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奔流财经社
80后北大校友带队,机器人独角兽再获融资。
近期,快仓智能宣布完成过亿美元D轮融资,投后估值达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亿元。
创始人杨威,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入选《财富》中国40岁以下商界精英。
快仓2014年成立于上海,是全球第二大智能仓储机器人系统提供商,累计出货量超2.5万台。
公司已经在20多个国家、50多个行业,开发出千余家客户。其中,不乏鸿星尔克、菜鸟网络等头部企业。
创立至今,快仓已完成9轮融资。菜鸟、软银中国、沙特阿美等机构支持。
一个月前,公司迁入江苏无锡。
这位40岁的技术型老板,正让“四面墙内智能驾驶”的机器人,走进仓库、走出国门。
01.
机型迭代
1月底,杨威与天津畅联合作,打造的国内首个箱式吸盘机器人仓库上线,为医疗器械生产商提供贮存、配送服务。
箱式机器人可升降,存储⾼度较潜伏式提升2-4倍,且⾯向箱拣选,无需攀高,提升拣货效率。
新痛点浮现。
杨威发现,市面上的箱式机器人,普遍采用夹抱或托举法取货,要求料箱与货架有一定间隔,方便伸缩叉臂进入。
原本,货架每层可紧贴着放置5个箱子,升级后放4个都很勉强,仓储利用率骤降。且⼤件品、异形品放不进料箱,只能找单独的库区,业务流程也难以标准化。
杨威试过做高车体、薄叉臂,改善效果有限。
“于是我们决定改变箱式机器人的取箱方式,‘吸盘’是印入脑海的第一个创意。”杨和团队用17个月时间,完成产品设计、研发、测试和验证。
改良后的箱式机器人,机械臂取货时不必伸入,而是直接将料箱吸出,箱子间紧密贴合,相较于传统的夹抱料箱机器人,能带来37%的额外存量,降低仓租成本。
天津畅联项目的另一大亮点,是双机型协作。即箱式吸盘机器人“鸿鹄”C56A和移动搬运机器人“青鸾”M5B,组合作战。
快仓WES(仓库执行系统)与客户WMS(仓库管理系统)联动,优化库内商品布局和流转,拣选出库速度达100箱/小时,空箱出库和入库速度均达104箱/小时。
早在2020年,公司便发布了双机协作模式解决方案QuickPick 1.0,“大机”上下取放,“小机”水平搬运,仓库储存更密集,也不会堵塞道路。
打开快仓智能的官网,杨威“让人类不再搬运”的愿景,醒目可见。
“智能仓储机器人要想快速发展,行业内一定要有分工和产业合作。”他坚定走厂商路线。
2015年,杨老板携手唯品会,开始运营一间华南仓。快仓持续升级算法,帮助这家电商头部高效完成货品上架、拣选补货、退货盘点等仓库履约,平稳度过满仓考验。
这次合作,促成了多轮复购,也为快仓打响了名气。
2018年,杨威承接菜鸟的无锡智能仓项目。高峰时,超过1000台潜伏式机器人在库内完成拣货任务,可互相避让、自主充电。
02.
海外布局
眼见业务发展趋于成熟,杨威的目光投向海外。
2017年,跟随阿里旗下的电商平台Lazada,快仓智能进入东南亚市场,首个海外项目落地马来西亚——这是东南亚物流业首次引入自动导引机器人。
决心国际化布局,源于2019年杨威经历的一次环球旅行。
当时,他考察了不同国家的搬运机器人市场后,发现欧美的物流机器人起步早、技术先进,但受限于供应链配套设施,迭代演化速度较慢。
“我们和日本文化同源,合作效率会更高。”杨威将日本作为快仓出海的第一站。
他回忆道,在日本千叶考察时,一位86岁的老奶奶在货仓中分拣。“佝偻着腰,一小时只能拣选10单,时薪约1300日元(约64元人民币)。”杨威很受触动。
反馈并没有想象中热烈,杨威换道求解。
2021年,在欧洲设立分公司仅四个月,团队便拿到一笔上亿元的订单,创下单笔合同最高金额纪录。
“日本和欧洲市场的差异,应该是土地。日本的土地金贵,很难有大规模仓库订单。”杨威反思道。
快仓的海外业务增长迅速。
2021年,其几乎与国内业务持平,次年翻了三倍。截至今年初,来自海外市场的订单已占据半壁江山。
在资本伙伴的选择上,杨威也有国际化的考量。
2020年底,募资近10亿元的C+轮融资中,下注的凯傲集团是工业车辆和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头部供应商,产品覆盖叉车、仓储技术设备等工业车辆。
早在当年8月,快仓与凯傲官宣合作。3个月后,双方共创的自主移动机器人M60、M100相继下线,用于凯傲旗下厦门林德的工厂中。
“期待通过凯傲集团等合作伙伴,将我们的行业级产品提供给全世界的企业。”
在杨威的畅想中,快仓的产品要销往百余个国家,“希望在5年内实现百亿级营收,出货十万台级”。
他持续投入。据了解,D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国际市场拓展等。
03.
荒蛮开拓
杨威是哈尔滨人。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学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算法运筹的大学生,他在北大读的专业名是NLP(自然语言处理),属于人工智能的一个子领域。
硕士毕业后,杨威曾供职于全球最大的港口物流设备供应商——上海振华重工。在此,他遇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机械电子工程博士倪菲。
两人携手,三年内成功交付了三个自动化码头。
两位技术大拿,分别擅长自动化设备软件和设备本体,正好对应移动机器人的两大核心技术领域。
杨、倪携手在搜狗做开发的孙宇,创办快仓智能。
彼时,国内物流机器人赛道,几乎没有同路人。杨威和伙伴们当起“拓荒者”。
市面上找不到所需的零配件,他们就上网淘、慢慢攒,一遍遍尝试,做出第一台样机。
“宝湾物流6号库南,铁力路388号。”杨威清晰记得创业时的仓库地址,“没有窗户,冬凉夏暖。996是常态,下班时满天星斗。”
杨威向来有毅力、有冲劲。
高中时期,他的体重超过200斤,决心减肥后,不到5个月便减重60斤;刚参加工作时,杨威闲暇时间参加自行车赛事,水平甚至比肩职业选手。
2015年,创始团队等来了百世物流与中兴通讯的4000万元A轮融资。当时,百世有300万平方米仓库,成了快仓现成的测试空间。
次年,杨威从研发走向产品落地,首个综合解决方案和十余台机器人,打包卖给了百世。
今年8月,快仓智能迁入无锡梁溪区,计划在当地建设智能机器人生产基地。
其研发团队,已超400人,累计申请400余件全球专利,拥有潜伏式、料箱式、叉车式、行业专机等四大产线与多款解决方案。
“未来,移动机器人定会成为智能工厂和智能仓库的基础设施。”
杨威希望,快仓能成为移动机器人领域的四大家族之一。
来源:创投智库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