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加盟店,抵不过一家直营店,加盟真的赚钱么?

千家加盟店,抵不过一家直营店,加盟真的赚钱么?
2024年07月26日 23:28 时光倒流二十年

来源:餐饮O2O

在我们的社会消费品行业,有一个极荒诞的现象:我们看到那些开出了几百家,上千家的加盟品牌的创始人,在各个峰会、论坛、访问中分享成功的生意经。

似乎有个几百家,上千家加盟店,就超级牛逼了,就非常成功了。

但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千店加盟品牌一年的利润,可能还比不过一家老牌直营大店。

在生命周期上,千店加盟连锁的品牌热度也非常短暂,一个几百家店连锁的品牌热度,往往只有3~5年,我们看到之前非常火的加盟品牌,一般火了2年,3年,就偃旗息鼓了。

比如17年的外卖粥店、烤大香肠;18年的冷锅串串、鳗鱼饭;19年的椰子鸡、小龙虾;21年的夜包子、炸串、柠檬茶;22年的精酿啤酒屋、椰子水。

一波又一波的品类热潮中,造就了一堆堆的品牌垃圾,这些垃圾在快速产生以后又快速消融,在商业历史上难觅踪迹。比如各种壹冠名的粥店、各种带成都地名的串串店、各种柠字开头的柠檬茶店、各种很忙结尾的零食店……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品牌一年能开几百家店,创始人看似光芒万丈、成功无比,但是都是空壳子、都是虚胖,看他们的银行户头里,可能比他们的脸还干净。

加盟门店看似几百上千家,但是很大一批加盟商开头一两年赚钱,后面都是纯亏钱,最后基本以门店关张结局。

那品牌加盟这门生意到底怎么样?什么样的品牌加盟才能穿越周期,而不是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一塌糊涂的放烟花行为?什么样的品牌,才是能够与加盟商互相成就,一起做强?

01

一千家店的加盟品牌,

真的赚钱么

要弄懂加盟最底层的经营原理,这里我们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一千家店的加盟品牌,真的赚钱么?

在我看来,中国50%以上的千店加盟品牌,基本上是不怎么赚钱,或者说是只有创始人一个人可以赚钱,而其他人,都是在给创始人打工。

而且即便创始人赚钱,赚的也只是“小钱”,并没有大钱,创始人一年的净收益,可能还过不了千万。

这跟我们理解的,他们动不动能赚上亿的钱的概念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这里我们要理解加盟品牌赚钱的逻辑,首先要理清楚加盟的经营链路。

对于品牌方来讲,他们的整个经营链条中,营收的来源主要在三大块:原材料供应、加盟费及建店物料、品牌使用费(营业额扣点)。

很明确的是,一个社区消费品的品牌连锁开一家加盟店,收入是可预测的,也是固定的。

我们以餐饮的社区店型为例,这部分收入分别是:一次性的加盟费收入,通常在2~5万元区间;设备销售收入,一般在5~10万元区间;每年的管理费收入(或营业额扣点),约在2000元~6000元区间。

剩下的,就是每个月基本固定的原材料销售收入,这个原材料通常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食材类、二是锅底调味料类、三是包材类。

正常来说,如果一个加盟品牌,已开店400家,一年新开店100家,总规模500家店。他们一年的加盟费总收入约在400万区间,设备销售收入约在800万区间,管理费收入约在200万区间,原材料供应收入约在8000万元左右,总部总的收入,约在1个亿。

500家店,一个亿,看起来是不是很牛逼?但是实际上并不赚钱,因为我们没有计算毛利率,没有计算成本。

一个亿的收入,毛利率在多少呢?设备端的毛利率,设备通常都是统一对外采购,这部分的毛利率在20%左右,我们按20%计算,也就是160万左右的毛利润。

500家店的加盟连锁,很难有资源配备供应链,所以基本都是二道贩子,自己并没有供应链,或者自己的供应链很薄弱,原材料供应和物流配送,都是采用的第三方,所以毛利率普遍不高,通常只有不到10%的毛利率,我们按10%高值计算,这部分大概有800万的毛利润。

所以一个500家店的加盟连锁,在除去成本后,加盟费、原材料毛利、设备毛利、管理费这四大项一起,一年的净收入约在1500万元。

这个钱看起来不错,但是仅仅只是净营收而已,我们还要减去总部成本,才是净利润。

这样的加盟,总部成本又在多少呢?几百家店的加盟品牌,成本是非常高的,这个成本,核心是拓展成本和总部运营成本。

拓展成本的大头包括:支付拓展人员薪酬和提成,加盟营销推广支出、展会参展支出;总部运营成本包括:建店、培训和管理人员支出;最后还有供应链建设的支出。

通常来说,一个500家连锁规模的加盟,最少需要配置十余名招商、拓展、找铺人员,需要配置十余名筹建、培训、督导人员,再加上品牌营销、IT、人事财务、供应链等等,总部总的规模大约在50~70人区间。

我们假设人均人力成本支出10万元/人/年,人力成本支出约在500~700万/年。其次的大头,还有办公场地租金、营销推广费用(比如展会营销)、外包(新店设计等)、行政性开支等等。总的算下来,总部的基本支出,大致在800万~1000万区间。

也就是说,一个500家店的连锁,一年的净利润,只有500万~700万元 ……

02

千店连锁的幻觉

很多人可能会说,孙平你算的不对,利润怎么可能这么低,你这肯定算少了;但是实际上是,我还算多了。

以每个月关店几十上百家,却反而天天吹牛逼说即将开店2000家的某柠檬茶品牌为例。

这个品牌现存门店大约在1500家,一个月新开大约50~60家门店,关店也在这个数,其规模已经到顶,增长已经停滞。

这个品牌总部有多少人呢?据这个不停参加各种峰会、论坛,天天在外面吹牛逼的创始人透露,其总部有600多人,数字化研发人员在七八十人左右。我们按人均年薪15万计算,这个品牌总部一年总的薪酬支出,在9千万左右。

加上营销、办公、行政等其他支出,我估算其总部一年总的运营成本,大致在1.5亿元上下。

那这个品牌的年收入在多少呢?其加盟费+开业综合服务费在10万元上下(这已经是新茶饮行业的最高值了),每年运营服务费1万元。其2023年大约开了700多家店,开店端的总收入,大约在7700万元。

那设备端的利润又有多少呢?我们假设他供给门店的设备,店均是10万元,毛利润20个点,700家店就是1400万元利润。

在原材料端,这个柠檬茶品牌主要供应柠檬为主的水果原材料、牛奶和包装材料。原材料的销售额,在订货比例一定的情况下,主要与门店的营业额成正相关,门店营业额越高,总部销售额越高,反之营业额越低,总部销售额越低。

从市场表现来看,这个柠檬茶单店营业额着实差劲,大部分门店都活在月销7~9万元的盈亏平衡线上,按照营业额的40%是材料成本计算,这种店一个月的订货量大约在2.8万元至3.6万元区间。

总共算下来,这个柠檬茶品牌全年的原材料销售量,大致在4个亿上下,按照原材料10%的毛利率,总体原材料端净收入在4000万左右。

最后是外卖平台4%的平台管理费扣点,按照外卖堂食6:4的比例计算,我们按其2023年全年门店端10个亿的总营收,这部分外卖管理费的收入,大致在2400万元。

所以总的加起来,我们测算得出这个柠某品牌,2023年净收入约在1.55亿元,这个收入,跟总部总的运营管理成本大致相等。也就是说,他们在2023年根本没赚钱,如果加上建设供应链的成本,现金流为负。

这个柠檬茶品牌在21年、22年,投入了数千万元在供应链建设中。

他们现在还能维持一千多家店规模,最大的支撑是在资本市场拿到了大钱。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品牌最大的能力,就是创始人融资的能力。

配图:某行业峰会。企业的经营者都有各自突出、各自擅长的能力。有的擅长拿融资、有的擅长做管理、有的擅长做招商、有的擅长做产品,还有的擅长做表演。

而在经营基本面上,我们知道,随着柠檬茶的热度在2021年登顶,随后柠檬茶品类的热度一直在下滑,柠檬茶专门店的门店的单店营收,也在逐渐下降。这导致柠檬茶这个品类的经营状况越来越恶劣,单店存活率越来越低。

所以这个品牌,已经明显处于生死危机中。在此之前,丘大叔已爆出欠薪新闻,桂源铺(桂桂茶)等品牌则在艰难的往综合水果茶品类转型。

所以千店连锁,就真的赚钱么?

03

真正赚钱的是直营大店、名店

真正赚钱的店,在商业上是反常识的。对于餐饮业态来说,真正赚钱的是直营大店、名店;对于几千家店连锁来说,真正值钱的是能够交易和流转的品牌价值。

我们以各个区域的地标美食名店来对比,比如广州的滋粥楼、北京的胡大饭馆、长沙的笨萝卜、武汉的夏氏砂锅和肥肥虾庄、佛山的猪肉婆和中山的石岐佬。

比如武汉的夏氏砂锅总店(万松园店),其2000平方的经营面积,平均每天的翻台率能够达到4轮以上,月营业额大致在450万~500万区间。

这样的门店净利润率在多少呢?这种大型正餐门店,普遍单店净利润率能够去到20%以上。因为都是老牌名店,折旧低、平均房租低、人工在高流转下有较高的绩效。所以综合成本较低。

算下来,武汉夏氏砂锅总店一年的净利润,约在1000万到1200万区间。一家店的净利润,远远比大部分的500家级的加盟店总部的净利润还高。

夏氏砂锅还不是最恐怖的,更恐怖的是那些名店连锁,比如成都的陶德砂锅,长沙的笨萝卜和聚味翟记、武汉的肥肥虾庄。

配图:长沙小龙虾头部连锁聚味翟记,一共19家门店,单店业绩在10~20万区间。

以笨萝卜为例,其在长沙、株洲和深圳一共有12家门店,单店业绩普遍能够做到6~12万元/天,年营收大致在3.5亿~4亿元区间。我们即便以10%的净利润估算,他们全年的净利润,也在3500万至4000万区间,赶得上一个小型的上市公司了。

这种盈利水平和经营的稳固度,比1500家店规模的某柠,强悍多了,牛逼多了。但是我们会看到这些品牌的创始人出来表演么?

04

供应链的陷阱

可能你会说,这个柠某只是个特例,只要总部成本控制的好,依靠供应链,千店连锁还是赚钱的。

但是实际上是,我接触到的90%以上的供应链公司,都是亏本的,都是需要品牌方进行补贴的!

几百上千家门店的供应链,竟然不赚钱,这完全违反常识。可能又会有人说你孙平瞎扯淡,但是是真的不赚钱,我们来算算账。

供应链不赚钱,主要来自于三个因素,供应链的投资回报率、产品风潮的变化,和单店货值。我们先说供应链的投资回报率。

正常来说,如果是租用厂房,建设一个食品加工中心(中央厨房),10000平建筑面积的供应链工厂,总投资大约在3000~5000万左右,这样的中央厨房,大致能够覆盖一个区域内的500家门店的供货量。

按满负荷供应500家店计算,这样工厂的产值(货值),最高也就在8千万到一个亿区间,这种供应链工厂的净利润率,普遍在5%~10%区间,所以这样工厂的回本区间,要长达4~8年。

这已经是最理想化状态的投资回报周期。

事实上90%的供应链工厂都回不了本,这个核心原因在于产品风潮的变化,导致供应链工厂需要不停的调整生产结构,后果就是需要不断投资和改造。

以餐饮行业为例,15年前后流行黄焖鸡、16年前后流行烤鱼、18年前后流行酸菜鱼、19年前后流行牛蛙、21年前后流行肥肠……

当你的生产线匹配你的门店,做好某一类产品的设备和人员建设时,当这个品类火还好说;但是当这个品类不火了,产品不畅销了,那就完蛋了。

这个阶段,要么门店被供应链绑架,在一个逐渐下滑的品类里,还要不断地去卖货。要么你就又要改造你的生产线,重新培训你的人员,上新的产品,这相当于供应链回炉重铸。

所以,我看到的那些深耕供应链的餐饮企业,大部分都失败了。比如美颐美鲍汁排骨饭、72街、嘉旺;还有深陷到供应链里无法自拔的,比如探鱼。

可能有人会说,我不做深加工不就行了么,我们只做集采和配送。如果经营后端,只做集采和配送,那净利率会进一步的降低。

我们以商超为例,以全球最大规模的便利店连锁某宜佳为例,他们一年批发端的销售额大致在200多亿元,净利润几个亿,净利润率约在2%上下。

2%这个净利润率,已经是行业的较高值了。中国超市龙头大润发,在年景好的时候,净利润率只有千分之几。商超表现最好的胖东来,净利润率大致在3%~4%。

这还是销售额成百上千亿的供应链企业的盈利水平,对于小规模连锁来讲,供应链不要想赚多少钱,能维持住不亏本,都难如登天。因为供应链商业有一个基本的原理,规模才能产生效率。

这个效率主要体现在二个维度, 第一个是生产维度,销售规模越大,则采购成本、生产成本越低;第二个维度是门店维度,门店在一个区域内的密度越高,门店单次采购货单价总额越高,则成本越低。

配图:八合里的牛肉配送车。牛肉是一种高价值商品,体积相对小,货值相对高,一辆车可以覆盖8~10家门店,所以能够极大降低单店配送成本,从而实现门店鲜牛肉的一天两配。

区域内密度很好理解,密度越高,则单次车程能够覆盖的门店数越多,物流成本会有较大的下降。而单次采购货物总量,则较为隐蔽,其实这是供应链成本的最大头。

我们还是以新茶饮为例,古茗、茶百道这些水果茶为主的门店的门店配货周期,基本是隔天配送,也就是两天一配。

我们按古茗平均单店18万/月,毛利率55%计算,其每次配货金额大致在5400元左右,配送物流费200/次,算下来货物配送费率是3.7%。

那如果我们把这个门店,换算成柠檬茶品牌柠某,他们今年逐渐转型到水果茶,但是他们单店的销售业绩要低的多,好的门店只有十二三万/月,差的低至4~5万/月;这样如果按照古茗、茶百道的配送标准,他们的配送费率是5.5%,至少比古茗、茶百道高1.8个百分点。

从这个测算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结论,门店销售额越高,则物流成本越低,反之则物流成本越高。除此之外,另外还有两个因素会影响供应链成本,这两个因素是货品的保质期和体积。

货物保质期越长,理论上来说,一次配送的货品就可以多,但是这也受到门店仓储空间的制约。其次是体积,每立方米货值越高的产品,配送成本和仓储成本就越低。

05

品牌方和加盟商的博弈

所以当一个门店经营绩效好,业绩高的时候,还好说;这时门店赚钱,供货贵一点、物流成本高一点、管理费多一点,门店都还能承担,加盟商也不会挑刺。

但是当一个门店经营绩效不好,毛利低,业绩还低的时候,问题就出现。这个阶段,就是加盟商和品牌方出现核心矛盾的阶段。

当一个加盟连锁的营业额,只能维持微利,或者不赚钱时,这个加盟商就不稳固了。因为跟加盟商投入的巨大精力和资源相比,他们还不如将这个门店转换成其他店,或者直接关张(加盟商称之为“毕业”)。

配图:疫情过后,武汉户部巷街区,成片“毕业”的店铺。

同时,在这个阶段,加盟商会将问题全部放在品牌方身上,会普遍产生受害者心理,认为供货产品价格太高,品牌方在割加盟商韭菜;会认为品牌方不会营销,给门店带来不了客流;会认为品牌方稽核太严重,导致门店运营成本太高……

这个阶段,就是无休止的埋怨和冲突,最后以加盟商关店告终。这是品牌加盟市场的常态,当一个品类爆火、市场在高速发展期,一个加盟品牌在这样的市场中顺风顺水,一往无前,连锁规模每年有数倍的增长。

而发展两三年后,门店逐渐加密,同时竞争品牌也同步崛起,市场进入红海。而更为严重的则是消费者喜新厌旧,品类热度下降。到这个阶段,就进入了这些品牌的衰退期。

情况好的品牌,能通过持续地招募新加盟商,来维持住门店规模。这些品牌比如炸串的喜姐、夸父,快餐的鱼你在一起、N多寿司,零食的良品铺子、绝味、煌上煌。而情况不好的品牌,则连维持现有的规模都不能,比如悸某烧仙草、快乐地瓜、周某鸭。

这个阶段,新店不再增长,老店业绩下滑,品牌前期花巨资建设的供应链,逐渐成了累赘,固定资产开始大幅度减值。比如味千拉面的东莞和上海总仓,很大部分都已经闲置。

老加盟商看到品牌发展势头衰竭,市场竞争力下降,则纷纷背刺,改换门庭。

比如新茶饮行业,黑泷堂、大卡司、coco都可等老品牌,给其他品牌贡献了很大一批成熟的加盟商群体。钱大妈、戴永红、老婆大人,也给其他零售行业和餐饮领域贡献了很大量的加盟商。

所以对于一个加盟品牌而言,关乎其生死的,最重要的有三个要素,第一个是规模,第二个是品类热度,第三个是品牌。

06

规模是加盟品牌的第一张入场券

对于餐饮行业来讲,门店规模跨过了5000家的门槛,才是稳定的、长期的生意。5000家门店,代表所属品类具备全国区域、各级市场的开店基础,不论北方市场还是南方市场,不论一线城市还是四线县城,门店都能够生存。

在这样的基础下,品牌所生存的市场会比较稳定,短期内不至于快速消亡,所以围绕这个品类所构建的供应链、品牌和加盟商的事业体,才会稳固。

以杨国福为例,其全国6000多家门店,其中的40%店,开店时间超过三年。围绕这个基础,杨国福能够投入数亿元建设供应链,且能取得不错的效益。

杨国福2021年供应链端的营收在9个亿左右,净利润能够达到近一亿元。

但是大家不要被杨国福的数据迷惑了,杨国福这种经营水平,已经是加盟行业的最高值了。通常来说,门店规模越小,原材料生产采购成本、运输成本越高,则利润越薄,甚至没有利润。

我曾经操盘过一家一百多家加盟规模的面馆品牌。这个品牌看起来有一百多家,品牌在华南颇有影响力,但是大家知道这个品牌一年的原材料销售额有多少呢?

一年品牌方向加盟店的原材料供货量,只有不到3000万元,净利润率,只有5.4%。

也就是原材料端,一年净利润率,只有162万元。这个钱,连支付总部人员半年的工资都不够。

所以餐饮类的连锁规模等级,我们可以将之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100~500家级;500~2000家级;2000~5000家级;和5000家以上。

门店在500家规模以下的加盟,只能算加盟里的小微企业,其公司营收的大部分来源,是收取加盟商的加盟费和建店费,在供应链端并不赚钱,甚至亏本。

因为在这个阶段没有规模效应,供应链成本注定很高,甚至会超过市场零售价。这个阶段假若品牌不是很强势,加盟商在利益的趋势下,很容易不从总部拿货,或者少拿货,而直接在市场上外采。

配图:杨国福的选菜台。即便如杨国福,也做不到原材料全系统配送,门店的生鲜蔬菜类,需要门店自行到菜市场采买。

第二个阶段是500~2000家级。这个阶段,加盟系统已经比较稳固了,有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超过一半以上的门店能够维持盈亏平衡线以上的客流。品牌方在这个阶段,供应链营收逐渐占据营收的主流,并开始产生三四个点的,微薄的净利润。

第三个阶段是2000~5000家级,这个阶段品牌在全国的门店数已经铺开,消费者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消费习惯,门店营收普遍能够在盈亏平衡线以上。这个阶段是品牌深耕供应链的阶段,围绕产品,可以适度的构建较为完善、全面的供应链系统。

这样的阶段,品牌方一年的销货额,普遍能够达到3~5亿元以上,供应链的净利润能够达到二三千万以上。这样的品牌有一点点、益禾堂、大参林、鲜丰等等。

第四个阶段就是5000家店以上的规模,这样规模的品牌,只要品牌方自己不骚操作,往往能够存续二三十年而不倒。同时在供应链端,能够获得规模效应带来的更高的净利润水平。这类的品牌有杨国福、张亮、正新鸡排、百果园等等。

所以对于品牌加盟连锁来讲,规模是第一张入场券。连锁门店超过500家以上,只能算过了生死线。能不能突破2000家,才能够具备一个稳固的加盟事业基础。

07

品牌是加盟的第二张入场券

在2000家以上,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竞争战场,这个战场上的武器,是品牌。

一个加盟品牌,不要以为门店数超过2000家,就可以高枕无忧,就可以长治久安了。这个阶段,恰恰是最危险的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品牌的门店规模成倍数增长,供货金额不断突破新高,公司内外精神振奋,很容易让管理团队忘乎自我,以为天下我有。

随之,他们就将企业的绝大部分资源,投入到看得到的显性问题上,比如供应链建设、运营体系建设、数字化建设等等。

而对最需要建设的版块:品牌,就看不见,就漠视了。他们统一的认知就是:现在门店规模增长这么快,说明品牌没问题嘛。

但这时,正好是品牌问题即将爆发的阶段。因为一个品牌的起势,往往是因为踩中了品类的风口,规模的爆发,往往是因为品类市场的大爆发导致的结果。

但是品类市场到了一定阶段就会热度到顶,转而掉头向下,没有长红的品类,只有长红的品牌。而且品类爆发后,会有海量的玩家涌入,会迅速导致这个品类市场从蓝海转向红海。

所以当一个品牌规模突破到二三千家,很可能就代表他们已经触到天花板了,他们的规模即将停滞,品牌势能也即将掉头向下。

很多品牌的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明显,比如鱼你在一起、两个炸串品牌、良品铺子、鲜丰水果等等。

在这个阶段,品牌连锁的核心经营策略,要从快开店的战略,转向品牌战略。资源的重点,除了在稳固运营和供应链的同时,还必须要向品牌端倾斜。

投入运营和供应链,是稳固当下;投入品牌,是经营未来。品牌具备三大穿越周期的优势;第一个优势是能够让门店有更高的获客效率。

一个很显然的案例是零食很忙,我们拆解他们的经营路径,会发现他们在品牌上的投入广度,和经营深度,都远远超过其他竞争品牌,这使得他们在行业内维持了极高的声量,几乎成为了社区零食店的首选。

第二个优势是品牌能够穿越品类的周期,能够抵御品类下滑的风险。当品类市场下滑,必然导致门店经营绩效下滑。这个阶段,品牌就要突破单品门店的桎梏,转向全品类。

最具这种显著特征的是钱大妈,钱大妈从一个卖肉为主打的单纯生鲜门店,逐渐改变品牌内核,转向全品类生鲜专门超市,增加了水果、奶制品、甚至烘焙产品。从而围绕社区,以门店为基础,构建出了一个全新的生鲜生态出来。

这使得钱大妈的客群覆盖、购物单价和频次、单店模型、成本结构,都有根本性的变化。钱大妈的转型,可以看作品牌转型的一个经典案例。

第三个优势是能够防止品牌老化。越是头部品牌,越怕品牌老化。因为人类喜新厌旧的天性,任何高热度的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都是在逐步衰减的。当一个品牌热度逐渐降低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品牌由盛转衰的时候。

所以这给消费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长期维持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如何长期保持品牌热度?所以这个阶段,核心重点是要将经营端,转向品牌端,通过品牌,来构建竞争的护城河。

我们发现,椰树椰汁、卫龙辣条、瑞幸咖啡,都是能够长期做品牌更新,花费重要资源投入在品牌建设上的范本和代表。

08

加盟是一项比拼能力

和运气的淘汰赛

所以我们归总就会发现,门店规模数并不能评判一个品牌经营的优劣,总的营收额,也不能透视企业能力的高低。

在门店规模、营业额的表象之下,我们还要进一步的透视单店营业额、门店存活时长、门店端人效和坪效、平均每万元配送费率、总部营收、净利润率等等……,这些更能反映经营基本面的数据。

在这些数据透视之下,我们会发现很大一部分所谓的千店万店品牌,都是虚胖,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比如柠某品牌,比如卖火锅食材的锅某食某。我们认知透视他们的核心经营指标,会发现他们的基础数据会非常难看。

我们看到的很大部分的所谓千店连锁品牌,他们的经营绩效和盈利指标,根本比不上那些地标名店、老店。也就说,很大一部分大型地标名店、老店的经营绩效,能够抵得上一千家加盟连锁店。

更为关键的是,地标名店、老店,随着顾客口碑的持续积攒,品牌地位的持续累积,他们的品牌效应会越来越强,门店经营会越来越稳固,这样的门店,只要不碰到市场环境巨变,他们能够经营几十年,上百年,能够传几代人。

而那些所谓的千店连锁,当遇到品类的变化,外部竞争的加剧,就难以应对了,往往因此而衰落。我们见到这样的加盟品牌,在市场中如过江之鲫,层出不穷。

所以大不一定稳,小不一定不稳。关键在于经营的素质,也就是经营的绩效,和品牌生命的长短。

只有当我们的事业构建在较高的绩效水准,和稳固的客群之上,并因此打造出规模(营收)和品牌的双重护城河时,这才是优秀的生意,杰出的经营。

这才是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事业,而不是昙花一现的表演。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