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我和我的家乡”:透视刘强东的扶贫之路

现实版“我和我的家乡”:透视刘强东的扶贫之路
2020年10月19日 11:27 科技唆麻

陕西,延川,路遥的故乡。黄土高原东部,沙化严重。在最贫穷之处,遍地黄沙,一切鲜活的事物被掩埋,只剩一览无余的荒凉与无望。正如陕西诗人程川诗中所写:

“远处,狗吠紧紧咬住雪花的尾巴/向光秃秃的树桠致敬/默哀,在山谷回荡/或许是这个单薄的冬天/为数不多的选择/除了荒芜/几乎一无所有”

不断扬起的尘沙,落成了一个人生命中残酷的底色。当地女孩小月,在最好的年纪,父母身患疾病,家里没有劳动力,几亩果园任由野生野长。

小月爸爸说:“果子品质达不到商品果的要求,一般市面上水果收购价4元多,而不达标的野生果仅3毛,一年的收入总共不过3000元。”

供需消息严重闭塞,土地沙化,果树种植品种落后,种植技术不科学......种种因素作用下,小月家成熟的果子只能堆在锅灶旁边,等着果商低价收购或者白白烂掉:从生长到凋落,像一种隐忍的命运,炸裂无声。

转机发生在2016年:从16年3月京东富钾农技服务队进驻,到2020年,我国扶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四年间,一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16年,小月家不知道,出身贫苦的刘强东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协议后,自己的命运即将被改写:主打农产品上行的京东电商扶贫即将大规模铺开,舒卷开来的触角,将托起小月一家。

这场浩浩荡荡的扶贫,阵势有多大?

过去五年,京东平台实现农产品交易额超5000亿元,成为农产品上行的主渠道。截至2020年9月30日,京东已帮助全国贫困地区上线商品超300万种,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直接带动超10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在未来三年,刘强东宣布,京东推出“奔富助长计划”,带动乡村万亿产值增长,更是说明了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

今年,正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而刘强东提供的扶贫范本,无疑是企业中最与贫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也是成果最为杰出的案例之一。站在这个硕果累累的关口,是时候来回顾刘强东这些年的扶贫之路了。

01

动真格的扶贫:

从种植到品牌营销的一条龙帮扶

刘强东和京东的扶贫模式,是产业互联网下电商扶贫的新典范。

像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针对很多乡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不畅,京东快速开通全国生鲜产品绿色通道:截至目前,“京心助农”帮助130万款农产品上行,累计销售3亿件农产品,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带,策划近10万场助农直播。

在当时,刘强东的模式刚刚显山露水,小月所在的延川,村民激动得让人心酸:“没想到这次扶贫是动真格的。有京东这样的支持,我们真的是有奔头了。”

陕西富钾农资公司是京东农资的供应商,也是京东线下县级农资服务中心的承建者。2016年开始,富钾农资就在当地组建了京东富钾农技服务队,对贫困定点爆破。

为什么村民会感慨京东这次扶贫是“动真格的”?

事实上,京东的定点爆破式扶贫和一些企业一刀切式的扶贫有本质的区别。

一刀切式扶贫是从上而下的,存在模式粗放、并不适用所有农户等致命缺点:本来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户,面对“标准化”的扶贫举措,自然两眼茫然,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对扶贫“垂涎却够不着”。

而京东富钾农资的帮扶,可以说是从下而上的一条龙模式,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在种养殖、深加工、品牌营销、物流、金融等多方面、全产业链推动,对农户负责到底:

第一,先是从根源上,解决农产品品质问题。针对小月家因为果树种植品种落后,种植技术不科学等因素导致果子品质不好的问题,京东富钾农技服务队进驻后,帮小月家做土地改良,以提高收成:

不仅为果农的果园测土、制定果树全程营养方案和标准化种植方案,且以“产品+技术”的服务模式,将果园打造成为优良种植园,大幅提升果子产量与优果率。

第二,面对有了好果子,针对苦于销售无门、果子白白烂掉的问题,京东也负责到底:承诺以高于市场20%的价格回收苹果。仅仅一年,富钾农资公司以高于市价近1元从陕西苹果种植基地收购优质苹果350吨,并通过京东“不二果旗舰店”等多种渠道,共计销售苹果300吨。

第三,也是最亮眼的一笔,打造品牌:针对贫困地区农产品附加值低、溢价低的状况,京东亲自为其背书——富钾农资不断延伸产业链服务体系,打造了陕西首个互联网苹果品牌“不二果”,荣获“中国苹果大王”称号。

不二果抓住“自然”、“健康”、“青春”的关键词,在传统的苹果产业里打造出年轻、时尚的果品品牌。通过打造独具青春气息的“富钾优购基地营”,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给陕西苹果赋予全新的文化创意内涵,成为带动陕西贫困地区果品外销的龙头。

如此,形成了“农资供应-技术服务-不二果收购”的良性循环模式。目前,富钾农资已在陕西水果优产区建成500个基地营,能够供应高品质、优质、安全的苹果、葡萄、冬枣等多品种果品。

而让村民们困惑的是,在贫困地区,老乡们经常能碰到前来慰问扶贫的企业,但很多企业的走访往往是走走形式,形象工程居多。为什么这次,会有人真切地关心自己的命运,拉自己一把?

像李宝山一样的穷孩子不知道,只有经历过同样黑暗的人,才会与自己的疼痛共命运:事实上,自己隔着荒芜与黑暗,握住了另一个苦孩子的一双手。像是完成了一次隐秘的结盟。

02

苦孩子刘强东:

根植于骨子里的扶贫基因

作家孙频曾说:“我觉得与一个人最血肉相连的,一定是从童年到成年之前的那段岁月。因为那段岁月是无意识地烙在人生命里的,终身摆脱不掉,它是一个人生命的底色。”

刘强东的童年,就被贫穷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小学四年级之前,刘强东一年只能吃一两次猪肉。但就算是春节时吃肉,也只是很小的肉丁:

当时,刘强东的外婆把肉丁放到锅里炼油,炼到最后,只剩下肉渣子,混上白菜、粉条进去,才端上桌给孩子们吃——尽可能延长肉的寿命。吃的时候,外婆不许孩子扒拉菜找肉渣子,一旦违反就会挨打:因为如果孩子都去吃肉渣子,白菜和粉条就会面临无人问津的命运。

如果身体上的饥饿可以被时间平复,那么精神上的饥饿,留下的印记则更为久远。刘强东记得,生命中第一次生出自卑感,是在从连云港到南京的火车上,被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城里孩子刺痛:

她扎着小辫子,穿着漂亮的裙子,在吃饼干、看书。而当时,自己穿着大裤衩和两根筋汗衫,说话带着口音,浓浓的乡土味。坐车的整个过程中,刘强东都没有抬头——怕被别人嘲笑。虽然后来想想,可能女孩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但当时,少年的敏感和自卑席卷了一切。

站在旁观者的视角看,那可能也是刘强东生命第一次感受到心酸和疼痛:为自己,也为家乡那片土地上,同样承受残酷命运的亲人。他们善良,勤劳,有着农村人可贵的淳朴秉性,却逃不掉残酷的命运。

多年后,刘强东在早餐时吃到茶叶蛋时,仍然会想起十八岁,自己去北京求学时,揣着家乡父老送的76个茶叶蛋,连同缝在内裤里、村民凑出来的500块血汗钱:他们把最好的营养品,连同淳朴的期望与祝福一起赋予刘强东,自己却忍受着病痛、贫穷。

正如散文家刘亮程在《寒风吹彻》中所写: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所以,在2003年,刘强东的公司还是一家小的不能再小的微型公司,只有38名员工、还要为生存挣扎时,刘强东就带着团队,去山西省静乐县资助了38名孤儿,从此,没有一天都停止扶贫工作——对别人来说,可能是在站在高处施舍与馈赠,但对于刘强东来说,却是探望亲人。

而在刘强东还在创业阶段时,最让他疼痛的是外婆:一辈子拉扯大了5个孩子,17个子孙,到老了生病却没有钱治。全家人变卖粮食和家当、赚的钱都拿来给外婆买药,却还是填不尽医药费的窟窿。甚至去世前,外婆也没有饱足口福:她不舍得随心所欲地吃鱼和肉。

“我不希望过她那种生活,我也不希望我周围的人再过她那样的生活。”刘强东这么说: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哀。

2015年春节,刘强东给家乡老人每人发了一万元,一共六百多万,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景:让他们“吃点好的”。

“虽然现在村里面的日子比过去好太多了,但即使这样,60岁以上的老人也舍不得吃穿,都把钱省给孩子。花孩子的钱是我们那地方老人的一种心病,老人不愿意花孩子的钱。所以我想给老人送点钱,这样老人觉得:哦,这钱是强东送给我的。老人就可以去镇上买点鸡啊、肉啊,可以吃得好点。”

对村民们,刘强东自称“大强子”,没有一点架子。17年,在平石头村做村主任时,“大强子”给乡亲们准备的年货,从牛奶、果汁,到毛衣、长裤、羽绒服,再到蒸锅、马桶套装……

235户村民,家家户户都领到一份价值数千元的大礼包。物品之丰富、用心,不像是送慰问品,更像是一个出息了的后生提着大包小包,给家乡的长辈拜年。

而在此期间,刘强东脑海里的扶贫版图也逐渐清晰:

不止要小范围输血,更要大范围造血,彻底对困厄乡村多年的贫穷“斩草除根”。

03

从脱贫到奔富:

透视刘强东的扶贫视角

事实上,在向贫困地区输血的过程中,刘强东发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只输血,不能根本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

“过去13年我们捐钱捐物,但这只是输血不是造血,你今天捐了,今年日子可能过得好一点,年底有鱼有肉吃,你明年不捐了,到年底还是没有,很可怜。”

但,要想造血,先要解决一个困惑:明明很多穷人都非常勤劳,为什么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落实到细微处,这个困惑也可以表达为:明明越穷的地方,东西越好,越绿色越安全,没有地下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等,为什么这些农产品反而卖不出好价?

刘强东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这要归咎于一个信息差,两个价格歧视:

信息差是什么?就是过去十年,大家几乎每一年都能听到某类农产品滞销的消息,因为农民在种植的时候永远不知道中国到底有多少人种了某一种作物,而消费者则能清楚地感知某种作物价格的波动。也就是说,需求方、供给方的信息没有打通。

而第一个价格歧视,是越穷的地方农产品越卖不出好价格,好不容易养个鸡、种点什么东西,最后价格卖得最便宜。付出同样的劳动,价格却很低:没有物流体系,东西运不出来。同样的东西,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价格卖高好几倍。

第二个价格歧视,是越贫穷的地方物流越不发达,买东西越贵。包括新疆西藏偏远的地方,同样的东西基本上比北京贵了30%。农村人不容易有点钱消费一下,但是要比城里人付出更高的价格。

刘强东心里有数了:这些问题,就是他为父老乡亲解决的重点。

第一,针对信息差,京东通过大数据,指导农户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多少,并为助农产品建立标准体系,从源头保证了最大化农户的投入的劳动力价值;

比如,京东数科旗下千树资本投资的“等蜂来”,专做天然成熟原蜜,从蜂蜜源头开始全程参与供应链管控,与蜂农签约,以高于市场一倍以上的采购价进行收购,指导蜂农按照“等蜂来”的标准完成养殖和生产。

“让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互联网对农业最大的改变。”

第二,针对价格歧视,京东加大物流和冷链仓储在农村地区的覆盖,以及依托智能供应链的全渠道销售通路,推动助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在当年的两会政协记者会上,刘强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曾说,京东正在筹备建设无人机平台帮助平石头村的村民运送大山里的核桃。事实上,京东在 2018 年 1 月份,就已在当地申请空域获批,并于近期首次在村进行了载货配送测试。

与此同时,京东物流推出并不断升级“千县万镇24小时达”时效提速计划,面向低线城市及重点县镇布局物流新基建,提升县镇村三级物流触达能力和服务时效。

截至2020年6月底,京东物流在全国运营超750个大型智能仓库,90%行政区县已实现24小时达。京东物流还持续加快供应链、快递、冷链等业务下沉,服务产业带、农产品上行,在全国11个城市建设先进多温层冷库,覆盖近300个大中城市。

第三,以品牌化为核心,来改变扶贫产业徘徊于低附加值的现状,以品牌来提升产品溢价,进一步增强产品和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帮助扶贫产业真正地走向市场。

以最典型的跑步鸡为例,2016年1月,在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战略合作后,刘强东就决定做跑步鸡。

基于率先使用的区块链溯源及鸡脚环等物联网技术,京东为每只发放给农户的鸡苗都佩戴上了记录步数的脚环。

在散养+每周三次水果蔬菜供应下,每只鸡必须“跑完100万步”。生长周期超过 160 天后,京东就会从农户手中收购回来。吃得好、运动足,跑步鸡口感极好,在京东上时常被一抢而空。

京东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也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2017年,刘强东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自2016年1月22日,刘强东与国务院扶贫办签署《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启动电商精准扶贫工作开始,过去五年,京东平台实现农产品交易额超5000亿元,成为农产品上行的主渠道。

截至2020年9月30日,京东已帮助全国贫困地区上线商品超300万种,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直接带动超100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

脱贫和奔富的区别在哪里?

“贫穷的本质是消灭未来。”用大白话说,因为资源的匮乏,穷人只顾得上眼下的生存,而难以看到未来的可能性并做出未来规划。而一味的砸钱输血,只能让贫困地区在当下暂时摆脱贫穷:哪怕拥有现在,也看不见未来。

作为产业互联网扶贫的样本,刘强东扶贫的本质,便是让贫困地区的人们看得见未来,因此才能“奔向富裕”。

04

结语

未来三年,京东将推出“奔富助长计划”,继续发挥自身供应链、物流、金融、技术、服务等五大核心能力,从智慧农业、新基建打造、产业带帮扶、供应链赋能、金融支持、生态体系等方面入手,打通农村全产业链条,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村万亿产值成长。

在《我的创业史》中,刘强东曾口述:

“其实一个人就像沙漠里的一粒沙子一样,有无数的沙子,有的沙子一辈子也没有见过阳光和风,一直埋没在下面,而我们只是有幸被风吹起来了,飘到了沙漠上面去,能有幸看到一次阳光,享受一次风。”

而对于“有幸飞起来”的刘强东来说,却始终没有能轻松地放下一切,去享受阳光和风,而是有着自己的沉重和使命。至于为什么,也许只有艾青的那句诗可以解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