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 消费金融的获客法宝:占领用户常用APP

干货分享| 消费金融的获客法宝:占领用户常用APP
2018年11月15日 15:39 一本财经

整理  | 罗素

一段时间以来,消费金融的利好不断。在互金行业的“非常时期”,消费金融有望异军突起,成为“风口”。

但长期以来,消费金融也面临诸多困境。它的突围和创新方向,应该在哪里?

10月底,在一本财经2018金融科技与银行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多位资深从业者围绕上述话题,展开了精彩讨论。

-主持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浩

-嘉宾-

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拟任首席风险官李鸿

包商银行行长助理兼包银消费金融公司董事长刘鑫

中国民生银行公司业务部数字化中心总经理王彦博

云南信托总裁舒广

01当下困难

黄 浩

消费金融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这些困难有文化上的,有体制上的,有消费习惯上的。请各位从专业视角,谈谈消费金融在中国发展的困难到底在哪里,怎样解决。

李 鸿

监管趋严,很多人认为是挑战,但对真正踏踏实实做消费金融的公司,这是一个利好——监管趋严,能剩下的就是非常合规的公司。它们能把风控做好,不会引起系统性风险。

风控,对金融一直都有比较大的挑战性,对消费金融尤其如此。原因何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有人行征信,而小的贷款公司没有。大数据公司可能在不同的行业对大家的消费、信贷相关信息有所覆盖,但我国的整个征信数据还在完善中,这导致消费金融会有一定的多头借贷现象出现,而且比较难以防范。

获客也是巨大的挑战。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一个普通消费者需要贷款的时候,有银行,也有众多消费金融公司。有这么多的产品可以选,可以说是眼花缭乱。不同的金融机构会去争夺优质客户,导致获客越来越难,获客成本越来越高。

业界还会感受到资金压力。严格按照监管形式,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利用注册资本、股东在境内的存款、同行拆解获得资金,但同行拆借、发行金融证券的门槛比较高,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刘 鑫

对于从传统银行出来做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业务的团队,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我们自身的改变。

我们原来的生产方式是非常固定的:开网点,招人做业务,加资本金,做规模;再加网点,加人,再加资本金,再做规模……

而现在我们讨论的消费信贷,更多的是线上化、数字化、数据驱动、自动决策的生产方式。它和传统银行依靠分支机构、网点、销售人员的生产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想跟上这个时代,必须要做彻底的流程再造、运营再造。

就市场环境来说,这几年,贷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容易。现在的市场需求,是贷款特别方便创造出来的需求,这个需求在迅速增长,我们这几年的发展也得益于此。而互联网金融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和持牌金融公司,在市场中的位置和战略、战术的调整,比传统金融机构更加频繁。

另外,监管环境也变化得比较快。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我们需要组织的灵活性,来适应这种变化。

另一方面,大家的业务模式在慢慢趋同。因此,我们比拼的很重要的点,是运营的效率。3-5年之后,我想,我们拼的就是生产的效率、管理的效率。

王 彦 博

“消费金融”涉及两个词,一个是消费,一个是金融。消费是主体,金融是拓宽消费交易方式、促进消费经济繁荣的一种手段。在这样一个概念下,消费需求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客户本身没有消费需求,或者不具备激发客户产生新的消费需求的基本条件,实际上也没有“消费金融”这个概念可言了。

与此同时,除了大家充分关注的消费信贷业务以外,其实消费租赁也在消费金融范畴内,比如租车、租房、租演出服……在不改变商品所有权的情况下,获得对商品在一段时期内的使用权,也在大的消费金融框架下。

我们认为,消费金融的最关键问题,还是如何有效识别客户产生消费需求,或有可能激发出客户新的消费需求的这个稍纵即逝的时机。

把客户分得更细,把商机算得更准,才能把服务做得更好,实现金融机构、客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方共赢。

舒 广

我们认为,消费金融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资金问题。

所谓的资金,在中国来看,如果以银行来区分的话,可以区分为银行资金和非银行资金。目前来说,新兴消费金融领域主要依赖的还是非银行资金。但非银行资金投资者有一些特点,比如大多数人对资产的情况不太了解,也很难判断。

另外,消费金融用了很多的科技手段,比如线上自动化决策、秒级风控,这是非常好的,但对投资者来说,可能又是一个黑箱。在这种情况下,非银资金配置到消费金融领域,目前是非常难的事情。

02创新

黄 浩

在各位看来,消费金融领域目前都有哪些创新,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刘 鑫

我想说一下最近我思考的一些战略的点。移动化、数字化、深度场景化,核心还是要通过手机把我们与客户连接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让客户下载APP、注册、绑卡、交易,这个过程很长,成本很高。

后来,我们有了一个战略选择。原来我们的口号是“占领客户的手机”,后来我们的口号改成了“占领客户常用的APP”——客户去哪儿,我们就嵌入到哪儿。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产生了一些疑问:我们究竟是2C的模式,还是2B2C的模式?

另外,我们在做业务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同行想做延展性的工作,比如商城。但金融机构做商城,不一定靠谱。

还有,说到底,我的资本金、资产负债表、信贷规模是有限的。市场上有这么多可以选择的合作伙伴,我究竟用什么原则和标准选?还是说就优先选择有流量、有数据的场景?同时谈10家的话,在我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应该如何排序?我们内部也在讨论。

走了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又陷入了一个战略思考:持牌金融机构是有资本金限制的,如果我陷入这么一个增加资本金、做规模、赚利差的循环,好像突破点就两个,不停加资本金做规模,或者我提高效率,增加利差。

但实际上,你的商业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王 彦 博

我从大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角度来做一些阐述。

银行或拥有支付牌照的金融机构,可以考虑从海量的客户间交易转账信息入手,通过开展有效的图数据处理,从而构建基于客户资金交易的社交网络图,同时再辅以客户转账附言信息,运用自然语言文本挖掘等技术,就能从资金交易网络图中,识别出客户消费圈。

客户消费圈中刻画了客户间已有的、稳固的、钱货两清型的消费交易关系,如果能从中进一步识别出对消费信贷或消费租赁具有高响应可能性的客群,而该客群中的一些客户又能够满足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准入条件,即可开展消费金融服务。

我们感觉,这是金融科技时代下,推进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一条比较可行的路径。

另外,对于如何有效计算客户商机的问题,传统的产品推荐、交叉销售模型,无论是协同过滤推荐,还是啤酒尿片的关联规则挖掘推荐等算法,都较少涉及关联产品之间存在的先后购买顺序信息,以及较少涉及关联产品之间的数量信息,或是客户将资金分配给不同商品的这种金额分配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甄别出真正的消费刚需。

例如,当我们看到某名女性客户在最初购买了叶酸,过了一段时间她购买了钙片,再过一段时间她又购买了孕妇装,我们知道,再过几个月就可以向她推荐婴儿用品了,未来还可以向她推荐儿童用品,之前美国塔吉特百货就有过一个这样的精准营销案例。

相关基础大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可以采用序列模式挖掘和分配规律挖掘。如果能够有效把握客户消费需求的时机,又能够有效发现对消费金融类产品感兴趣的客户,这将是非常具有业务发展前景的一些技术应用创新。

舒 广

消费金融要做好,就要建设一个生态链。信托公司可以利用信托制度进行创新。

第一,如果能通过信托资本的优势,把资源引入消费金融领域,可能会对行业有比较积极的影响。对投资者来说,信托公司目前做得比较多的工作,是先把资产独立、完整地运营下来,解决投资者的不信任问题。

第二,是用可视化的方式,把相对复杂的消费金融产品,用很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示给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我觉得这算是一个创新。

第三,对于后面的资产流转,金融信托公司可能也会做一些工作,通过提供流动性来化解资金成本的难度。

李 鸿

我针对消费者的角度来谈谈创新。对于消费者来说,最需要的就是,拿到的产品要既安全,又便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的风控要做到位。

比如说捷信已经上线了语音机器人,每天可以拨出70万以上的电话,它们回答得当,而且没有情绪波动,投诉率低于人工催收。这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效率。

这些方面的创新还有更多。比如说这些录音能否转化为文本,挖掘出有没有内部违规。这都是很值得我们继续不断创新的点。

获客方面也有很多可以创新的东西。实际上,有很多消费场景,线上线下分不开,比如家装和教育培训。怎么样把线上线下打通,也是值得继续创新的。

03未来格局

黄 浩

现在从事消费金融行业的,主要是有持牌系、银行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的优势和劣势何在?以后这个市场的格局会如何?

王 彦 博

实际上前面已经提到,银行拥有海量的客户间交易转账信息,从中便于识别出客户消费圈,对于开展消费金融具有先天便利。

此外,可以简单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理解为没有规定具体用途的、相对标配的、小额消费信贷产品,银行在过往的经营中已经积累了海量的客户和业务数据,并积累了很多金融风险防控经验,在消费金融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然而,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和算力方面,具备一定的先进性,有可能在客户需求商机以及客户智能应用方面把握得更加精准。因此,两者在市场上既可以形成错位优势的概念,也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概念。

刘 鑫

既然是信贷的产品,最终肯定要放到资产负债表里。所以我觉得核心的还是持牌。没有牌照,你怎么去做这些资产?

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确实有一个金融服务外包的大趋势。很多科技公司其实都在金融服务外包的范畴里面,它是一个协同有序的链条,但最终大家都回归于资金负债表和牌照。

李 鸿

商业银行的客户和消费金融的客户,有所区别。

相对于普通的信用卡客户、贷款客户,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是相对下沉的。所以消费金融的专长、风控流程,都是根据不同客户的营销渠道、不同的产品去打造的。

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因为大家的战略是不一样的。

另外,银行、消费金融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会越来越密切。我并不赞成把银行和金融科技分开。银行早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前,就在不断地创新,不断更新电子银行的系统。银行与所谓的金融科技,是密不可分的。

舒 广

持牌金融机构和科技金融公司之间,应该是一种共生而非竞争的模式。持牌机构利用牌照和资金的优势,金融科技利用获客、风控、催收的优势。这中间既补充,又互相合作,双方一起为客户提供服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