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eepSeek再度掀起AI大模型热潮,到央视春晚机器人舞蹈惊艳全球;智能时代的齿轮转动早已与人类社会进程密不可分。这场超越以往任何时期的科技革命,不仅重构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更在悄然重塑文明演进的底层逻辑。在手术领域,机器人技术正在重构现代外科手术体系。3月7日,Capstan Medical研发的机器人成功完成全球首例TMVR手术,患者术后三天康复出院。心脑血管手术极具挑战性,依赖医生高超技艺,而如今手术机器人也克服了这一挑战。3月11日,AAOS年会现场,史赛克推出了第四代Mako系统,结合了Q Guidance导航技术,实现“单一平台覆盖四大术式”,可为全髋、全膝、部分膝关节置换和脊柱手术提供优质的手术体验。在中国市场,尽管手术机器人在融资领域刚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仅完成了9笔交易(2021年至2023年分别有30笔、29笔和19笔);但令人鼓舞的是,在商业模式、国产化新品以及创新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而2025年的挑战也全面升维。
- 天智航的“技术服务+耗材”模式、微创的“海外新引擎”模式,或将在2025年决出胜负。
- 随着达芬奇、美敦力的国产机器人获批,2025年中国企业的性价比优势还能持续多久?
- 中国顶尖骨科企业已“人手一台手术机器人”,2025年骨科领域将进入更高维度内卷。
手术机器人是被纳入国家顶层建设的发展规划,未来或将成为手术室的标准配置。你认为哪种技术突破将最先改变手术室的面貌?
01、商业化冲刺:天智航仅一步之遥
从2018年中国手术机器人爆发上市,到2022年商业化元年;当前,这场商业化大考无疑已进入冲刺阶段。从市场来看,目前,占据中国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市场约80%份额的两大细分领域——腔镜手术机器人依旧由达芬奇占主导;而骨科手术机器人天智航和Mako难分高下,在脊柱、创伤、关节三大领域整体天智航领先,在关节赛道Mako领先。截至2024年,中国的两大手术机器人上市公司天智航和微创机器人尚未实现盈利。然而,它们已经展现出积极的发展迹象,亏损额显著减少。而哪家公司率先实现盈利,可能预示着哪家公司最先完成了中国手术机器人自己商业逻辑闭环。微创机器人全年预计营收达2.57-2.68亿元(同比增长145%-155%);净亏损介于人民币4.35亿元至5.21亿元之间(同比收窄40%-50%);天智航全年营收1.79亿元(同比下滑15%);但是,净亏损1.23亿元(同比收窄21.27%)。这一数据终结了其连续七年亏损扩大的趋势。对于亏损收窄的原因:天智航采用降本增效,研发费用减少19.03%,管理/销售费用同步缩减。收入结构优化,“技术服务+耗材”模式拓展,配套设备及耗材收入占比提升至43.42%,毛利率提升3.24个百分点。此外,存货周转率改善,供应链管控能力增强。微创机器人则依靠多专科布局与全球化突破;腔镜、骨科、血管介入机器人全面商业化,其中,图迈腔镜机器人国内中标16台,海外市场斩获20台订单,累计装机量突破60台;鸿鹄骨科机器人全球订单25台,覆盖欧美主流市场;R-ONE血管介入机器人国内头部医院中标7台。整体海外订单占比35%,成为增长新引擎,也是国内唯一在欧美高端市场实现突破的手术机器人企业。参考此前达芬奇机器人的盈利奇迹,主要依靠设备带动耗材和服务销售。而大部分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为开源,兼容所有品牌的假体,导致无法带动耗材产品销售。大多数国外机器人厂商则采用封闭式系统,仅适配自家假体,形成“机器人设备+假体植入”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对此,行业专家指出,两种系统其实各有利弊。例如,开源系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而封闭系统若其配套的耗材市场份额较小,则可能在下沉市场推广上遭遇一定的挑战。从医疗资源下沉和手术均质化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手术机器人在基层医院和偏远地区等医疗资源较为稀缺的环境中具有更高的发展和推广潜力。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据,2024年中国县级医院骨科手术机器人的采购占比保持在13%左右。其中,县级医院采购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主要为天智航、元化智能、佗道医疗、柳叶刀、三坛医疗等国产品牌。在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县级医院市场,也几乎被微创医疗、精锋医疗、术锐、康多等国产品牌所占领。
02、国产市场火热:外资、本土纷纷加码
除了市场平分秋色,从产品获批数量来看,国产已全面超过进口。
2022年之后,成为了国产新产品集中获批上市的时间段。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24年,就有超过40张针对不同细分领域的国产手术机器人NMPA注册证获批。其中,骨科领域依旧是最热门的领域,占据获批国产证的55%。
此外,自2023年底以来,国产新产品获批呈现出两大趋势:其一,外资巨头纷纷加入“国产”行列。2023年底,直观复星的国产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率先获批上市,拉开外资手术机器人“国产”序幕。同步启用位于上海张江的直观医疗亚太地区最大的"三位一体" 基地(研发-生产-培训)。通过“国产化”,直观医疗实现单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生产成本下降30%,配套耗材供应链响应时效从进口模式的15天压缩至48小时。直接推动三甲医院设备采购成本进入"千万元时代"。2024年,美敦力首台国产智造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Mazor XC获批上市,让更广泛人群收益。其二,中国领先的骨科器械制造商,几乎均已完成了手术机器人的商业部署。2024年,诸如威高、春立、大博等企业首次获得了自己的手术机器人批准;这标志着中国骨科市场竞争正式迈入“机器人时代”。骨科是机器人手术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领域之一。临床显示,机器人辅助的手术相较于传统手术更为精确,能够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尤其是关节置换手术应用。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据,2024年中国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数量同比增长超过70%,约达5.3万例。仅第一季度的手术量同比就激增了217%。专家表示,未来,机器人辅助手术可能成为骨科手术的标配。自2018年“配置证改革”起,中国的手术机器人商业化市场迎来了飞速的发展,甚至供不应求。*** 在中国,即便手术机器人获得了批准,也不代表能够立即上市销售。还需要获得相应的配置证。自2018年以来:
- 手术机器人(特指腹腔镜机器人)的审批类别从甲类(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审批)调整为乙类(省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审批),这一改变极大地简化了审批流程。
- 对于其他手术机器人,由于其单价普遍低于3000万元,因此无需配置证。
市场从此开始“供不应求”。截至2020年底,“18版配置证”全国实际使用率高达96.4%,几乎达到了满负荷运行。为此,2020年7月,国家卫健委再次发布“关于调整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调整后的总规划数量达268台。2023年,《“十四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新增559台,并全面覆盖全国各省市。此举进一步支持了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并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截至2025年2月底,“十四五规划”全国559台手术机器人配置证,已发放超350张(剩余不到200张)。其中,北京、贵州、广东、河北等地区已超额发放。从获得配置证的企业来看,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依然大幅领先,获得超过120张;其他国产手术机器人,包括微创、精锋、康多、术锐等获得超80张。
03、未来展望:新模式或将走通盈利闭环
正如一位手法高超的外科医生,手术机器人由三大核心组件构成:机械臂(具备多自由度的手)、高分辨率视觉系统(相当于眼睛)以及高级手术规划与控制系统(相当于大脑)。显然,这三大核心也是手术机器人技术不断迭代的关键方向。2024年8月,全球首款搭载AI深度学习技术的骨科手术机器人ROPAplasty获批,来自中国企业长木谷医疗。2025年3月,中国首款模块化腔镜手术机器人平台Carina获批,来自瑞龙诺赋(Ronovo Surgical);同时也是首款上市即获批(普外科、胸外科、妇科、泌尿外科)4大专科全适应症的手术机器人。ROPAplasty主要在“大脑”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而Carina则侧重在“手”方面进行了技术革新。
搭载了AIJOINT的ROPAplasty机器人,其核心通过AI深度学习实现了术前规划与术中精准操作的自动化无缝对接。相比之前获批的AI手术机器人,主要侧重于辅助医生进行决策,而非实现自主深度学习。
- 2023年10月,长木谷研发的AIJOINT软件(三维手术模拟系统)成为中国首张AI骨科系统三类证;2024年8月,该软件成功通过了FDA认证。
而刚刚获批的中国首个模块化腔镜手术机器人平台Carina,其临床价值包括:一机适应多专科手术需求,兼容传统手术器械如3D内窥镜等。此外,采购成本和维护费用更低,仅为达芬奇的1/3-1/2。中国正成为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预计至2030年,中国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飙升至人民币709.5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7%。未来博弈除了技术,仍将落子商业化。虽然广阔县域基层是手术机器人最大蓝海,但是动辄上千万的价格或让县域医院望而却步,或许两大模式目前可缓解这一紧迫问题。模式一:县域医共体采购+远程医疗。凭借强大的基站网络和先进的5G技术,中国在远程手术领域领先于全球。全球首个远程机器人手术、迄今为止距离最远的机器人手术、以及首例远程微米级眼科手术均由华为联合中国企业成功实施。目前,华为已与200多家医疗机构和机器人厂商合作,将5G远程手术技术应用于多个医疗领域。随着5G-A技术的发展,远程手术将实现更高精度和更广覆盖。模式二:第三方代租赁,为医院提供服务。2025年3月,中关村发展集团通过第三方“服务租赁”模式,助力天智航天玑2.0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北京老年医院完成装机。这是北京市首台以该模式进入医院的骨科手术机器人。公立医院受资金限制(禁止举债、融资租赁等模式)。天智航首创的“服务租赁”模式“按次付费+全周期服务”,由中关村科技租赁等第三方机构购置机器人及技术服务包,医院按手术开机次数支付固定服务费;成功突破公立医院设备采购的资金与政策壁垒。截至2024年底,该模式已覆盖全国超200家医院。尤其适合基层医院,推动优质技术下沉。而得益于临床收费政策支持,未来中国手术机器人商业前景喜人。2022年,国家医保局在《关于完善骨科“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辅助操作价格及相关政策的指导(征求意见稿)》中明确:
- 手术规划(如AI、AR等技术)不单独收费。
- 导航定位功能可加收费用,完成核心操作步骤的按比例加收。
湖南省2022年率先出台政策,明确手术机器人辅助操作按功能分类加收费用,包括:
- 仅导航定位功能:加收40%,核心术式超5000元时封顶2000元。
- 完成部分核心操作:加收80%。
- 完成全部核心操作:加收300%。
2023年6月,国家医保局在对贵州省的复函中,明确建议地方参考湖南等省份经验,按照分类加收的方式制定手术机器人价格政策。此后,内蒙古、河南省参照湖南模式,规定手术机械臂辅助操作分类加收,最高加收300%。上述可见,政策更倾向于为那些具备核心操作功能的手术机器人支付费用(例如增加300%的费用),而不包括仅有导航或规划功能的设备。此外,对于患者报销而言,目前仍仅有上海、北京等地试点将部分手术机器人项目纳入医保(如腔镜机器人、骨科机器人),全国范围仍以自费为主。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