是维护社会责任生态系统,企业与更多社会主体都是一种共生共益的生态关系。

03丨从数字到数字化革命

作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益平台,腾讯公益的数据过去5年同样持续增长:2021年,共有1.5亿人次捐出54.46亿善款;5年间,人次增长了2.4倍,捐赠额增至3.3倍。不断攀升的数字背后是一场不断迭代的数字化革命。

2021年河南郑州遭遇特大暴雨侵袭,与13年前汶川地震救援故事不同的是,从微博、知乎、公众号等信息渠道的实时消息互动,到互联网企业联合各方的援助响应,数字化公益救援力量这次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位在校大学生,借助腾讯在线文档,创建了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文件,发起救援接力。这份文档将求救和救援人员的信息在线不断整理、核实和更新,进入文档者可进行编辑、查看。此后24小时,文档更新超过450个版本,浏览量超过250万次,被网友称为“救命文档”。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迭代与渗透,发起公益行动的不再局限于某一组织或企业,而是真正落实于每个人身上。如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组委会主席郭凯天所言:“公益的‘公’就是‘让每个人为每个人’,通过体系化的平台,把善意联结成一张流动的、数字化的网络,从而让每个人的公益理念、责任感凝聚起来”。

什么是数字化公益?中国互联网峰会给出的概念界定为“公益组织和相关方,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创新公益服务模式,提升公益组织的运营效率,重塑公益事业价值链和协作网络,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

这意味着,未来数字化公益的发展,与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技术优势,及社会整体的数字化生态水平休戚与共。

清华“盲人用计算机项目”

今年5月开幕的中国2022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展示了全球最大技术公益“云展馆”。智能显微镜、盲人用计算机、人工耳蜗降噪AI技术……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方案,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公益上,并普惠至寻常百姓家。

去年以来,腾讯、阿里先后宣布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累计投入助力资金近千亿元,拼多多、美团、小米等多家知名企业纷纷以不同方式响应共同富裕战略目标。

互联网公益发展的第二十年头,在由善意联结的数字化网络中,企业和公民都成了公益生态的命运共同体,唯有朝着共同目标前行,才能战胜一切人间苦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