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谁 | 关注本轮新增选的11位女院士

她们是谁 | 关注本轮新增选的11位女院士
2021年11月19日 16:34 NEW科学

近年,女性科技工作者在推动科技发展进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得到了更多尊重。

中国科协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共有科技工作者8100万人,其中女性占40%左右,数量和比例均位居世界前列。

一大批女性科技工作者,正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展现非凡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彰显着巾帼力量。

2021年新增选的149位两院院士中,有11位是女性科学家。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两院新院士中的“她力量”。

新当选的5位中国科学院女院士

· 迟力峰

63岁,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

迟力峰长期在物理化学领域从事表界面分子组装及反应的研究。提出表面晶格调控的分子组装反应方法,从单键层次获得了表面对分子选择性活化的新认知。利用表面结构效应和分子定向组装,实现了正构烷烃的选择性脱氢、聚合及烯烃化;揭示了单晶表面对分子选择性活化与偶联的作用机理;建立了介观尺度分子长程有序组装方法。她的研究对表面物理化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

累计发表SCI论文450多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包括Nature,Scienc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cc. Chem. Res.,Adv. Mater.等,SCI他引13000余次。

· 马光辉

56岁,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马光辉长期研究均一生物微球和微囊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用于生化分离、药物载体、免疫佐剂(疫苗递送系统)、细胞培养微载体等创新产品。

在Nat. Mater., Nat. Nanotechnol., Sci. Transl. Med., Nat. Biomed. Eng., Sci. Adv., Nat. Commun., Chem. Eng. Sci., JACS, Adv.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他引超过13000次,论文先后获得Elsevier出版集团 “Highest Cited Original Research 2006 Awards”,“Top 50 Highly Cited Articles by Chinese Mainland Authors (2006-2010)”,“Top Cited Paper for 2010 and 2011”奖励。出版中英文专著12部,撰写学术书章节22篇,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化学工程师手册《Perry's Chemical Engineer's Handbook》(中国学者首次参加撰写)。中国发明专利授权88项,国际专利授权12项,专利技术和产品在国内外500多家单位得到应用。

马光辉曾获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05年)、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年),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创新奖(2014年)。

· 底青云

56岁,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底青云主要从事电磁法探测技术与方法、随钻测井技术与方法、旋转导向钻井技术与方法等研究工作。

她聚焦地球复杂介质中电磁波传播路径及定量表征,揭示了极低频电磁波全空间波导传播机制,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固定源宽频带广覆盖的电磁法技术体系和高精度接收装备,实现了10公里级深度的地质体高精度电磁探测。作为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智能导钻”的总工程师,正带领团队攻关大斜度井/水平井随钻旋转地质导向“卡脖子”技术。

主持了国土资源部行业公益性项目、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科院装备研制项目等多项重大深地装备技术研发项目。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80篇,其中SCI收录101篇(第一/通讯作者72篇),出版专著5部,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6项,中国发明专利18项。

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202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9)、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5)、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2017)、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8)、“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技奖(1998)、中国科学院“巾帼建功”等奖励(1999)。

· 乔红

56岁,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

乔红研究员长期从事机器人“手”-“眼”-“脑”融合智能研究与应用,包括工业机器人操作与控制(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眼)、生物启发式与类脑智能机器人(脑)等。

她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和2018年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目前担任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机器人“手-眼-脑”融合智能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副主任。

她带领团队建立多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机构称号,有力推动了地方工业化发展;并开展工业机器人单元技术的研发。

她是IEEE Fellow,全球IEEE Award Board Member。她当选并连任全球IEEE RAS(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管理委员会委员(RAS主要理事机构,委员会成员18人,全球会员1万4**),为大陆学者首次当选和连任。她受邀担任装配领域国际知名SCI期刊Assembly Automation主编,并担任包括多种IEEE Trans在内的著名国际SCI期刊编委。

· 郑婉华

55岁,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固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郑婉华主要从事人工微结构材料和半导体激光研究,她2003年回国后,最先向科技部建议在我国研究高性能光子晶体激光,并在国内率先突破激光激射,发展了从光子晶体能带调控、光子晶体激光结构设计、材料生长到芯片制造的全链条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在高性能光子晶体激光器基础原理和关键技术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和系统性贡献。

2010年度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9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020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培养博士和硕士40余名。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年度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2018年度中国专利金奖和2020年度部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新当选的6位中国工程院院女院士

· 江碧涛

54岁,工作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1646部队。

· 邢丽英

56岁,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复合材料构件制造技术首席技术专家

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82级非金属材料本科、1986级高分子材料硕士、2000级高分子博士。航空工业复合材料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

· 胡晓棉

58岁,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胡晓棉长期从事核物理工程技术研究,是我国武器装备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十佳”提名奖。获“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中物院“十二届邓稼先科学技术奖”。撰写科研报告50余篇,发表论文20余篇。

· 吴明红

53岁,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吴明红长期从事多介质环境协同保护与综合治理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针对多介质复合污染协同治理科学难题,从复合污染物的组分特征入手,在环境功能材料研究领域以及有机复合污染治理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获国家发明专利65项,出版专著2部,其论文的sci他引数量达26000多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吴明红是2008年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15年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在国内,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华环保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青年科技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她还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上海市巾帼创新奖、“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等称号。

·朱兆云

67岁,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药研发总监

朱兆云长期专注于低纬高原地区中药、民族药和天然药物的研发。

坚守在民族药工程科技领域第一线,38年来,扎根云南边疆,脚踏实地探索民族药发展路径。坚持应用基础研究与新药开发并重,带领团队对我国低纬高原地区复杂多样的民族药资源实施首次系统研究的重大工程,为民族药传承和创新提供了示范。

在开展资源调研的过程中,主编专著6部22卷1191万字,鉴定确证收载4392种药物。采集标本1万多种10万余份,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约16万张;准确鉴定出412科1720属4392种天然药物,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对70种重要药物资源深入调查和生产区划,及40个主要云药之乡种植药材含量检测,助力药农增收脱贫,促进生态保护。澄清传统药物基原1040种,翻译民族语言文字药名5567个,系统整理附方5816首,注释附方中使用药物1679种。构建多学科药物实验筛选和评价体系,对著名《滇南本草》进行现代研究,其中有99种属首次。基于野外调查所获的第一手资料,主编《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云南民族药志》等专著,提供了科学、详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调查发掘源头,构建以民族民间传统用药经验为线索进行的多学科药物筛选和评价体系,开展民族药新药创制研究,以第一发明人创制5个国家新药并成功上市。其中2个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痛舒胶囊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复,获准在美国开展II期临床试验,成为第一个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中国民族药。

曾获201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以第一完成人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2015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奖项,2019年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等奖项。

· 贾伟平

61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教授

贾伟平的名字,屡屡与“首次”相连:首次发现12个中国人2型糖尿病新易感基因;首次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型生物标志物;首次提出中国人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切点;首次建立动态血糖监测的正常参考值……贾伟平教授的成果被写入全球医学指南、教科书等。

贾伟平设计和主持了大规模的糖尿病遗传与环境研究,确定了40个国人糖尿病易感基因位点,新发现12个位点有别于欧美人群,据此建立遗传易感基因谱,揭示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中国人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构建遗传风险模型,检出易感人群高血糖发生率比低风险人群高34%,美国教科书评价“该模型能很好预测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导致的血糖异常”。

她创新了腹内型肥胖的诊断标准及筛查技术,牵头制定了国家新标准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成人体重判定》,相关研究成果被写入9部中国医学诊疗指南和美国教科书。柳叶刀子刊评价,“她是针对中国糖尿病特点的研究者,架起遗传和临床、医院与社区间的桥梁”。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1、2),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排1),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以通讯(含共同通讯)作者在BMJ、Diabetes Care、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99篇,主编国际首部持续葡萄糖监测中英文专著。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亚洲糖尿病研究协会Distinguished Research Award for Epidemiology of Diabetes in Asia。

资料来源:苏州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白药、上海大学、人民日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

编辑:高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