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哥
一个《黑神话·悟空》+一个李子柒+一个240小时过境免签+一个「TikTok难民迁徙潮」,相当于为中国文化输出提供了N倍杠杆。
文 | 佘宗明
不必对小红书上的中外网民友好互动过敏,这不过是「China Travel」热潮的线上延续,是中外和平主义者朝着反脱钩断链方向的双向奔赴,是李子柒式文化出海的域外回响,还是对TikToK处境的曲线声援。
如果要让我说说「该怎么看待老外挤满小红书这事」,那这就是我的简要版回答。
在我看来,这是弥足珍贵的中外跨文化交流历史性时刻,也是标志性的「对华利好」事件。
都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小红书上那些山川异域无碍于相互释放友好信号的表达,就是对「国家间的友谊基础在民间」的直观注解,也是以「心相通」促「民相亲」的有益尝试。
「韩国人在线下体验中国,美国人在线上体验中国」的景象越多,对我们越是好事。
01
这几天,大量「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的话题,引发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
现在看,这股风还有持续刮下去的趋势:截止1月15日19时许,小红书已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等87个国家登上App Store的免费排行榜第一,还在39个国家的App Store免费排行榜上位列前十——这绝对称得上是中国App「被出海」的标志性时刻。
到头来,「没想着出海,海却自动奔涌而来」的奇异局面,愣是将小红书推上了「TikTok之后中国又一款成功出海社交应用」的位置,也用TikTok全球化之路受挫反倒成就了中国原生「TikTok替代品」的奇特画风,打了大洋彼岸的TikTok阻击者一记耳光。
肉眼可见的情形是,现在加入小红书的歪果仁越来越多了,之前主要是美国的「TikTok难民」,现在又涌进了大批其他国家的网民。
Ps:我个人觉得,「TikTok难民」的叫法并不准确,更准确的称谓是「TikTok被打压的用户侧受害者」,但这无关紧要。
在这场贴脸互说Hello的热络交流中,很多momo首次突破被「abandon」封印的英语练习结界,以藏在「-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中厚积了十多年的英语表达功力,向老外表达了自己的友好。
而老外们面对「Can you be my wifi」的硬核表白或「you are going me」的CPU干烧型表达,也经常报以纽约伦敦巴黎首尔五环外的中文口音——「泥蒿」。
毫无疑问,当很多中外网友共同加入「交猫税」、「写作业」的玩梗狂欢,彼此交流「CPDD」「V Me 50」的高能语汇时,这股让「地球村」具象化的暖流,是对逆全球化冷空气带来的冷锋过境的迂回抵御。
「你和我,心连心,同住地球村」,可当做这场「早C(Chinese)晚A(American)」阻隔不断的深入交流的暖场BGM。
02
值得注意的是,在网上,在多数人为这样的小单位「文明互鉴」感到欢欣的同时,也有不少人「预言家人格」上线,及时泼上冷水。
他们或是认定这是老外的临时心血来潮,或是预判「不可抗力」即将抵达现场,或是揣测队伍里埋伏了众多善于拿捏流量密码的「伏拉夫」,或是推测背后是Mcn做推手……要而言之,这只会是昙花一现,因为里面有太多的「不可测」「不可控」「不可能」。
不是说不能为其中的隐患做防范,但正如「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的定律昭示的,消极者常会裹足不前,行动派总会推动事情往前走。
在当下,我们最需要的,显然不是在给孩子办满月酒时断言「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式的聪明人,而是为消除彼此隔膜、增进相互了解添砖加瓦的行动派——表达即行动,那些友善表达就是在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这事上,有两点不得不说:
1,因为反对禁止TikTok而涌入小红书的所谓「TikTok难民」,基本上都是对华友好者。
有研究显示,刷TikTok越多,对中国印象和评价就越正面。而那些为了反对TikTok加入用户操作界面主要为中文的小红书的外国网民,对华的友好程度更甚。
不少「TikTok难民」针对拜登政府的「拿走数据说」,用「I’m Chinese Spy」表达着自己主动给的意愿,还有很多人秀中文、穿汉服、跳中国古风舞蹈,个中态度不言而喻。
2,小红书平台主要是生活方式心智,没有多少「舆论场」属性,容易集聚积极正向内容。
用过的人都知道,小红书上的社区调性是被「种草」「听劝」「生活美学」等语汇定义的,汇聚的往往也是那些偏正向的内容,其算法机制呈现出对社会时政话题「冷感」态度的同时,也抑制了对立式、撕裂性话语在平台上传播——上面罕有「殖人」「慕洋犬」跟「蛆块链」的对线,倒是有很多花式互夸。
平台或社区会形塑其内容特征,所以这波中外网友交流也没有什么过激话语,交流内容主要聚焦在分享地方美食、地域文化、城市景观、社会习俗和语言特征上。
在有些老外的评论区,很多中国网民花式玩梗,有的给出中国互联网生活要点提醒,有的发来英文完型填空求解,有的戏谑地做起付费起名看八字的生意,有的颠倒评论文字的顺序,想加密给对方制造点难题,有的想要邀请对方下载某购物软件一起砍一刀……
在作业帮的互帮互助下,在段子手的咸与玩梗中,很多老外都感慨:中国人真的太友好了。
03
从效果上看,这非但能增进很多老外对中国的了解,还能隔空「种草」,带动线下的网友「奔现」和「China Travel」。
如果说李子柒是走出去在油管上进行文化输出,那现在的情形就是,无数个张子柒王子柒对走进来的老外进行文化输出。
这类穿越时空限制和文化隔膜的交流,能稳固中外关系的「民间基本盘」。
正如许多国人对韩国人的刻板印象停留在「吃不起西瓜」上那样,很多歪果仁对中国和中国人也有各种刻板印象。「City 不 City」的首创者保保熊之前就说,自己在美国长大,许多美国人都对中国有不完全正确的认知,来到中国后,才发现很多事情跟想象的不一样。
我上大学那会儿,学校有台湾地区交换生项目,有同学去交流后回来跟我说:他有一次按电梯,结果同行的台湾学生表现得颇为讶异——「你们大陆学生也知道怎么按电梯?」某些所谓台湾名嘴贡献的「茶叶蛋」「榨菜」等名梗,也跟不了解有直接关系。
国内推出的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就是消除这种隔膜的努力。在油管上搜索「China Travel」(中国旅行),标题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是「unexpected」「not what we expected」(出乎意料)或是「truth about China」「real China」(关于中国的真相)。
而中外网友在小红书上的交流,同样能用「趣缘体」式交流消除很多隔膜与偏见。
尽管很多评论区里充斥着抽象画风,但这是「具体的抽象」。「具体」体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借助第三方翻译软件和人肉翻译机的「不尬的尬聊」,看见真实可感的那些歪果仁在想什么、做什么、说什么,知道他们会以友好回应友好,而不是从那些影视剧里得出粗线条结论和刻板化印象。「抽象」则表现在,画风够癫够疯够好玩。
具体是消除虚妄敌意的「黑板擦」。人都活在茧房里,具体的接触、具体的交流、具体的玩梗,就是「破茧」的方式。
可以看到,在小红书上,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先前对彼此都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之后都表现出了了解彼此的兴趣。这款全球同服的社交场域,最终成了「赛博友谊桥」,而隔屏交流非但刷新了很多老外对中国人的认知,还为中国圈了很多好感。
一个《黑神话·悟空》+一个李子柒+一个240小时过境免签+一个「TikTok难民迁徙潮」,相当于为中国文化输出提供了N倍杠杆。
04
更何况,这场玩梗狂欢,让无数人看到了社交该有的模样——它可以回到人性跟人性同频的初始界面,不用被「正确」的窠臼或「政治」的分野框定。
虽然很多「TikTok难民」跑到小红书是政治化因素驱动,他们反感打着安全名义对TikTok的打压,但他们跟中国网民的交流本身是去政治化的。
我挺喜欢虎嗅文章所写的:
根据现代的研究,很多灵长类动物会把20%的时间用来帮助同伴梳理毛发,并通过梳毛搭子来展现自己关系网的远近亲疏,传递社会信号。科学家认为这代表灵长类大脑是社会性大脑,习惯通过社交行为建立社会纽带,分析信息为我所用。
这意味着与别人建立关系、交流信息是人的本能,即便我们的传媒介质如何改变——从梳毛进化到语言、纸张、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但我们的本能不会改变,点赞是梳毛,互关是联系,无论中外皆是如此。
「再坚固的疆界和意识形态的摩擦,都挡不住生活的融合与交错」,超越很多观念光谱分歧,回到具体的连接中,去玩「CPDD」的热梗,去分享撸猫的快乐,去抚慰彼此的孤独,去看到远方的生活,而不是穿着抽象的防弹衣,把肉身变成观念的靶子,才能感受更丰盈的世界、开启更开阔的人生。
德兰修女说:当我们与世界相遇时,我们遇到的都是一个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总之是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类。
在具体的人身上看到友善、有趣、个性化,能为我们活在世上增添很多乐趣。
是故有人说,就算小红书上的「天下一家人」场景是乌托邦图景,也希望能在梦幻泡影里多沉醉一会儿。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写道:「天空那么远,大河全被盖上灰不溜秋的水泥板,树没了眼睛,动物没了声息,人没了人味儿」。
我们在乱糟糟的世界里跟活生生的人热气腾腾地聊天玩梗,就是在以他人为镜子,找回自己的「人味」。
那样一来,即便乌托邦幻灭了,我们依旧可以记得人与人之间曾有过的友善——它能越过种族、国界、身份的歧异,在人性向善之处汇合。
正因如此,我希望更多人能将小红书上的跨文化友好交流当做正常态,而不是将其敏感化,「预期能改变被预期的结果」,希望也能撬动更多的希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