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保险作为一个频繁与数字打交道的行业,如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需提高数智化水平,通过不断加大资源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中国太保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行动力推动数智化发展,并将数字金融视为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关键驱动力。在此过程中,中国太保凭借在数据管理方面的卓越实力,日前获得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5级认证,成为首家通过DCMM5级的保险集团,为保险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新标杆。
绘蓝图、埋头干,“大数据”战略深化推进
2024年2月,中国太保新一届董事会正式亮相。新任中国太保董事长傅帆在谈及公司发展战略时称,将继续坚持有序推进“大健康”“大区域”“大数据”战略。
为落地推进“大数据”战略,中国太保规划配套了与其相适应的能力布局、人才团队、运营机制和战略实施等相关保障措施,以确保公司数据战略愿景和目标实现。
如今,中国太保的“大数据”战略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近日,中国电子信息联合会正式发布,中国太保凭借在数据管理方面的实力,获得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5级认证,成为首家通过DCMM5级的保险集团,为保险业的数字化转型及数据管理树立了新标杆,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DCMM是我国在数据管理领域最权威的数据管理成熟度认证体系,其评估内容覆盖数据战略、数据治理、数据架构等8个核心能力域、28个能力项,以及445项评估标准。评估等级自低向高依次为初始级(1级)、受管理级(2级)、稳健级(3级)、量化管理级(4级)和优化级(5级)。
为促进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安全高效流通和开发利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中国太保在其数智太保战略中,规划Di03司内数据破壁项目,DCMM认证作为该项目的子项目,秉承“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原则,通过DCMM项目实施。
“该项目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由集团数据管理部负责,太保科技全程参与,历经四个多月项目组协同多个部门共同完成了10余项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及完善,30多项工具和平台的优化升级,收集了超过3000份相关证明材料。”中国太保数据管理团队徐周介绍。
本次取得DCMM的最高等级认证,一方面提升了中国太保整体的数据管理能力,为数据要素破壁提供了基础能力保障,全面提升全集团线上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运营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中国太保在数据管理领域的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
厚积薄发,动能澎湃。早在2011年,中国太保的数据治理就已开启ITAP规划,通过转型项目实施开始客户数据、业务经营数据的治理工作。2019年,中国太保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规划(ITDP 2.0)2020-2022》,将“大数据”定位为三大核心战略之一;2022年,公司发布《集团数据治理三年规划(2022-2024)》,旨在完善数据管理能力,加强源头数据控制,整合数据价值链,激活数据资产;2023年,其进一步发布《数智太保科技规划(DiTP)(2023-2025)》,强调“深化和加速内部数据要素的管理和流通”。
从2023年最新发布的指引文件来看,数智太保科技规划将以“打造行业领先的数智化能力,赋能公司高质量发展”为愿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通过“513”工程的实施, 牵引未来三年中国太保科技建设,夯实科技基础建设,并实现科技价值显性化。
当数字化席卷各行各业,科技子公司也已成为保险业变革和争夺的新战场,其具体表现则是头部险企纷纷布局了科技子公司。太保科技于2022年正式成立,是中国太保转型2.0战略中科技市场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技赋能,支持和推动中国太保的整体数字化转型,也是集团“DiTP2.0”科技规划落地的主力军。
新服务、新客群,数智化赋能产品与服务创新
“513”工程蓝图将中国太保的数智化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在五大数智化创新方面,通过数智化赋能外延生态,打造形成ESG服务、产业服务、健康服务、风险减量等新型服务平台和服务模式;通过数智化深化客群经营,形成新型客户触达和生命周期运营模式;通过数智化强化风险管理,提升合规、风控和审计数智化能力;通过数智化形成高度自动化的理赔运营模式;通过数智化整合集团投研能力,沉淀投研成果,为集团和各子公司提供投研共享服务。
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中国太保可通过科技加持扩大保障范围,实施风险减量。徐周举例称,“基于电梯运行数据,我们研发了电梯健康度模型,和传统人工定期检测相比,该模型更及时更准确,可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和维护成本,目前已经在上海、无锡等多地试点。”此外,中国太保还创新探索了智能网联车人机定责、灾害预警等领域。
很多保险产品会将患有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小毛病的带病人群拒之门外,尽管“一刀切”对客户很不公平,但如果保险公司盲目承保,其成本也难以控制。通过数据模型分析,中国太保可让保险覆盖更多带病体人群,践行普惠金融。“为开发相关产品,我们和医疗机构合作获得了一些脱敏历史数据,用于分析某个病种最终发展到癌症的概率,并基于此形成理赔模型;我们也会基于某个疾病的后续治疗费用,形成相应的定价模型。此外,我们还跟医院去探索建立相应的慢病管理工具,更好地去服务慢病人群。”徐周介绍。
在银发经济下,为进一步提升对老年人的服务质效,中国太保还在健康养老方面持续发力。中国太保投资建设了太保家园养老社区,并利用科技为老人带来高质量健康生活,提供睡眠监测改善、定位和跌倒检测、智能饮食管理、数字人情感交互等服务。
科创之难,难在风险。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重点环节,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风险需要保险保障。尤其是数据要素,这一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通过程中存在数据泄漏、遗失、损坏、合规等潜在的安全风险,与网络安全更是息息相关。
针对网络安全问题,中国太保利用自身雄厚的科技实力,通过问题导向聚焦企业难点痛点,大力创新网络安全保险服务模式。2017年,中国太保产险进入网安险领域后,累计保费规模超过8000万元,是网络安全保险条款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中资保险企业。2023年,中国太保已为171家企业客户提供网络安全保险保障超85亿元。
上述案例可见,数智化的发展浪潮让保险产品的设计与迭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更深刻地重塑了客户体验,使之跃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卓越境界。在这一变革中,保险产品不再局限于传统框架,而是融入了高科技的智能灵动与个性化的细腻考量;而客户所享受到的,更是一种贴心、便捷、高效的全方位服务体验。
大模型、数字人,新质生产力提升运营效率
保险业的数智化不仅给客户带来了便捷与温度,也对公司运营效率的提升起到巨大推动。在前沿科技的探索中,呼啸而来的大模型虽噱头十足,但其作用亦不可忽视。
作为下一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大模型必将对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保险行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正是一个适合积极拥抱大模型的业态。
中国太保亦积极拥抱新技术,基于大模型新技术的特点,提出了数字劳动力战略,通过对人的能力进行建模,建设智能体形态的、具备岗位技能的大模型应用,突破员工的效率瓶颈和能力瓶颈,进而实现更合理的成本结构,和更优的客户体验。
“我们提出了太保大模型3年建设规划,通过‘先搭台’建设大模型算力基础设施,‘再唱戏’建设11个数字劳动力岗位,目标在2025年覆盖10000名太保员工,将其劳动生产率提升30%,并探索新技术带来的模式创新。”中国太保数字化转型规划团队王苏明介绍。
2023年,中国太保搭建了保险行业首个全栈信创私有化部署的支撑千亿级参数的大模型平台,准备了105万条保险大模型训练数据,通过了《中国人身保险从业资格(CICE)》等3项保险领域的专业资格考试。
在保险大模型方面,中国太保持续提升太保大模型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和模型训练推理性能,形成面向全集团研发人员的大模型中台服务和面向全体员工的大模型访问服务,在保险经营价值链中打造一系列数字劳动力,形成具备复合型能力的“超级员工”,优化保险经营的成本,提升保险客户的体验。如今,大模型数字劳动力应用建设所覆盖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已有效提升17.2%。
具体来看,中国太保已完成了产险、寿险、健康险、资管、审计、财务、科技研发等业务条线及对应数字劳动力的建设,一类是作为助手辅助员工,已累计覆盖985名太保员工,比如能够辅助业务人员高效完成事故查勘的车险在线理赔数字劳动力,和能够辅助审计人员完成风险核查及疑点初筛的审计数字劳动力;另一类是完全替代员工完成某些工作,已等效替补136名员工,比如能够扮演真实客户与代理人进行陪练的寿险业务培训数字劳动力,和能够独立准确完成理赔案件整案和明细审核的健康险理赔审核数字劳动力。
数字劳动力不仅在集团中后台领域闪闪发光,在业务条线更是硕果累累。王磊透露,“我们的审计数字员工,每月可完成3000多件审计任务;根据医学知识和理赔规则,健康险数字理赔审核员自主推理完成复杂案件判责的准确率达到96%,每月可处理1.2万例案件。”
除了数字员工应用,中国太保在数字形象应用场景上也取得了突破。2023年底,太保科技推出“AI太主播赋能计划”,“AI太主播”通过AIGC技术定制代理人千人千面的数字人分身,让代理人形象更具质感,同时应用平台提供的标准模板和话术进行视频合成,源头上保证互联网保险营销内容的标准化、合规性。此外,平台可根据指定名单快速精准完成数字人视频推送,赋能保险营销客户交互场景,成就客户全新数智体验和代理人全新专业支撑的双向奔赴。
发展数字金融,是金融机构融入时代大变革、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路径。作为国内综合性保险金融集团,近年来中国太保深耕数智化转型,发挥大数据治理体系优势,通过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有效赋能了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未来,中国太保将继续推进“大数据”战略,为保险业数智化升级注入强劲动能,打造保险新质生产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