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全球治理 将为世界贡献怎样的“上海经验”?

AI全球治理 将为世界贡献怎样的“上海经验”?
2024年07月06日 00:39 看看新闻KNEWS

7月4日,以“以共商促共享,以善治促善智”为主题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黄浦江畔拉开大幕。25款人形机器人展出,大模型继续“涌现”,多种搭载了AI大模型、AI智能应用的智能终端纷纷亮相,让观众充分体验了AI+智能终端的魅力。本届AI盛会不仅上演跨越式革新,更首提“全球治理”,推动“智能向善”。作为中国最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城市之一,上海将为AI全球治理贡献怎样的“上海经验”?东方卫视《今晚》特别栏目“看懂上海”,邀请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琦,以及复旦大学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双聘研究员陈涛,一起讨论。

首发首秀展品创历届之最

作为中国和全球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重要展示平台,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经连续七年落地上海。今年较往届相比,展览规模、参展企业数、亮点展品数、首发新品数,均达历史最高。

展会现场,18台人形机器人组成的“十八金刚”,摆开阵式展示才艺;特斯拉首发的擎天柱二代,手指“进化”到轻松拿捏鸡蛋;用算法找到最优还原路径,“魔方机器人”短短数秒就能把打乱的魔方复原,折射出人工智能算法在柔性制造等工业场景的落地前景。

此外,新一代AR眼镜也吸引了不少现场观众的眼球。这副新一代AR眼镜,配备了手势识别、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只要戴上,隔空动动手势,眼前就将出现虚实交互的缤纷世界,一场360度沉浸式文化体验变得唾手可得。

不只是硬件,人工智能开发者社区汇聚了超过5500个人工智能模型,并提供周边配套,即便是海外开发者也能在这一社区“开箱即用”,推动实现AI普惠。

在复旦大学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双聘研究员陈涛看来,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AI从云上走向终端应用的成果更令他印象深刻。在本届大会上展出的人形机器人“十八金刚”中,“光华一号”是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研发的,也是唯一一款高校制造的人形机器人。

作为该项目的研究人员之一,陈涛深知其中的不易,更期待它能走进千家万户。“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攻克动作生成控制、大模型压缩以及终端部署等一系列技术难点。而以人工智能为驱动,拥有‘大脑’的机器人不仅变得更聪明,还有望更快走进现实生活。”陈涛说道。

上海打造人工智能“高地”成色为何越来越足?

人工智能之于上海,正上演一场从科技到产业的跨越式变革。通过观察本届人工智能大会上的“上海元素”,就不难发现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的积累和布局。

诞生于上海张江的全球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开源公版机“青龙”,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惊艳亮相。它不仅可以像人类一样行走,还能奔跑、跳跃、抗冲击干扰,而它灵巧的双手也能轻松抓取和放置各类物品。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上海涌现出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积累关键技术的同时,还实现了小规模量产。今年5月,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落户张江。预计到2027年,这里将能容纳1000个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

此外,模型算法也是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一大看点。作为大会的“镇馆之宝”之一,由商汤科技打造的首个“可控人物视频生成大模型”,仅通过一张任意风格的照片,就能生成一段人物视频,并首次实现分钟级可控。

正是得益于在人工智能产业上的率先布局和技术积累,目前上海在大模型这条新赛道上已经跑在前列,已有34款大模型通过备案。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也落地徐汇,吸引近80家大模型企业入驻,提供算力调度、开放数据、评测服务、金融服务等全面保障。

自2018年首次举办世界人工大会以来,锚定“打造全球人工智能高地”这一目标,上海不断孵化培育,已经形成了从软件模型到智能终端、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首轮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重点任务全部落地,一大批基础研发平台、行业创新中心、AI实验室在沪“落子”。

2018年至2023年,上海人工智能规上企业从183家增至348家,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跃升至超3800亿元。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已累计募资31亿元,开投三年来整体投资进度超过70%。

持续重金投入、产业规模进阶,也让上海拥有了“理想照进现实”的能力,从视觉安防、金融识脸,到办公助理、视频内容生成,丰富多元的场景,形成了AI最“迷人的磁场”,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成色越来越足。

“上海之所以能成为AI盛会的全球之城,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琦表示,多年来,上海坚持创新开放,持续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环境。同时,上海还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汇聚全球智慧,使得人工智能发展质量得到持续提升。因此,经过多年发展,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不仅规模成倍扩大,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也迅速提升,已经成为国内AI强者极少数城市之一。

徐琦还提到,面向未来,上海可以瞄准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智能芯片、元宇宙等方向,打造人工智能“高地”。

推动AI向善 上海能做什么?

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次冠以“全球治理”之名,聚焦发展、安全和治理等关键词,开启一系列国际性、跨领域和多视角深入探讨。

在7月4日举行的高级别会议主论坛闭门会议上,30多个国家部长级官员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多位发言人强调,应协力构建开放、公正、有效的治理机制,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安全、有序发展。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表示,人工智能要坚持智能向善,以赋能千行百业、提升人类生活品质与生活福祉为目标。而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应该避免各自为政,国际社会要携手推进跨国际、跨地区的交流合作。

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则在开幕式后的全体会议上指出,AI风险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随着AI能力出现,传统的数据和网络安全风险被放大,AI会将管理数据安全的困难放大100倍;其次是难以意识到的社会风险,AI非常强大且有很多种使用方式,存在短期内颠覆现有社会结构的可能性,比如,AI可能带来大规模的失业;第三是生存或者存在的风险,强大的AI技术在改变世界,这一颠覆性的力量可能比核生化威胁更具威胁性。

姚期智表示,解决这些风险需要很多专家,不仅是科学家,还可能需要政府、律师、经济学家来参与,此外也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为AI全球治理探寻“破题”路径。

对此,陈涛表示认同,他指出:“目前人工智能正朝着更深层次发展,而深层次人工智能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甚至出现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应用。比如用AI去合成一些危险的生物药品,或是使用“AI换脸”进行非法交易等。这就需要世界各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标准建设,在算法、开源模型,甚至是最后的应用任务和场景上,制定统一标准,以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

而作为中国最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城市之一,上海始终把安全治理放在重要位置。在本届大会上,一系列规范和治理成果相继发布,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持续贡献“上海经验”。

在4日的开幕式上,上海向全球发布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提出要维护人工智能安全,构建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并呼吁各方携手行动,推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

而今年大会首次设立的社会科学论坛上,“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年度研究计划”于5日正式发布。未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将依托雄厚的专家学者资源组成跨学科团队,开展系统性研究。

此外,在5日下午举行的“加速‘人工智能+’构筑新质生产力”论坛上,还发布研究报告首次提出将人工智能安全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理念,并发起行动倡议。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协同2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西岸对话”,探索共商共建共治机制。

徐琦注意到,事实上,上海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不断创新探索。2021年,上海发布人工智能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培育人工智能“上海标准”;2022年,上海出台并实施了我国首部人工智能省级地方性法规。此外,上海还率先成立人工智能伦理专家委员会,试点分级治理和沙盒监管,为AI向善发展设立安全“护栏”。

徐琦表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在如何推动AI向善、共商共建共治、弥合数字鸿沟等方面已经先行一步,因此能够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率先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看看新闻记者: 杨臻,舒克,宋懿,赵菲菲

编辑: 方菲菲,黄艳琳

责编: 杨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