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轨交日均客流已超千万人次,而保障这支全球最大规模地铁车队安全、高效运行的背后,离不开一群人的坚守,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工匠”、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车辆分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陈朝正是其中之一。

陈朝所带领的团队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引擎,打造了一套覆盖车辆全寿命周期的智慧运维体系,将上海地铁的运营指标推向世界前列,更成为国内轨道交通行业技术创新的标杆。

“我们的7500节车,每天维护目标就是确保每一节都处于高可靠性、低故障率的状态。”陈朝介绍,上海地铁网络里程达896公里,车辆规模与运营复杂度均居全球首位,传统人工巡检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
为此,他和团队率先引入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技术,开发出国内首个自主可控的轨旁检测系统。列车回库时,设备自动扫描车体,通过AI算法识别螺栓松动、线缆错位、漏油等隐患,效率远超人工。
“机器能同时检查上千个螺栓的色标错位,漏油阴影也能精准捕捉,工人只需复核可疑点即可。”陈朝举例说。机器协助下,释放的人力则转向数据分析与模型优化,推动维修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如果说轨旁检测是车辆的“体检仪”,车联网系统则是实时监控列车健康的“心电图”。陈朝团队自主研发的车联网平台,可实时采集并传输2万至3万个车辆状态数据,涵盖车门、制动、空调等关键系统。“以前故障靠司机上报,现在我们比司机更早发现问题。”他介绍,系统能预判故障趋势,指导司机应急处置。目前,这一技术不仅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示范工程,更推动全国新建地铁线路普遍采用车联网架构,成为行业新标准。
技术创新之外,陈朝团队在维修策略上的革新同样颠覆传统。2005年,上海地铁首创“均衡维修”模式,将年度大修拆解为月度小修,避免车辆长时间停运;2023年,他们进一步提出“全寿命周期均衡维修”,将五年一次,一次要停运50天的架大修深度拆解融入日常维护。

依托海量状态数据,维修从“定期计划性”转向“按需状态修”。例如,列车轴承检修周期从五年延长至七年,通风系统清理频次根据实际风量动态调整,既保障安全又降低维护成本。
如今,上海地铁的运维指标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2024年列车故障率低至每1500万车公里一次5分钟晚点,排名世界第三。在陈朝看来,目标远不止于此:“故障对乘客无感,才是终极追求。”

通过冗余设计、实时旁路切换等技术,团队正将故障处置时间压缩至“分钟级”,确保列车短暂停摆后迅速恢复。“我们要用创新补齐短板,让上海地铁的运维能力真正世界领先。”陈朝的话语中,既有工匠的务实,更有领军者的雄心。

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上海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系统工会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策划推出《发力智能经济 对话智慧工匠》系列融媒访谈。
今天下午1点-2点将对话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工匠”、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车辆分公司党委书记 、副总经理陈朝,上海数智融合“领军先锋”、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文鹤,敬请关注。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