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土美妆制造领域,有“祛痘界扫地僧”之誉的中通生化(以下简称中通)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这家始创于1996年的工厂,不仅以其自有品牌为功效护肤探路的经营模式为同仁所瞩目,也因其在跨越传统OEM厂商路径依赖方面所做出的前瞻性探索而受关注。
当大多数同行还在用“保湿效果不错”这种体感玄学评价产品效果,中通生化率先建立数字化模型体系,将感性描述转化为可量化的科学指标;当3D皮肤模型在国内尚属空白时,他们耗资数百万打造实验室,与国际品牌展开平行比对。不仅于此,为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中通在深度筛选原材料的同时自建中试提取车间,为功效护肤的河道构筑起安全堤坝。
2010年前后的这些超前举措,数年之后才被一些头部品牌视为标配。
从传统单纯的OEM代工到体系化的全案服务,中通当年迈出这一步,实出无奈——意识到配套的供应商企业与自身标准相差太远、影响最终产品品质的稳定性时,中通创始人朱洪决定将业务范畴延伸至包材开发、功效检测、法规研究等全产业链环节——“无奈”背后的布局,是本土美妆制造企业对产业链条标准缺位的优化。
古语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过去几年,疫情与超级监管双重压力之下,美妆产业震荡中重构,很多企业在价格战中迷失方向;而中通却展现出强大韧性,以祛痘为支点撬动功效护肤,在代工红海中辟出一条航道,从容深潜——针对熬夜、饮食等20余种诱因开发40余款产品,构建“自选超市”式解决方案,甚至将祛痘研究延伸至“后天敏感肌”领域;旗下祛痘品牌比度克历经多次产业迭代与渠道变革,如今重装上阵,充分展示了“祛痘专家”的强大生命力。
在国家强化功效宣称监管的当下,中通多年前所埋伏笔的战略价值得以凸显,让其进一步坚定了从源头重塑价值链的野心。中国8000多种可用原料缺乏过硬的标准,同一原料不同纯度可能导致产品安全风险。一系列“原料带入门”事件,更让中通意识到必须从原点出发夯实功效护肤的基石。为此,他们提出了化妆品级原料标准构想,在安全评价中心进行实践并建立严苛的企业标准。
“功效护肤时代”轰鸣而来,中通默默构筑的技术壁垒给出了功效实力派的基本方程式:提升原料标准+死磕细分赛道+敬畏安全底线。
张兵武
中通生化是哪一年成立的?现在这个园区有多大?
朱洪:中通生化整个公司是1996年成立,这个园区(中通生化全新工业园区)是1999年征地,2000年开始做规划,2002年建设,2005年投入使用的。整体面积20200平方米(30亩)。
张兵武
现在30亩不小。在那个阶段,占地面积这么大的工厂并不多吧。
朱洪:很少。当时我们本来想找一些县城的厂房来扩大产能,但当时房地产还没兴起,所以只能自己去买块地。当时的地也便宜,于是和几个朋友向农村征了一块地,最后建了这个园区。
张兵武
据我了解,中通生化提供研发、生产到包材包装一系列深度服务,可以说是一条龙全案服务。一个代工厂为什么要这样做?
朱洪:其实做全案服务是无奈之举。本来我们是想往研究、配方、制造方面去做,但是在产品交付标准制定过程中,发现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配套的供应商企业跟我们的标准相差太多。
举个例子,对于化妆品来说,包装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包装由内包装、外包装构成,包括纸盒、玻璃瓶、塑料瓶、塑胶瓶等,与内容物直接接触,内容物又直接接触消费者皮肤,因此包装质量会对化妆品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张兵武
那有很多企业在配套上满足不了你的需求。
朱洪:是的。当时很多包装供应商没有关注包装和化妆品的匹配性问题,对品质要求没那么高,水平参差不齐。因为标准的不一致,会造成产品的不稳定,导致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因此,我们给合作的包装企业定了统一的标准,能清楚知道包装和产品是否匹配,从而规避掉一些潜在隐患,把控产品终端的品质。
做好包装开发模块后,我们开始做产品功效检测的模块。当时产品检测有国家标准,但功效检测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大家多用“膏霜很好用很舒服”“保湿度很好”这类感性的词语去描述功效。而对于开发配方来说,这是没办法去量化的,无法与配方中添加的物质和原料比例相对应的,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开发难度增大。
因此,我们把消费者使用过程中的感觉慢慢用指标量化,针对不同功效类型、皮肤类型,建立了数字化模型体系。
这个操作是走在行业前面了。
朱洪:是的,我们从2010年就开始做,当时中国内没有几家做。因此对标的时候,我们只能向国际品牌企业学习,和他们的实验数据做平行对比。我记得做3D皮肤模型的时候,国内没有一家做,中通生化应该是第一个在做。当时找不到任何资料,后来找到专业人士,我们投了几百万做实验室。
张兵武
现在很多头部品牌也才刚开始。
朱洪:是的,很多头部品牌到2017、2018年才做,我们从2012年开始。做这个事情,其实是长期主义思想,我们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完之后也不是只为了结果。我一直在想,回到原点,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张兵武
这样反过来也能够不断促进中通生化的研发水平。我看中通生化的研发中心有40来个人,有50多项专利,尤其是对全案服务的配套来说,研发是最核心的环节。中通生化在研发方面有什么优势?
朱洪:对,所以说我们研发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中通生化的研发团队开始只有十几个人,随着想法越来越多,队伍不断壮大,消耗、占有空间也越来越大。后来两层楼都不够用了,新建了一栋研发中心。
中通生化主要分为五大基础模块,分别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包装开发、检验检测与质量控制、法律法规。这几个模块主要方向是,导向性需求。对于希望做好的品类,我们会投入很大的精力。你看我们在祛痘品类,做了很多基础研究。痘痘像病又不是病,它的形成原因很复杂,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黄金诊断标准。
张兵武
大家都关注这个问题,但是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
朱洪:其实全球都研究一百多年了,都没有找到一个核心的黄金诊断标准,所以大家会针对不同的痘痘症状去开发不同的产品,来应对这些问题。
中通生化也在分类型做基础研究,做得比较深,有20多年。从做祛痘的皮肤模型到不同皮肤类型的实验和测试,针对症状找到现有的国内外的治疗方法。最后比对哪些方法能在化妆品中使用,哪些方法不能在化妆品上使用,哪些原料能用在化妆品中,哪些原料又不能用在化妆品中。这就是在基础研究上的深耕。
张兵武
那特色研究方面呢?
朱洪:特色研究就是把基础研究成功转化为应用。祛痘品类上,我们针对分年龄、熬夜、饮食习惯不良等不同原因,开发了很多剂型的产品,从洗面奶到各种类型一共有40个品种左右,再去做多元化组合。只要是长痘痘,我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
这相当于是自选式超市模型。我们产品经理和研发同事会帮你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去匹配。
张兵武
这些年市场对中国特色植物资源的研究越来越“火热”,中通生化应该很早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朱洪:受家庭影响,我一直心抱着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思想。其实任何一个东西我们都不要把它过分地夸大、极端化,取之所长、弃之所短,综合应用起来才能更好使用它。
在中国,中药是宝贵的资源。实际上中草药是一门经验科学,是李时珍、孙思邈等中医药大师试出来的经验方,把中药的有用成分提取出来,再通过煎煮的方法将成分浓缩和去除有害成分。因为天然的植物来自于天然,但不一定安全的,所以中药的炮制过程是去毒性的。
我认为,中医、西医有两个不同的诊断方案,但殊途同归。中医的望、闻、问、切在于诊断,中药在于治疗,这两个方向首先要分开,西医则是数据化的诊断。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先把中药中有效成分提取出来,接着结合西医方法分析、分离,看看某些物质在皮肤外用上的毒理是怎么样的,再通过皮肤模型慢慢筛选成分的毒性和效果,最后进行成分叠加复配。这就是我们在中草药研发的基础研究。
张兵武
总体感觉上中通生化是一个偏功效型的工厂,提出的口号也是“功效护肤找中通”。现在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国家对功效的检测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中通生化是怎么来定义这个“功效”,以及怎么去做战略规划?
朱洪:回到原点去思考,我们是做化妆品的,不是做药品的。两者最大的区别,一是化妆品在于安全,所以中通生化的核心开发理念是天然、安全,第三个才是有效。药品则是允许有一定副作用的情况下,达到对主病的治疗效果。
其实化妆品不是追求疗效,而是追求保养、保湿、润肤等基本功能。但是,中国这几年化妆品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比较严重,企业为了寻求差异化,就把“功效护肤”提出来。中通生化也不能独善其身,我们在功效上还是有优势的,所以也提出来了。
在中国,功效型化妆品叫特殊用途的化妆品,在日本叫医药外部品,在美国叫OTC产品,防晒、美白、防脱等这些都属于功效型。它的安全性是需要考证的,需要做严格的测试和评估。所以,我们一直秉承着一点:在安全的基础上追求效果。我们的安全评价中心,主要工作就是做安全评价之后,再做功效。
你们做功效产品还是很严谨的。
朱洪:其实我们在做一件整个行业一直都没有做的事情。
做化妆品是一个物理混合的过程,基本没有什么化学反应。但在混合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成品跟最终原料是有很大关系的。
在INCI目录中,中国大概有8000多种原料可以使用,国外大约是2万种。问题来了,原料可以使用,但使用标准是没有的。简单来说,同一个原料不同纯度,做出来的产品一定不一样,那么不纯的原料中,哪些物质是不能添加的?如果存在不能添加的物质,就会影响到最后的产品质量。
比如说霸王,当年香港周刊指出它添加违禁物质,最后证明是原料中带入的,虽然胜诉了但霸王的市场却受到严重冲击。这就是原料带入的影响。那么这类原料允许存在的含量是多少,现在还没有真正的标准。在安评的过程中,应该把化妆品的标准确定了,现在有工业级标准,医药级标准,但没有化妆品级,没有规定至少在哪个标准之上才能使用。
张兵武
这导致一些人做低质低价的产品。
朱洪:对,所以现在低质低价才这么容易“进门”。因此中通生化希望监管定个化妆品级的原料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可以少很多功效评价。只要功效在这个标准之内,很多都不用去测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从原点去思考,需不需要标准。如果需要标准,我就制定标准,之后就简单多了。在标准范围内,我可以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和原料,在合格的基础上去研究功效。就跟包装开发一样,原料标准也要有统一的标准。
张兵武
基于刚才提到的研发、安全、原料标准,横向比较,在功效这一块,您觉得中通生化多年来积攒下的这些资产在哪个方面表现得最突出?
朱洪:说实在话,一个企业能在一个或两个品类做好,已经很不容易了,要看你想做多深。中通生化在祛痘领域是做得比较深的,衍生到痘痘肌的敏感性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发现部分人不是天生的敏感肌,而是后天因素刺激导致皮肤出现暂时性反应,只需要停掉不良护肤品,就会慢慢恢复。
基于这些现象,中通生化目前基本是围绕祛痘、敏感、修复这3个品类深耕,其他的品类有所涉及,但不算太深。我们希望做到1厘米宽,1公里深。做深一点,我们自己也踏实。碰到什么问题之后,心里还是有底。
张兵武
这方面,市场反馈如何?
朱洪:消费者反馈还挺好的。我们有一个祛痘品牌叫比度克,从2004年上市到现在20多年时间,没有做什么广告,但销量一直比较稳定。在销售过程中,我们可以汇总消费者反馈回来的问题,根据反馈来改进产品开发。我们提供ODM、OEM服务,这个过程也是在帮其他品牌在做市场验证,这么多年的销量也证明了产品配方的稳定性。
张兵武
比度克市场表现怎么样?
朱洪:2004年到2008年,我们主要做学生市场,覆盖了全国100多所高校。从2008年开始,我们做淘宝天猫,成为了流量红利的受益者,几年就有上千万消费者。线下渠道也表现不错。后来因为市场波动沉寂了几年,这几年我们又慢慢把这个队伍建立起来,开始在市场做推广。
现在大家看到就会说“比度克回来了。”其实不是回来了,我们就睡了一觉,休息一下,然后再出发。
张兵武
祛痘品类的代工在你们整体业务的占比应该比较大?
朱洪:没仔细算过,但客户的满意度、认可度还是很好的。祛痘市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你要不在找客户,要不就在找客户的路上。祛痘产品是阶段性的产品,痘痘好了就不用了,产品不好也不会再找你。不过,我们20年的老用户还会给他的小孩买比度克的产品,真是实现了当年的口号:伴随着一代人成长。
张兵武
您也提到,中通生化做功效品肯定要天然、安全。当下中国的消费者对天然安全的概念,难免会跟中国特色植物资源结合在一起。在这方面,中通生化是如何挖掘结合的。
朱洪:有一部分人专门做中草药的基础研究,包括中药提取、安全评价、功效评价等,做完之后再把基础研究方案给到应用团队去做组方,他们会根据不同使用场景设计产品。
我们一直把中国特色植物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筛选了很多植物,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可以用,还要筛选出植物中的哪个主要成分起作用。按照化学拆分的方法,植物可以拆分出有效成分、无效成分、有毒成分以及无用成分。这个工作也是我们自己在做,建了一个六百多平方的中试提取车间,这样对源头的质量把控更容易些。
其次,中国现在很难找到真的有效的中药了。
张兵武
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有个说法叫中药毁于中药材。
朱洪:对,已经很难了。我们每次要找点中药,真是踏破铁鞋,上山下乡,去乡间地头收,不能去二道中药市场去收,因为你看不出来那是什么东西。
张兵武
反过来看,在这种环境下,也形成了一个竞争优势。
朱洪:通过这种方法获得优势,其实是无奈。目前市场上对中医中药存在一些诟病,间接因素就是好中医能诊断,但没有好中药了。所以我们真要把一个产品做好了,不仅要火眼金睛,还要脚踏实地,去把每个环节控制好了之后,才能真正得到想要的效果。
张兵武
目前国家层面也在推动功效评测的发展,在这个市场之下,中通生化怎么规划未来发展战略,来匹配未来市场的发展?
朱洪:我们有一个初心:把自己所擅长的品类延续下去,也没想去做特别宽,就想把它做得窄一点,深一点。因为一个企业在一个品类上能把它做得很好,已经很不容易了。
对中通生化来说,经营理念是先做强再做大,所以在做每一个品类的时候,并不着急去做大。这么多年我们一直相对比较低调在做自己的事情,盈利后把其中一大部分投入到研究中。
在生产上,我们追求单位空间的使用率和利用率,多模块生产的模式使我们30亩园区的产能跟七八十亩的产能差不多。
张兵武
这很契合现在国家提的专精特新的发展理念。
朱洪:做强做大之后没有核心竞争力是很危险的。没有核心能力,意味着你被超越的门槛会很低。某一些企业“暴雷”,也是因为没有核心竞争力,很容易在某些方面塌方。
张兵武
近年来中通生化一直在“出海”参展,您是怎么看待“出海”这个方向?
朱洪:其实是被“逼”出海。如果能做点小富即安的事情,其实在中国待着挺好的。出海和出国旅游不同,出海肩负着好大的责任和压力。我们现在先走第一步:先做外贸。所以我们参加了很多国外展会,希望能获得一些客户。以前进入WTO,我们是享受全球化红利的,但是从2025年开始,全球化基本上就结束了,又开始进入区域化,有很多联盟。那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走出去,找到适合我们的机会。
张兵武
走到国外后,您怎么看待中国制造,尤其是美妆领域,跟国外制造的差距?
朱洪:中国制造在花色品种、使用功能和基础性能等方面,基本上跟国外的企业没有什么太多的差距。而它的成本、性价比、品种丰富性,是国外企业所不能比的,因为国外做东西相对比较简单一点,也没有那么强的竞争,没有像我们在这种高压力、高竞争情况下衍生出了这么多产品。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