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剁手”:买到就是赚到,不买就是吃亏?

双十一“剁手”:买到就是赚到,不买就是吃亏?
2019年11月11日 17:25 居科技

今年双十一,有多少人昨天像科技菌一样守到了12点剁手?不管我们如何抗拒双十一的活动套路,双十一依然向我们展示了它强大的影响力。

今年的双十一数据又一次刷新了高点,据双十一实时交易数据显示,今年天猫双十一成交额超过100亿元,用时仅96秒,刷新2018年2分05秒战绩。凌晨1点04分左右,天猫双十一成交额突破1000亿,截止到上午6时,天猫双十一成交额已经超过13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至少200亿元。

虽然双十一总是伴随着吐槽:规则越来越复杂;满减越来越套路;物流越来越慢.....但每年的这一天,如果你没“剁手”买点什么,还是会感觉好像错过了一个亿。为什么即使那么多不满意,还是无法戒掉买买买?

人间不值得?不,购物就值得。

瑟·米勒曾在戏剧《代价》里写道:“许多年以前,当一个人心情不舒畅,又没法发泄的时候,他就上教堂,或者去搞革命,总要做点什么。如今,你觉得心情不爽吗?也想不出是什么原因吗?有什么办法解脱呢?买东西去吧!”

购物是现代人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被长长的文件或者待办事项压得抬不起头,披星戴月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到家中,窝在沙发上再也不想动弹。微弱的屏幕光映着你筋疲力尽的脸,这一刻还有什么比买买买更能调动人的肾上腺素?这在科学上叫做“零售疗法”,就是利用购物的兴奋感来缓解个体的负面情绪。所以“包”治百病是有科学依据的,一个包不够,那就来两个。

为什么购物会使人兴奋呢,因为消费时一种自我选择的控制感和购买新事物的兴奋感,可以发泄或者缓解人的焦虑与压力。这是每年双十一销量节节攀升的根本原因,与其说双十一是平台联手商家为消费者造的节,不如说是消费者自己给自己造的节。

消费者一边吐槽每年满减规则越来越复杂,非数学家才能研究透彻不可,一边还是虔诚的守在手机前面,等待凌晨12点开始抢购。

不抢白不抢,抢到就是赚到?

从科学上来讲,想要在双十一做到“不亏”,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捂紧自己的钱包,毕竟一分钱没花,自然谈不到亏损。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没有占到“便宜”就是“亏”。

我们去商场逛街买衣服,总是会被“买一送一”、“特价”等等吸引,然后不由自主的走进去,挤进人群在一堆商品里“淘宝”。为什么?因为在消费者看来不抢白不抢,抢到就是赚到。如果一件商品从100元直降20元,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定会点进去看,当然他们是都会买,但如果这件商品是0.1元秒杀呢?不管需不需要,一定会有很多人蜂拥而上。在零成本面前,很多人会有一种非理性冲动,继而造成非理性消费。

这就是双十一的销售逻辑:先获得关注,然后促进转化,从而提升销售额。双十一商家都会搞促销优惠活动,满减、打折、买一送一,甚至是秒杀,这些都是为了引流的工具,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关注,给消费者占便宜的感觉。商家抓住了消费者看到便宜的东西就会想下单,根本不考虑自己需不需要它的这种心态,往往会在双十一推出一些价格低廉的商品来做促销。人总是希望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东西,如果还是免费送的,那自然就是大赚特赚,消费者用这个心理和商家展开博弈,进行产品消费,而商家则根据这个心理为消费者打造“陷阱”,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掉进去。

等购物的喜悦感过去之后,很多消费者会发现,冲动真的是魔鬼。小A为了凑满减买了2件自己根本不需要的衣服;小B一不小心屯多了护肤品,可以用到2025年……

不可否认,得益于双十一的促销活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的议价权,让消费者可以买到更多更具有性价比的商品;但是从一个层面上看,双十一也让很多消费者被迫入手了并不需要的商品。

科技菌觉得亏与不亏,主要还是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不要轻易被一些商品优惠和免费秒杀占领智商高地,进而导致自己钱包的失守,用有限的金钱去购买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才是才是合理的消费行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