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消失436天,行业老二嘀嗒顺风车抢跑IPO!

滴滴顺风消失436天,行业老二嘀嗒顺风车抢跑IPO!
2020年01月20日 17:46 ipo观察

下线436天后,2019年11月16日,滴滴顺风车在滴滴出行App公布了最新产品方案,同时宣布将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

滴滴顺风车恢复运营抢在了春运高峰期来临之前,在滴滴顺风车“消失”的这段时间里,赛道上仍然活跃着嘀嗒、哈啰、高德、曹操出行等玩家。且滴嗒顺风车已经赶到了滴滴顺风车前面!

2020年春运号角吹响,这场全球年度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拉开了春节假期的序幕。根据中国文旅部数据,2019年春节期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以此测算,2020年中国春节出游人次有望突破4.5亿。

其中,开在高速路上的无数顺风车,也将承担了一部分人口迁移任务。如今坐顺风车返乡已经不稀奇,春运无疑给网约车平台带来重大机遇。经历了数年春运的嘀嗒顺风车是重要受益者,其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到2018年,嘀嗒在春运期间运送人次达382万、528万和1608万人。

国内网约车经历顺风车风波后,似乎又出现了一个最有潜力威胁到滴滴出行的玩家——嘀嗒出行,嘀嗒出行目前已被曝已完成上市前融资,如果嘀嗒出行能顺利在2020年成功ipo无疑又多了一分抗衡滴滴的底气,或将能在未来的网约车市场中占据更多席位。

1月16日,据彭博社报道,嘀嗒出行在IPO前一轮融资中已募集资金2.5亿至3亿美元,并且正在寻求在港股或A股上市。对此,嘀嗒出行回应称,针对这个信息不予评论,没有相关信息可以披露。

滴滴顺风车在回归边缘疯狂试探,嘀嗒争分夺秒ipo

滴滴下架顺风车业务后,嘀嗒出行就捡了个大便宜。嘀嗒出行是以顺风车业务起家的,也是顺风车的最早的入局者,目前也只有顺风车与出租车两项业务。

2014年4月,嘀嗒出行上线,七个月后便获得IDG资本的1000万美元A轮融资。当时共享出行领域仍是一片蓝海,随后半年嘀嗒又紧锣密鼓拿到两轮融资。直到2015年,滴滴顺风车强势入局,嘀嗒因此沉寂,融资也少了。

2018年8月26日,滴滴宣布自第二天起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同时免去滴滴顺风车事业部总经理黄洁莉职务。滴滴下架顺风车业务无疑给了嘀嗒翻身的机会。

下架前,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18年4月,滴滴出行APP以1.14亿的月活排名第一,嘀嗒出行以675.02万月活占据第二。

下架后,在2019年第三季度,滴滴出行与嘀嗒出行分别以11837.8万,1587.3万占据网约车市场季度活跃用户规模榜单第一名与第二名。相较于2018年4月的数据,嘀嗒出行的月活增长了135%,滴滴顺风车的“遗产”大部分被嘀嗒继承了。

而2019年开始,滴滴开始在上线顺风车的边缘疯狂试探,先是在多个平台发布了《滴滴顺风车致大家的一封信》,小心翼翼的试探民意;4月25日,媒体报道称,滴滴在拼车界面悄悄上线特惠拼车功能,而此功能同顺风车业务模式如出一辙,这一灰色测试在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滴滴随后予以否认。5月8日,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练车日志,无限期下线的顺风车被重提,此举被外界解读为滴滴顺风车重新上线之前的预热宣传,不过直到目前滴滴顺风车仍旧未上线。

重启顺风车一定不是一个讨喜的项目,滴滴十分害怕目前的安全系统无法再一次承受社会舆论的压力,然而,滴滴硬着头皮上顺风车项目原因无非有二:

一方面是盈利问题,尽管顺风车抽成比例大约仅5%-8%,但司机无需补贴,且不需要买车,顺风车业务是滴滴2017年两大盈利业务之一。2017年,滴滴出行只有顺风车和代驾两块盈利业务,其中,顺风车净利润8个亿,代驾1个亿。

另一方面,顺风车是滴滴的工具中,唯一带有社交属性的功能,对用户活跃度、估值的贡献也功不可没。天风证券研究所的研报显示,从价格优势和产品形态上看,顺风车能够加大客户流量、粘度和消费频次。

而当年嘀嗒出行也是靠社交向投资人讲故事的,在其C轮融资的通稿中,嘀嗒出行称将增加好玩有趣的轻社交功能,增强产品的轻社交属性。2016年6月,嘀嗒拼车新增的“结伴”功能,用户可以和其他有相同兴趣或需求的用户进行留言互动,最终达成共同出行。

社交属性一度成为了嘀嗒出行与其它出行平台的差异化优势,根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目前,在用户粘性方面,滴滴出行以人均季度启动次数39.9次为列第一、嘀嗒出行和首汽约车分别以31.8次、23.5次位居第二位、第三位,嘀嗒出行和滴滴相差并不多。

按照2019年9月嘀嗒出行CEO宋中杰对外宣传的口径,嘀嗒出行目前已实现整体盈利。他表示,“我们是全球范围之内都盈利的公司,因为我们还有广告业务、增值业务,服务后市场有加油、维修保养、保险、车辆金融服务,新车、二手车买卖的对接通道。” 据官方表示,目前平台已拥有用户1.3亿,车主1500万。

而针对滴滴顺风车上线,嘀嗒创始人李金龙曾表示,滴滴是“伪顺风车”,不怕它重新上线!在他看来,嘀嗒顺风车是按照国家规定,都是正真顺路车主发单。滴滴为了提升运力,有快车接单,言下之意是“伪顺风车”。真顺风车意味着即使没乘客车主也要跑这趟行程,所以司机心态更平和,对费用要求更低,出现纠纷概率很小。滴滴那种“伪顺风车”就是纯粹图利润了,可能为了个过路费就出纠纷。

嘀嗒出行布局IPO,作为行业老二,也不难理解想要一举登顶顺风车的心情,如果能赶在着滴滴上线顺风车业务之前顺利ipo,无疑进一步加大了品牌知名度,同时融资拿到的钱可以进一步做市场推广,让更多用户使用嘀嗒app,毕竟现在的用户数量和滴滴的差距仍旧非常大,用户规模无疑是最大的短板。

网约车“流血”上市背景下,嘀嗒能得到一个好估值吗?

国际市场上,由于对网约车的烧钱模式依旧存在隐忧,共享出行股价表现并不好。“网约车鼻祖”Uber上市首日开盘价42美元,较发行价45美元下跌约6.7%,随后股价下行,如今(2020.1.17,下同)跌到34.6美元,美国第二大打车平台Lyft上市后第二个交易日也跌破了发行价,如今股价为46.8美元,较发行价72美元下跌了35%。另外,共享经济在资本市场遇冷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WeWork IPO失败成为重要导火索,WeWork最高估值曾达到470亿美元,却在上市前与投资机构沟通时估值暴跌到100多亿美元,不得不放弃上市计划,当前二级市场估值则已下滑至70亿美元,而滴滴估值下挫的消息也一直在市场传播……

在这样的背景下,嘀嗒出行能不能靠社交和盈利拿到满意的估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毕竟它和巨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巨头之所以是巨头,除了市场打法更狠厉,对未来的布局似乎也更胜一筹。

从滴滴们的发展来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越来越重。为了降低成本,滴滴开始造车,发力新能源降低运输成本,同时持续创新自动驾驶与车联网等,用无人驾驶来改变现状,显而易见,自动驾驶可以省去司机端的巨额补贴,取而代之的是车辆的运维费用。更长远的看,巨头们要做的无疑是颠覆整个传统出租车行业,甚至改造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在Uber最新的广告《Uber Elevate》里,其首席产品官Jeff Holden提到:“Uber正在破解城市出行的代码”。其次,Uber 还在思考“怎样设计更快的城市交通”。

相比专车、快车,嘀嗒所经营的业务都是公认的“薄利”,滴滴快车的抽成是27-30个点,而顺风车的抽成是5-10个点,在商业化上显得较为保守。李金龙透露,嘀嗒一直没有在出租车业务上抽成,而顺风车市区内每单只收取一两块钱“信息服务费”。相比较而言,嘀嗒一直坚持“轻模式”,2017年,嘀嗒开始布局出租车业务,同时把精力放在了后台SaaS系统和大数据整合,实现闲置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无论如何,从消费者的角度,还是希望网约车能出现更多竞争对手,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当乘客选择一款打车app产品,是因为它足够好,而不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这样的产品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