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创投早就是个中国品牌了

经纬创投早就是个中国品牌了
2024年07月03日 16:21 记经典时刻

来源:36氪Pro

一开始就很独立,不存在“分拆”。

施嘉翔

编辑刘旌

封面来源IC Photo

继红杉、蓝驰与GGV之后,经纬(Matrix Partners)也宣布中国、美国、印度三地品牌独立。

和红杉三地的更名逻辑类似,经纬印度更名为DZ47(灵感源于印度将于2047年迈向发达国家的愿景),经纬美国沿用Matrix Partners,经纬中国(Matrix Partners China)则变更为MPCi(MPC Investments),中文名称“经纬创投”不变。

拥抱本土化,这是从去年开始美元基金们在更名分拆时提及的首要目的。其中涉及的一段历史是,作为美元基金在中国本土的“分身”,这批将风险投资引入中国的美元基金曾在一段时间里联系紧密,最具代表的可能是红杉:在发展早期,红杉向各区域团队分享实践经验,同时有选择性地把部分后台职能进行全球集中化管理,以确保各区域在这些职能运营上的一致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红杉中国和美国甚至共用中后台。

但“分拆”并不适合形容这次经纬的更名。甫一出生,经纬三地每个团队的领导层就采用独立的决策和独立的后台办公室。

经纬创投也对「暗涌Waves」回应称,经纬一开始就是独立的主体和团队,独立的运营和决策,跟其他基金模式完全不同。“这次logo的更新,对经纬来说没有任何实质变化,不存在拆分,更体现我们一直以来自始至终的独立决策和运营。以前用同一个英文名称,会增加一些解释成本,更新后就少了这类问题。”

但或许最为不同的是,相较于红杉、GGV在美国的影响力,Matrix Partners在美国的影响力,和经纬在中国的影响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基金战略上,经纬也选择了一条与美国品牌截然相反的路径。

2008年,受Matrix Partners合伙人TIM Barrows的邀请,邵亦波找到了张颖和徐传陞,三人共同创立了经纬创投。早年的经纬是以“基金变革者”的形象出现的: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行业,他们从互联网产品经理中挖掘年轻人;有别于传统VC的“狙击手打法”,经纬以近40人的投资团队和近70人的投后团队来完成对市场的广泛覆盖——成立第十年时,张颖甚至认为经纬不是在做VC,“是在做投资平台”。

2019年9月,经纬创投曾对外透露,“包括PR、GR、HR各种各样的维度,在帮我们的portfolio(被投公司)发展,打法完全不一样。我们目前有接近120个员工,经纬的美国(团队)可能不到20人。”

经纬为何要成为“变革者”,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经纬何以有今天。风险投资的奥义当然在于捕获到1%的项目,但在移动互联网来临时,你当然不能只是钓鱼,而要“撒网捞鱼”。按照相同的思路,经纬得以在智能电动车领域同时收获了理想和小鹏。

经纬创投十周年庆典时,经纬美国合伙人来到现场,赞赏道:“美国30年支持了500位创始人,而经纬中国10年投资了500位创始人。”

在新的市场,经纬还面临更充分的竞争环境。“国外投项目,经常喝个咖啡就搞定。在中国可以吗?不一定。”经纬创投曾如是表述。在中国不算上人民币基金,像经纬一样类型机构最少20家,单做投资可能不够,“需要我的钱跟别人的钱是有区别的“。

除了合伙人业绩和更多的投后服务,最让经纬不同的当然还是来自于张颖本人,“一样的给钱,不一样的酷”。

另外,尽管很多人认为经纬创投是一个“洋气”的基金品牌,但事实上它在本土化上的探索已行进多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经纬早在2010年就成立了第一支人民币基金。鉴于他们几乎不对外宣布募资进展,但保守估计,其人民币基金数量应该在10支以上。

此前的一次访谈中,经纬创投的一位合伙人也曾对「暗涌Waves」表示,截至2023年年底,新能源、新技术及产业链投资在经纬创投的占比已超六成。

除此之外,经纬创投在过去几年里地方产投、地方政府也有诸多互动。比如去年,他们曾带着几十家新能源、硬科技的企业去往厦门。

在2022年的WISE大会上,被问到是否相信Long China时,张颖的回答是:“对于我们这些沾了中国经济腾飞和巨大市场势能而获得了一点点成功的人群来说,如果要想达到自己人生的事业高位,那就必须还是要专注在中国,也只有在中国,继续聚焦且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事情,才有可能突破自己未来的职场和事业的天花板。”

回到最初的话题,“分拆”当然是误解。对这家“基金变革者”而言,他们不过是沿着原先开拓出的道路继续前行,只是步伐更加坚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